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说》讲记

2017-09-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无极而太极。”

无极而太极,开宗明义,指的就是最上面那个白圈圈。无极和太极看起来是两个概念,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是不同学术系统里面,有不同的称呼而已。无极一词,来自于道家。《道德经》里面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无极就是产生天地最根本的那个东西。而儒家的思想是直承《易经》,虽然《易经》的卦爻辞里并没有太极的说法,但传说孔夫子作《易传》之后,就有“故易有太极是分两仪”这一说了。

这说明易之阴阳二气、阴阳二仪,其来源就是太极。儒家讲究的是顺生以**,所以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依次重叠,形成了六十四个从卦,大千世界也就这样形成了,人类社会也就这样形成了。

就像数学一样,以零为界,零以上是正数,1、2、3、4、5……以至于无穷无尽;零以下就是负数,就像道家学说一样,他理路正好相反。他讲的是“归”,一步步从宇宙万象回归于无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无极就是太极,太极就是无极,只是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

无极,就像佛教里面所说“空”的感觉,太极好像是佛教里面所说“有”的感觉,《心经》里面的句子已经很熟悉了,世间万物是空有不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一个东西。一般人不明白这个理,容易理解成太极是从无极当中生出来的,觉得无极是太极的老妈,实际上周敦颐先生的意思是,无极就是太极。

宋代的另一个大儒张载对此说法非常不高兴,觉得周敦颐把无极这个概念放进去,作为儒家的正统来说,其学术渊源就不正了。张载是反对无极这个说法的,后来还跟一心维护周敦颐的朱熹进行了多次辩论,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也没什么结果。

我们不管他们的这些争论,应该留意的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他的太极理论的来源,确实是从道家陈抟、种放、穆修、一直到寿涯和尚这里得来的。周敦颐是个很淳朴的人,不像后来的二程、朱熹,总还有点儒家正统的面子思想。比如二程从来就不提他们的老师周敦颐先生曾受到过禅家的印可,而朱熹更是把佛、道两家视为外道、偏门,认为儒家才是正门。

从文化史上来说,宋代理学产生,本来就是从禅宗那里受到了启发,这才回到儒学的原典里面,从《易经》、《中庸》等典籍里面找到了可以与道家、佛家形成鼎立局面东西,就是一套形而上的理论依据。所以,周敦颐在这里还是很清晰地表明了“无极而太极”的看法,他明明白白地说了,道家的无极就是儒家所说的太极。

我们看朱熹在这里的解释也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他也是承认无极就是太极这种说法的。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这一句,说的就是第二个图了。太极动而生阳,我们学《通书》的时候也讲到了“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我们说周敦颐先生在《通书》里面,把“至诚”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本体论是什么呢?就是太极。在儒家学说里面,太极就是一个“至诚”的概念。

至诚则动,所以太极动而生阳。我们从这段文字里看来,感觉好像太极是先要动,由动生出个阳,然后又静下来,再生出个阴。其实不是这样的。“动极而静”,就是动的背后,也可以说是动到极处就会静下来,也可以说是动到极处就是静,只不过我们体会不到而已。

其实,不管事物是动还是静,只要超出了我们的感官范畴,我们就是感觉不到的,比如地球的运行,宇宙星体的运行、变化,我们一般是感觉不到的。大地好像从来那么安静,没有动过,实际上它下面动得厉害,只是我们感觉不到。我们能体会到的大地之动,都是在非常的情况下,比如这次大地震,简直是山崩地裂。

前面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接着又说“静极复动。”这一静一动,是相互循环的过程。所以下面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实,动和静之间,是一个瞬间的时间概念,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不是说太极先有动,动了之后才有静,静又复动。

如果追溯到最深处,就会知道它是无所谓动,也无所谓静的。用佛教的说法,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用中国本土的说法,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并不是一阴、一阳之外还有一个道,还有一个太极。只不过我们为了说明、认识这个太极,而把它强分为阴、阳这两种状态而已,实际上离开了阴阳,你哪里去找得到一个太极啊!

