【侯氏名人楷模】株洲突出贡献经济人物侯李平
侯李平,男,1959年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株洲茶陵人。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茶陵县青年电站、湘东乡工作;1984年任茶陵县纪委干部、审理室主任、纪委委员;1989年任茶陵县湖口镇党委***;1992年任茶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纪委委员;1993年任茶陵县马江乡党委***;1995年任茶陵县委常委、纪委***;1997年任茶陵县委常委、组织部长;1998年-2001年任株洲市委副秘书长(正处),西藏扎囊县委***、武装部第一政委;2001年任株洲市民政局党组***、局长;2009年至今任株洲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主任。
中共株洲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委员,***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株洲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秘书长。
先后荣获“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全省“民政行风建设先进个人”、“社区建设先进个人”并立二等功、“农村安居房建设先进个人”并立二等功、“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个人”、“民政调研论文一等奖”;2009年1月,被株洲市委、市政府评为“改革开放30年·株洲市科学发展突出贡献经济人物”。
“尽全力发展民政事业,倾真情服务困难群众。”这是2001年侯李平担任株洲市民政局党组***、局长时的就职宣言。为实践这个诺言,8年来,他始终忙碌在基层一线,时刻思考并努力推动着株洲民政事业的发展,倾真情竭全力为困难群众服务。
在以他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株洲市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为株洲和谐社会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点,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骄人成绩。2002年以来,株洲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被评为“全国城市设标工作先进市”。
株洲市民政局被湖南省政府授予“2004年、2005年全省为民办8件实事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荣获“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单位”、“湖南省民政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民政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社区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敬老院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城乡低保工作先进单位”、“株洲市文明单位”等各种荣誉达80余项。
1975年,16岁不到,高中毕业的侯李平带着童年的梦幻、青年的追求,打着赤脚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苦苦跋涉50多公里,报名参加了茶陵县青年电站工程建设。不久,工程指挥部要选调1名文秘人员,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侯李平马上报名参加考试,正是看到他那股子不服输的拼劲、闯劲,加上他业余时间喜欢舞文弄墨,并有一定的写作功底,组织上最终把他抽调到指挥部负责企业的内部报刊。
1976年,侯李平成为了茶陵县青年电站的一名正式职工,他虚心好学、勤于思考、吃苦耐劳、敢做敢为的风格迅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久就被提拔为团委***、车间主任。
1981年,还不满22岁的他就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在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能端上铁饭碗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但从小就志向远大的侯李平并不满足于现状,为了今后能在更大、更高的平台展现才华,他在工作之余,埋头苦学,刻苦钻研,废寝忘食。
天道酬勤,亦青睐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人。1983年,茶陵县委组织公开选拔乡镇干部考试,侯李平毅然报名参加,最终在300多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随后他被组织上任命为茶陵县湘东公社(现高垅乡)党政秘书、纪检委员,不久,因为工作能力突出,他又被调到县纪委工作。
在纪委的工作历程让这个刚刚步入政界的年轻人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也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政观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视野的不断开阔,侯李平敏锐地意识到自己需要及时“充电”,方能有更大的作为。
于是,他又一次下定了迎接新的挑战参加在职高考的决心。1985年侯李平考入了湘潭大学哲学系学习,使他的文化知识不断得到巩固,理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视野不断得到拓宽,尤其使他正确的人生哲学理念和客观、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不断得以形成。
湘大毕业后,侯李平继续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投入到县纪委工作,由于能力出众、智慧超群、胆识过人,组织上很快提拔他担任了茶陵县湖口镇党委***。说到这里,中间还有段趣事,刚开始县委一共选拔了2名干部去湖口镇任职,但并没有明确谁是***谁是镇长,就是想采取“实地赛马”的竞争方式来选择。
