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生平及个人资料介绍 主要作品有哪些
很多人对林海音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城南旧事》里,这部作品确实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除了作家这样一个身份,林海音还是一个出版人,她创办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出版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书,还为中国文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
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焕文(1888年7月29日-1931年6月23日),号彬南,生于今苗栗县头份镇,出身客家望族,为作家林海音之父。
1917年,30岁的林焕文带着已怀孕的妻子爱珍,离开台湾到日本求发展。他在大阪城定居,开了一家东成商会,做网球拍线和缝衣针的生意。1918年农历3月18日,爱珍在大阪产下一名健康白胖的女婴,取名含英,小名英子———这就是林海音。那年,妈妈爱珍才16岁。小英子遗传了妈妈白皙的皮肤、秀气的双眼,也遗传了爸爸的高额和挺直的鼻子,自小就讨人喜欢;学说话时,她常常一件事夹杂四种语言———北京话、日本话、闽南话、客家话,结果说得都不完整。小英子对大阪没有什么记忆。
林焕文不擅经商。在日本几年,带去的钱花得差不多了,但事业一直没有进展。林焕文后来到北京在日本人的报纸《京津新闻》找到工作,又接来了5岁的英子和她的妈妈。林焕文考入工作稳定的北京邮政总局,担任日本课课长后,英子的祖父林台先生又有两个儿子来投靠老大,在北京定居。1931年6月23日,林焕文因肺病去世(一说为毒死)。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20世纪50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通过在网上资料的查找,可以了解林海音的生平,了解她笔下那个小姑娘平凡的一生。同样也能了解到林海音的最后的离去。两千零一年,八十三高龄的林海英由于突发的心肌梗塞和脑中分,被紧急送完医院,最后于十二月一日在中国台北振兴医院逝世。
林海音怎么死的最后都已不再重要,千万学子只能默默缅怀这位为中国现在文学做出突出贡献的作者。她是著名的,这不重要。说她是伟大的,同样不重要。重要的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她还是她,一个用文字书写普普通通小女孩的作家。林海英一生留下诸多作品,大家与其去问林海音怎么死的,林海英逝世的照片,不如从她的作品中去想象那个平凡的人。林海音的去世,让每个人不禁在脑海中回荡着那首在长亭古道斜阳下的离愁别绪,他们分别会有再见,如果到了天堂思念你的学子该如何寻你。
散文集
《窗》(与何凡合作)
《两地》
《作客美国》
《芸窗夜读》
《剪影话文坛》
《一家之主》
《家住书坊边》
散文小说合集
《冬青树》
短篇小说集
《烛心》
《婚姻的故事》
《城南旧事》
《绿藻与咸蛋》
长篇小说
《春风》
《晓云》
《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
《薇薇的周记》
《林海音自选集》
《林海音童话集》
编选
《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窃读记》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林海音所写的一篇自传体小说。虽然是节选自《城南旧事》的一章,但就该文来看,情节是自足的,林海音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也是充裕的。文章始终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
在该小说中,作者以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过程为主线,穿插了对往事的回忆,从中表现了父爱的伟大,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全文哀而不伤,含而不露。
该文章以一个小学刚毕业的女孩的视角,以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过程为明线,以爸爸的花为暗线,穿插了对往事的回忆,重点写了爸爸对“我”的深情和盼望我长大、懂事的事情,渗透着深沉而动人的情感,从中表现了父爱如高山般深沉,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以及对成长的感悟,也从爸爸对“我”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在去世时自己人生体验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小,但应该承担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
《窃读记》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
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本文写了我两次窃读的经历。窃读表现了我对读书的钟爱之情以及想读书却没钱买书只能去书店偷偷看书的痛苦和无奈。
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色多皱的布裙”比作“支不开的破伞”,形象地表现了“我”无钱买书的窘迫处境,衬托了“我”受到店员“礼遇”后愉悦松快的心情。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