下面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从《易经》的角度出发,易有太极,是分两仪,就是分了阴阳二仪。两仪立焉,进一步就产生了乾坤二卦。这一段,我们就说到这里。

前面我们说到了“无极而太极”,不管是无极也好,还是太极也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理解它,首先就要从自身的角度去体会。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天地是大宇宙,天地的变化是大化,人体是小宇宙,也遵从于太极阴阳的变化规律。所以古人说“天地一太极,人身一太极”,就是这个理。

我们书院很多朋友跟着胥老师学太极拳,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到太极的感觉,在每一招每一式中都要去体会阴阳的变化。同时在精神修养上面,不管是学禅还是学道,也都要在精神上面,意识层面上去体会太极的感觉。就像前面我们谈到的阿赖耶识图,要在我们精神的各个层面中,去体会一阴一阳的变化。

只要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拉到自己身上来体会,在精神中明明了了其间的变化,那么就不会走上歧路,就不会把这些东西仅仅当成学问来做,而是把它变成营养,在自已的身心性命上涵养住。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我们平常说五行,**惯上总是按金、木、水、火、土这样的顺序来说,但是这里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顺序是不同的,图上也是先生水、火。这个也是有自身的道理。从《易经》卦象上来说,水火对应的就是《坎》卦和《离》卦。

我们看周敦颐太极图中的第二个图“阳动阴静”,左半边其实是一个变了形的《坎》卦,右半边则是一个变了形的《离》卦。坎为水,离为火,是最能体现出阴阳五行的变化特点。因此,这里阳变阴合而首先生水、火,这个次序是很有道理的。

要记住啊!这一套东西都是人的精神中体会出来的一套理论,并不是真的有太极这么一个东西,并是说真的就先有一个太极,然后又生出一汪水、一团火,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本无先后可言,只是在人的精神中,在人的意识层面上,最先感受、最明显的感受,是从水、火这两种元素的变化中来的。

在荆门郭店的考古挖掘中,曾发现了一本远古的书籍,后来叫《郭店简帛书》,其中有一篇的名字叫《太一生水篇》。从这个篇名看,太一就是太极嘛,它也是说太极首先生水这样一个次序。所以这里“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在五行相生的顺序上,是有这么一个讲究的。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四时指的就是四季。正是因为有了五行之气的变化,才会产生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如果我们将阴阳五行的学说,和一年四季、东南西北的方位,还有天干地支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以下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说东方甲乙木,代表的是春天;南方丙丁火,是夏天;西方庚辛金,代表的是秋天;北方壬癸水,指冬天;**戊己土,分属四季。如下图:

通过该图可以看到,天干、五行、四季都是一一相对应的,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对应就体现了五气的顺布。所谓顺布就是顺生,水生木,树木有了水才能够生长,如果没有水那就成了沙漠了;木生火,木柴一直是人类最传统的生火材料;火生土,东西被火烧了以后就变成泥巴了;土生金,金属物质这些都是埋藏在土地里的;金反过来又生水。

这就是一个五行顺生的过程。从季节来说,东方是春季,南方是夏季,西方是秋季,北方是冬季,**是土。

为什么会把土放在**呢?这是因为在四季里面都有土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一年四季的运行,是站在地球的角度上来说的,是站在大地的角度上来说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也都是在大地上产生的。如果没有地球或不在地球上,而是站在太阳系其它的星球上面,或者不在太阳系而在其它星系,那就没有春夏秋冬这样的四季变化了。

所以说土,代表了地球,它是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基础,是分属四季的。另外,这个图也可以把十二地支、易经八卦等内容纳入进去,当然,这就复杂了。大家可以自己去试试看。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这是对五行思想的发挥。“五行一阴阳也”,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也是要分阴分阳的。我们看前面这个图,东方是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戊己土。从十天干的顺序来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处在一、三、五、七、九这些阳位上的甲、丙、戊、庚、壬,当然就属阳;而处在阴位,即二、四、六、八、十这些位置上的乙、丁、己、辛、癸,则属阴。