侯李平年纪较轻,基层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但出身农村的他,具有最朴实的感情和作风,他对自己的仕途安排并没有过多考虑,却非常珍惜这次一线工作的机会,到岗后第一时间就全身心地进入了工作状态。
侯李平在深入田间地头与基层群众交流的过程中得知,湖口镇森林资源丰富,村民乱砍乱伐成风,存在着极大的社会安全隐患,于是他决定以遏制乱砍乱伐作为工作切入点,并且亲自带队上山纠查,这一幕正巧被下来检查工作的县委***看到了,侯李平“拼命三郎”的工作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领导。
最终,扎实肯干、务实亲民的侯李平被任命为湖口镇党委***。
在任三年时间里,侯李平靠着顽强的毅力,风里来雨里去,走遍全镇山山水水,深入村组每家每户,面对严重缺水和山林破坏的困境,他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开展“百塘千渠万亩林大会战”,植树造林3万多亩,开发农田水利灌溉,使湖口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全省现场办公会也选择在这里召开。
不久,政绩突出的侯李平被选送到了省委党校青干班学习一年,之后出任了茶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93年,不甘清闲的侯李平再次挑战自我,主动要求下基层,出任了马江镇党委***,于是,在乡村田野间,人们又一次次地看到了他与基层群众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身影,又一次次地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和部署工作的洪亮号令声。
根据组织安排,1995年,日益成熟的侯李平担任了茶陵县委常委、纪委***,1997年调任茶陵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长期的乡村田野工作生活经历,磨练造就了侯李平坚韧不拔、万难不屈的意志品质,练就了他朴实无华的作风和高超的领导水平,也成了他一生事业的最大投资。多年来,虚心好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负责的侯李平将大量鲜活的基层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
他的专题调查报告《农民负担的调查与思考》在《株洲日报》上连载,收到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论文《乡村公有经济发展的困惑与出路》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论文《浅谈纪委***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与运用》获得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在任县委组织部长期间,他率先提出并推行了乡镇干部竞争上岗,此举在全县上下引起很大轰动,有效地激发了整个干部队伍的活力。
西藏扎囊县地处拉泽公路和雅鲁藏布江南岸,境内沟壑纵横,耕地面积较少,常年干旱缺水。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和人们观念的影响,是高原有名的贫困县,也是株洲市西藏对口扶贫县。
1998年,侯李平迎来了人生的一条重要分水岭。经过个人报名、组织推荐、严格体检、市委考核等多个环节,他最终被选送到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担任县委***。青藏高原天高云净的苍凉和淳朴的民风,净化了他的心灵;干旱、风沙、霜冻、冰雹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扎囊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锻炼了他的品格。信奉“人生的真谛在于智慧的周旋和誓死的拼搏”的侯李平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带领藏民脱贫致富的工作中。
在西藏工作的岁月里,侯李平经常是超负荷地工作,他亲自带领扶贫领导小组走村串户做讲解,号召当地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力地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积极性,全县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扎囊县矿产丰富,但勘探、开采、运输十分困难。2000年6月中旬,为了早日探出矿产,侯李平率领勘探人员步行到20公里远的松卡乡矿区,爬上4500多米的雪山,协助勘探队专家找矿,他们每天吃的是自带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天黑了,就近找到一户藏民家借宿,第二天爬上雪山继续工作,一连五天的辛勤劳动终于没有白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品位较高的金铜矿山。
在藏区走访调查中,侯李平发现,藏民居住相对分散,而且大多住在偏僻的山沟,海拔很高,耕作放牧不便,交通信息闭塞。
经过深思熟虑,侯李平创造性地提出“改造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不如迁徙移民,从根本上脱离贫困”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半年后,一个有着150户、新成立的行政村以崭新的面貌奇迹般地出现在雅鲁藏布江边。
搬迁后的农牧民真正体会到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逢人就讲党的政策的英明,逢人就传颂湖南毛***家乡的援藏干部“亚古都”!当然,侯李平并没有点石成金的神力,他只是把对藏民的无比挚爱,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化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把奇迹和福祉镌刻在美丽淳朴的雪域高原。
长期以来,藏区由于缺少燃烧的木材和其它燃料,经常无法取火,这给藏族农牧民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许多食物不能加工成熟食而进餐,导致了一些传染病的肆虐流行。侯李平根据高原日照时间长的特点,决定援藏三年捐助1000个太阳灶,启动“第二个太阳”工程,全面带动扎囊县利用太阳能解决生活燃料及热能问题。搬迁到新村的藏民在刚喝上地下甘甜的泉水后,又喜得不要柴、不要煤的环保型太阳灶,止不住喜笑颜开。
