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荣书法 市科协党组书记杨建荣: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三个尊重"
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我们需要遵循创新的内在规律,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三个尊重”,即尊重科学,尊重科技工作者,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尊重科学,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
今天,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等已成为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上海举办的首届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吸引了近8万名热情的普通市民前来参观;上海科协大讲坛邀请院士专家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讲解前沿科技理论,也受到大家欢迎;每年举办的“上海青少年科学社”系列活动,旨在从小培育青少年的科学意识,更是赢得家长和青少年的广泛好评,以致一位难求。
站在国际视野,我们国家国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还很大。第八次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科学素质在全国居于前列,达到13.7%,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何适应时代需求,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全社会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热爱科学,依然任重道远。
尊重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凝聚科技英才
科技工作者由于他们卓越的创造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理应得到社会尊重。2013年,上海总计投入研发经费776.8亿元,投入强度达到3.6%,高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30%。
2014年上海市科协蓝皮书《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科技工作者》显示,目前上海的科技工作者队伍规模约为160万人,已经成为上海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的潜力与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尊重科技工作者,就要建立充分信任与包容的创新文化,珍惜、保护和鼓励创新的激情;尊重科技工作者,就要创新各类人才的吸引机制,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推动更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人才集聚;尊重科技工作者,就要探索配套安居、医疗等良好的保障制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尊重科技工作者,就要高度重视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让创新有持续动力;尊重科技工作者,就要改革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让每个科技工作者都找到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位置。
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
前不久举行的“与诺奖大师对话”系列中,奈保尔、厄温·内尔、维特里希等三位受邀诺奖大师从不同角度指出,上海现在已经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科研力量,关键是要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将科研成果、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如何解决好科技创新链条阻断的难题,上海已经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例如在“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上,以企业项目为合作媒介,推动了科研机构办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办科研机构的转变,推动了科技工作者把专利放在实验室向直接与企业对接的转变,实现了最具有创新动力的企业家、最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的强强联合,真正体现了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目前,全市已建成工作站114个,合作项目近300项,撬动研发经费超过20亿元,80%建站企业经济效益呈两位数增长。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充分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解放蕴藏在科技创新中的巨大生产力。一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让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让科技创新不仅仅停留在观念、思想和制度上,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结果。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主体作用,使创新成果加速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和产业化过程,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快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与公共资源,增强创新服务效率,提升企业创新创业成功率;通过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融资市场服务环境,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