比如甲木就称为阳木,乙木就称为阴木;火也是如此,丙火为阳火,丁火为阴火,以此类推,金水土都是如此。中医里面也有此类说法,比如有人的表症是上火了,那么医生拿脉,最重要的就是判断其表症的阴阳,如果判断是阳火,那就需要泻一下,如果是阴火,那就不能采用泻的办法了。

“阴阳一太极也”。阴阳是太极所变化出来的,但实际上太极是无时不变,它从来就没有一个静止的时候,它是生生不息的,从来就没有一个起点,也没有一个终点,所以说阴阳本身就是太极。《易经》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道没有一阴一阳的这种变化来体现,那么就不能称之为道。

所以我们反复说,太极并不是真这么一个实在的、神奇的东西。尤其是我们刚刚开始学**这个太极图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好像图上的第一个圈圈是曾祖父,第二个圈圈是爷爷,第三个圈圈是父亲,第四个圈圈是儿子,好像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生出来的。

其实不是这样,这是为了让它形成一个理论,让我们能够通过这个理性去了解,不得不有了这样一个先后的顺序。

但实际上,这一切东西都在一刹那同时俱足,。就像冯老师经常说的:“牢牢守住当下。”老学员对这话肯定都不陌生了,这一切都在我们当下这一瞬间所形成的,我们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把这些理念跟我们自己当下一念所产生的这个心沟通起来。

所以周敦颐先生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就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感觉了。禅宗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毫端”,也完全是一个意思的。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五行之生指的是我们对五行道理的认识,我们产生了金木水火土这样一个认识,并以此衍生出五行各自不同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些认识,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日升月落、昼伏夜出,等等。

然而,如果从我们当下的这一刻,我们当下这一念产生的时候,是没有四季这样的分别,当下就是当下。就像我们早晨刚醒来,刚刚进入了意识状态的时候,人是清醒的,同时脑子里又没有什么杂念。只有在第二念、第三念生起了,哦,今天是星期几了,我要上班了;我要穿什么衣服呢,穿夹衣太热得穿衬衫,才有了现在是夏天的概念。

这个五行的道理也是一样。就是因为我们产生了要认识自然规律的这么一个念头,于是才会有了不同的概念产生,才会划分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点,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谈的五行,有了五行的不同的特征。

所以五行的概念从我们人的精神中产生出来,也就各自具有各自的特性。但是,五行本身是一体的,前面说“天地一太极”,万事万物也是一太极。我们只有在在这种感觉上翻过去,才会对此有更深切、更实在的体会。

《金刚经》里面有一个“一合相”的说法:“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是什么?就是太极!就是天地万物一切,我们把这一切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宇宙。实际上,离开了天地万物,并没有一个所谓的宇宙。

宇宙就是天地万物的组合,就是一合相。宇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啊,有星球,有生命,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有各种各样的元素。这样一细分,宇宙这个东西就找不到了,所以又不是一合相了,而且,每个组成部分它又有各自不同的组成。

就比如说“人”,这就是一合相,把我们所有人都概括完了。但是,“人”又非一合相,我们人又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四肢等组成的,并且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下,发现某些人体内的细菌和我们人是共生的关系,细菌肯定不是人,但如果离开了这些细菌,人都无法存活了,而它离开了人,也找不到可以生存的地方居住,于是就寄住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在我们的血液里面。

你这么一细分,“人”又没有了,只有五藏六腑等等东西。所以,万事万物也都是一合相,又并非一合相,只是给它上了一个名字而已。

以此我们来体会这里所说的“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投放在五行的某个侧面,那么这个侧面的“各一其性”的特性就表现出来了,但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是全面的,超出了这些表象特征,那么它就是一体的,就是太极。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这里对应的是太极图中倒数第二个圆圈,周敦颐先生这里也标明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那么“无极之真”是什么?“二五之精”又是什么?这是很有说头的东西,但实际上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又不好说。就像陶渊明说的那样:“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这里面确实有真义,但要说出来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然而展开来说的话,什么太极啊,无极啊,道啊,生生不已啊……可以分出很多很多的东西出来。