1998年8月16日,扎囊河山洪爆发,多处地段被洪水撕开一条条口子,洪水翻腾着冲向青稞麦田,涌向新修的农牧民宅院,多栋房屋坍塌在洪水之中,拉萨至泽当公路也危在旦夕。侯李平带领县委、县政府干部和扎囊县武警中队官兵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侯李平奋不顾身跳入刺骨、翻滚的洪流,用身体阻挡凶猛的洪水,其英勇举动,惊呆了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让在场的广大干群为之感动不已。但是不久,下游又被冲垮一个10米宽的口子,一名武警战士不幸光荣牺牲。
抗洪战斗结束后,侯李平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赞扬,并受到了自治区党委的表彰。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侯李平揉着红肿的眼睛说:“我只是尽到一个***员应尽的职责,尽到一个援藏干部应尽的义务。
想到藏区恶劣的生存环境,想到受苦受难的藏民,想到英勇牺牲的武警战士,我的任何付出,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正是有了这样的觉悟,侯李平才有了博大无私的情怀,才有了超出常人的境界。援藏期间,他个人抚养了3个贫困的藏族学生,回到内地,仍然一如既往地予以资助,真正做到了“爱抚百姓,无怨无悔”。
回首往事,侯李平感慨万千,他说:“雪域,美丽的淨土,一个可以净化心灵的地方。雪域藏民的淳朴、善良、甚至他们期待你帮助的眼神以及感受着他们的沧桑和喜悦之情,会使你义无反顾,责无旁贷的为之无私奉献。雪域高原的三年援藏经历,是我人生最难磨灭的记忆和最美的一页阅历,在那里,我们虽然缺氧,但不缺精神,更不缺理想和信念;是我人生长河中一段无怨无悔的历史,在那里,我们的人生观得到了感悟和升华,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和净化,我们的意志得到了考验和历练。
”
2001年,被雪域高原澄净了心灵的侯李平回到了故乡,踏上了新的征程,组织上安排他担任了株洲市民政局党组***、局长。他以锐意创新、务实开拓的领导素养和雷厉风行、处置果断的工作作风,带领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不断突破工作瓶颈,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使株洲的民政工作整体推进,亮点纷呈。
为全面推进株洲城市社区建设,2003年,侯李平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市委常委会议大胆提出把全市基层党建帮扶工作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社区的建议,引起了市委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把2004、2005年定为社区建设年,向全市138个社区派出工作队,全面开展社区党建帮扶工作。
短短几年时间,全市共建好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美观适用、式样统一、标志明显的社区服务用房120栋,总面积超过7万m2,社区平均超过600m2,彻底改变了过去社区服务用房平均不足50m2的状况,社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05年9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株洲召开全省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推广“株洲模式”。2006年,《中国社会报》头版头条刊登题为“第一要务”的通讯,介绍了株洲市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2003年株洲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之后,为了进一步深化双拥创建活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市委、市政府采纳了侯李平提出的建议,市财政每年拨付150多万元专项资金,在继续给驻株部队战士每人每天送1个鸡蛋的同时再送1杯鲜牛奶,进一步融洽了军政军民关系。
面对企业改制、困难倒闭企业增多、退伍士兵难安置的新课题,他大胆向市政府提出退伍安置改革的方案,在全省率先推行计划安置与货币安置相结合的安置办法,有效化解了退伍安置难的问题,成为其他市州争相学习的榜样。
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这是侯李平上任以来一直重点思考并着手解决的一个课题。2005年—2006年他主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形成的研究报告荣获湖南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通过株洲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几年的不懈努力,株洲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并得到不断完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保障线标准由2001年的120元提高到220元,人均补差水平由34元提高到146元。
农村敬老院达到了106所,实现了乡乡拥有一所敬老院的目标,如今株洲市的敬老院整体档次较高,管理制度完善,院办经济活跃,配套设施齐全,服务水平一流,已成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亮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
慈善工作也在侯李平的运筹帷幄、全力推动下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7年以来,株洲市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超过1.2亿元,使慈善救助真正成为了政府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