什么是无极之真?用佛学的概念来讲,这个无极之真就是般若,就是空性;用儒家的概念来讲,这个无极之真就是太极,就是《中庸》里说的这个中,就是我们精神中这个喜怒哀乐之未发的这种状态。那么二五之精呢?二,指的是阴阳二气,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意识中首先就会分出一个二来,分出阴阳来。

比如说看到我,我是一,是阳,我之外的一切东西是另一个一,是阴,加起来就是二。我们对事物的判断,首先就有是非、好坏、上下、前后等等的看法,总是用二来判断。

五,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行。阴阳的变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前面说“五行顺布,四时行焉”,春夏秋冬这四季是五行相生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正常状态。如果是相反的状态,即相克的话,那就很麻烦了。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有常态的存在,也有非常态的存在,有常道也有非常道。常态之下,大地都是安安静静的,很顺利平和的,万物自然生息;但是一到非常态的时候,就很麻烦了,“5.12”大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就是非常态,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念头也是一样,念头一旦产生以后,就都会处在这样一种相对立的状态,所以我们眼中的万事万物,也都是处在一种“二”的状态。

“妙合而凝”,就是把无极之真、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变化等等这一切,合为一体,并凝固下来。所谓凝固,就是刚才所说的,要在自己身上找到这种感觉,要在当下一念上面找到感觉,并固化下来。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里的男女,不是指的具体的男人女人,是指天地变化所能够生发万物的阴阳二气,而且更多的是从《易经》乾坤二卦的角度上来说的。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通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二气的交感,就产生了万事万物。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是通过阴阳二气的交感而产生的,例子很多,举目可见,大家可以自己体会,我这里就不详举了。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我们看宇宙万物,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无极之真”这么一点,生发出了阴阳二气,然后结合着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的相互交感,相互变化,就产生了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使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周敦颐先生提出了前面这么一大堆理念,最后都要归结到人极上来,要为人立极,要为人的存在立下一个标准,而且是一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周敦颐先生牢牢站在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上,指出了在天地所化生的万物中间,只有人能够“得其秀而最灵”,只有人能够在万物中得到最灵秀的精神。只有我们人能够学**这些抽象而精辟的道理,没有谁看到过阿猫阿狗在学**太极图嘛!

只有人在这里学,只有人才能够去理解这些东西,通过“得其秀而最灵”的精神,在自己的精神中间找到这个感觉。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就不行了。周敦颐先生坚持儒家的以人为本,后面等会儿我们也要谈到天是一极,地是一极,人立于天地之间,是与天地并列的一极,所以生而为人是最珍贵的。

佛家爱说人生难得,人是最难得的生命,在整个生命现象当中,在六道轮回当中,得到人身,那真是太不容易了。学佛的人是不愿意到天上当神仙的,因为只有人才能真正理解这个道,才能真正得道,所以佛家说任何修行都只有在人道上才能够成佛,天道是成不了佛的。当然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些就更不可能成佛了。因此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或是儒教,都把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这里就指出了人事是怎么产生的。从最初我们得到了人身,有了人形,或者说父母精卵结合,在母亲的子宫里面有了最基本的人的形状后,到最后身体得到了完全,也就是“形既生矣”。

这个时候,“神发知矣”,我们的精神就产生出来,与我们的身体相结合,于是可以认识世界,甚至有产生改造世界的智慧出来。有了我们人的智慧,有了我们人的精神,就能“五性感动”,使我们能够感受到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的特性,你就知冷知热,知软知硬,就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了直接的感受。

紧接着,就会“善恶分”,就产生了善恶的区别。为什么感受到五行就产生了善恶了呢?实际上这里就表明了,人之所以要分善分恶,是因为趋利避害的本能,这种本能就是从五行的生克关系中体会出来的。

五行相生,那就是很好的事情,比如树木要生长,我们就给它灌水,这是相生,对树来说是好事情,水生木嘛。反之是金克木,我们拿锯子把树锯掉,对树来说就不是好事情,它们相克了。

人对善恶好坏的认识,就是从五行的相生相克中体会出来的。比如我遇到一个人,他能帮助我,那就是相生,他对我而言就是好事情,即所谓得贵人相助。反之,这个人看上去有克我之相,或者命理五行与我是相克的,那就要远离他。

如果老婆是这样的人,那就称之为克夫,这就很不好了,娶回家来就会出问题。这些观念,都是从五行生克中体会出来的善恶,而且这种善恶只有我们的精神才能体会出来,没有人的精神作用,首先五行的感觉就分不出来,更何况其余。

经过“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这一系列的过程后,结果就是“万事出焉”。这就出事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就随之而来了。但是,并不是说有了人,这些事才出来的,而是这些事本身就有,本身就存在那里,万事万物本身就存在,只不过有了我们人身,我们具备了可以认识五行生克作用的精神、智慧,万事万物之间的生克关系就在我们的精神中显现出来了。

就像《圣经》里说,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就产生了就能够区分万物的智慧,就有了美丑观念,知道了害羞,就有了男女、好坏的区分。

有一天上帝到伊甸园来看他们,亚当夏娃一害羞,马上就躲起来,后来拿树叶遮住了自己的身体,才出来见上帝。这下子,上帝知道他们偷吃了禁果,出事了,于是这对人类的始祖就被赶出了无忧无虑、一派混沌的伊甸园,开始了漫长而充满艰辛的流浪生活,这就象征了人类在大地上的命运。

基督教里面把人类始祖偷吃禁果,也就是偷吃智慧之果这件事,称之为人类的原罪。这是任何人一生下来就带有的罪业。

《圣经》里的这段故事很精彩啊!实际上,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事,或者说,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一切现成。只不过有了我们人心的分别,也就是偷吃了智慧之果,这才产生了万事万物的差异。于是就有了是非好坏之分,矛盾产生了,趋利避害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勾心斗角、打打杀杀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都产生了。

当然,并不是说人心的这个分别作用就是坏事,但是呢,我们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认识清楚。基督教的最终理想是重返伊甸园,重新回到上帝的怀抱中,那么,人类的重返之道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前面讲陈抟的无极图,从“玄牝之门”到“复归无极”的那一套功夫;也就是老子《道德经》中“弃圣绝智”、“见素抱朴”、“道法自然”的这一整套学问。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在这种万象纷纭的人事过程当中,唯有圣人能够做到中正仁义。中,就是不偏不倚;正,就是不歪不邪;仁,就是仁慈仁爱;义,就是责任感,《易经》中说“利者,义之和也”,有责任感以后,并且大家都遵循它,就肯定能够实现共赢,实现群体利益的最大化。

主静,这也是周敦颐思想的重要特点,也是通过对《易经》的贯通才产生的。我们在学**《通书》的时候,也学**了慎动,《易经》里也说人心只要一动,就会产生吉、凶、悔、吝这四种结果,里面真正的好结果只有吉一种,其它四分之三都是不好的结果,所以说要主静。

这个主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以静为主,另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慎动。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拿不准的时候最好还是静下来,让心处于静思静虑之中,直到有了把握再动。通过“主静”这么一个过程,我们才能认识到人心当中最优秀的状态,也就是中正仁义的状态。这种中正仁义的精神状态,就是“立人极焉”。

人极,就是做人的最终的目标,在儒家看来,也就是仁义中正的状态。如果不立这个人极,不立这个仁义中正做为人极的话,那么人和其它的生物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完全是趋利避害,完全是凭着生物的本能反应,和老虎豹子牛羊猫狗也就没什么区别了。一切生物的本能,超不出延续生命和繁衍后代这两种。所以,如果没有仁义中正在这个地方作为“人极”的标杆立起来,那么生而为人的最终目标,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这一句完全是《易经》里面的原句,我们在《通书》里面也说得很多了。圣人的德行是与天地是相合的,天道是自强不息、生生不息,地德是厚德载物,人的心胸也要像大地一样的宽广,所以圣人与天地之德是相合的。