为改变株洲市殡葬设备陈旧、管理落后、环境较差的现状,以侯李平为首的株洲民政局领导班子大胆采用招商引资的办法推进殡葬改革。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一所投资5000多万元,气势宏伟、环境优美、设备先进的新殡仪馆终于竣工落成并投入使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老百姓的称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株洲农村贫困户住房、生活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侯李平果断提出在全市实施“三个一”温暖工程的构想,即从2002年开始,市县乡三级联动,用三年时间,多方筹措资金,重点扶助兴建1000栋安居房,救济1000户特困户,资助1000名特困学生。
2003年1月,“三个一”温暖工程在全市农村正式全面启动,仅民政干部直接救助的特困户就有200户。到现在,全市已建成8000栋安居房,救济6000户特困户,资助10000名特困学生。
株洲市社会福利工厂218个残疾人的冷暖时刻挂在侯李平的心上,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组织资金和物品挨家挨户的送上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当他发现有24户残疾人一直居住在60年代建的旧房和危房中后,侯李平总是担心和牵挂着这些残疾人的安危。
2004年,株洲市民政局及时组织60万元资金,帮助24户残疾人新建了24套新房,让他们搬进了新居,解决了部分残疾人住无所居的实际困难,深受残疾人的赞赏。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三个一”温暖工程实施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了群众欢迎,随后在全省推广,侯李平也被老百姓尊称为“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侯李平常说:“民政局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最直接的部门之一,尤其要自觉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帮人民群众所需。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重要的群众来信来访,侯李平都亲自接待,亲自处理,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有效地化解了集体上访和群体事件。特别是对上访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和待安置的退役士兵,侯李平把他们当朋友,和他们交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2003年6月9日子夜,侯李平得知株洲有一位企业退休的复员军人住在长沙某招待所准备与其他地市的代表参加串联上访的消息后,顾不上工作一天的疲惫,连夜亲自奔赴长沙,几经周折,找到了这位复员军人,耐心地听意见,细致地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硬是在当晚凌晨3点把这位复员军人接回了株洲,使集体上访事件得以化解。
事后他又多次组织召开在职老复员军人座谈会,一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帮助解决这些老复员军人提出的问题,一方面对生活确有困难的老复员军人给予适当救助。这些老复员军人无不感动地称赞:“侯局长为百姓着想,帮百姓办事,我们信得过他!
”攸县菜花坪中学女生刘飞,父亲是残疾人,母亲长年多病,年迈的祖父母已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十分艰难,刘飞随时都面临失学的危险。2001年,侯李平得知后,主动与刘飞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负责刘飞每年的学费,供她上了大学。
过年时给她送去新衣,送去学习用具,节假日他总要亲自登门看望,一旦得知她家中有谁生病,他还要带上礼品前往慰问。多年来,侯李平以事业为重,以民政为家,可以说,他把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对困难群众的体恤之情渗透到了每一项民政业务及每一个工作环节之中,倾注到了每一个民政工作对象身上。
在逢年过节时,他接得最多的电话往往是那些弱势群体送来的真诚祝福,婉言谢绝得最多的礼物是贫困百姓给他送来的自家大米、鸡蛋等土特产。侯李平已经成了他们的朋友,甚至被他们当成了家人,当成了自己的靠山。
侯李平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他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贵在坚持,重在实效,必须与民政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他上任民政局长那天起,他就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班子建设结合起来,与规范工作程序结合起来,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与解决重点问题结合起来,与开展有效活动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各项民政工作的健康发展,树立了民政机关的良好形象。
8年来,株洲的民政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侯李平的人生也因之得以升华。面对无数的鲜花与掌声,听到如潮的表扬与赞誉,侯李平却总是淡淡地说:“我从民政工作中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我感到很光荣!我的体会是,只有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爱抚百姓,奉献自己,无怨无悔’才能做好工作,成就人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09年初,侯李平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根据组织安排,他担任了株洲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主任。回首他一路走来所留下的一串串闪光的脚印,我们有理由相信,凭着他的稳健睿智和创新精神,在株洲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历史上,他一定会开创出新的辉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