那么圣人的智慧呢,则是与“日月合其明”,圣人的精神是非常光明的,白天像太阳一样照耀大地,晚上像月亮一样为夜行人照亮道路,这是圣人的智慧。“四时合其序”,是指圣人的生命,圣人的精神,也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感觉是相合的。

我们在讲《通书》时说,汉儒把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与五行相配合,把自然界的春夏秋冬与人类社会的庆赏罚刑相配合,也有这种感觉在里面。“鬼神合其吉凶”,虽然孔夫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从《易经》的角度上来体会的,又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古人认为,人的意识、人的理性只能够认识世界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比如说我们能够根据经验和常理推出来,今天过了是明天,明天过了是后天,春天过了是夏天,夏天过了是秋天,一年四季就是通过一种规律性的判断能够推衍出来。

但是,还有一些非理性的东西,是我们人找不到或者说还没有找到其中的规律性,所感觉到的,只是一种偶然性。人可以认识到必然性的东西,但是对于偶然性就很难能够认识。但是,人又时时受制于偶然性,处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交集点上,我们的生命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种没办法抓住的偶然性,古人就只好把它归之为“鬼神”,所谓“鬼神莫测之机”,也就是指偶然性的难以预测性。

对于必然性我们可以理解,肚子饿了要吃饭,困了就要睡觉,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面对偶然性该怎么办?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常要面对偶然性的取舍啊!那到底是取还是舍?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在这个左右两难之境,古人就会借助占筮来决定,来为自己作判断。

《易经》最早是纯粹以占筮功能而面世的。古人认为只有鬼神才能通偶然性,于是通过占筮让鬼神来判断事情。实际上对于鬼神,我们现在大可不必迷信,以为在我们的精神之外还另有一个什么鬼神的存在。

借用佛教唯识学的道理,我们的第七识,也称之为末那识,心理学称之为潜意识,就是我们精神深处的直觉判断。我在讲《通书》的时候也说过,打卦真正就是一念之诚,心真正诚敬的时候,卦就准,否则卦就不准。

古人没有心理学,他就解释为你心不诚的话,鬼神就不帮你,反之鬼神就会来帮你,所以你要敬鬼神。但是在现代心理学看来,只有心诚了,将心头中的杂念排除以后,那么你潜意识的功能才会发挥出来,这个时候你所作出的判断才会比较准确。所以《易经》里说的这个鬼神,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可以理解为我们精神中的某种力量。

这里说圣人与“鬼神合其吉凶”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圣人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心不至诚,只能对显表的规律性的、必然性的东西进行认识,对深层的、偶然性的事情就不能作出认识判断。而圣人呢,他的心念纯然,是“至诚而动”的,那么对偶然性的东西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认识。

我们应该从这种角度来理解,而不是把它神秘化。圣人至诚,所以能够具有这种洞彻一切的精神能量,能够始终保持“洁静精微”的精神状态,自然就能够认识偶然性。实际上,偶然性根本上还是必然性,只不过偶然性背后的必然原理,我们还没有找到而已。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圣人之道,也就是中正仁义之道,君子如果能够真正发心发愿学修此道,那么肯定就能越来越吉祥太平,肯定是越来越有和气,人的精神肯定也越来越有喜神,那么做事情也就会越来越顺利。而小人呢,他不信这一套,才不管什么仁义礼智信、什么仁义中正!

地震来了,管你屋子里面有多少小娃娃,我先跑出去再说,最后还用一套振振有辞的歪理来粉饰自己,结果就可想而知。这就是小人悖之凶。小人不相信仁义礼智信这一套,面对偶然性也毫无办法的,就只有随风飘零,被命运之手牵着鼻子走,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