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云作文 刘树云: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无话则长”写作指导及下水作文

2017-1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无话则长--别人已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试题分析:

2016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沿袭了2015作文“文品与人品”的命题风格,特别强调阅读积累,在对考生的考察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平时的阅读,如果学生读书不多,这个作文题的写作还挺难下手。它不同于全国卷的“分数的奖赏与巴掌”时事评论,要比全国卷的作文命题写作难度大,充分显示出文化大省的自信。

审题上,要吃透“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做学问上要“无话则长”,在科学研究上“无话则长”,在艺术创作上“无话则长”。写作前提是必须读过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视野要宽,否则无话可说。学生十二年的读书成果在作文中呈现出来。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立意(议论文):

1、做学问要“无话则长”

2、艺术创作要“无话则长”

3、做一个“无话则长”的公知

还可以写作记叙文,编写故事,可以利用谐音,杜撰一个人物,“无话则长”谐音成人名“吴化长”。如题目可以叫《“吴化长”教授授课记》。

也可以进行人物对比写作,如《尤话长与吴话长》这两个人物分别代表大学中平庸与创新的两种教授,情节设计为尤教授照本宣科不创新,吴教授不断创新展个性,二人由此产生矛盾最后吴教授成为大学的标杆学者的故事。

教师下水文:

做学问要“无话则长”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好一句“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我觉得这句话太适合做学问了,他几乎是做学问的标准要求,唯有如此,一个知识分子才有个性,同时兼具创新精神。

我想到了商周时代的老子,他说,“无中生有”。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命题,也是对“无话则长”的最好注解。老子又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不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最好证明吗? 老子的这一理论用来指导做学问是至理名言。

西南联大时期,教授刘文典教授《庄子》。他说,别人讲过的我都不讲,别人没讲过的我才讲。事实证明,刘文典不是讲大话,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研究的学问处处都有独到的地方,受到了西南联大师生的欢迎,每次讲座都是爆满。刘文典独具个性的话,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知识分子做学问的态度。

我又想到了红学家周汝昌。他是“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研究“红学”的人很多,他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苦心钻研,对《红楼梦》的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先后写下了《红楼小讲》《红楼夺目红》《红楼梦新证》等著作,成为新红学研究第一人,对红学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周汝昌为知识分子研究学问树立了一个标杆,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榜样。

从古代到现代,知识分子就是依靠着独特的学术能力和不断的创新意识,彰显着个人的学术魅力,像王国维、梁启超、钱钟书、季羡林……凡是有成就的知识分子,无一不是在“无”处中生“有”,让学术的田地更加繁荣。

然而,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部分知识分子的研究能力在退化。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不是无话则长,而是别人说过的我继续说,说的如同白开水,讲课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引起学生的不满,他们没有“独特”,更没有创新,有的只是同质化的表现。

有的人懒于研究,抄袭别人的成果,被人揭发,还脸不红心不跳。这哪是做学问的态度,这是在糊弄学生,糊弄学校,糊弄社会,这哪对得起国家政府拨给的研究资金?这样的知识分子或者尸位素餐,或者欺世盗名,早就应该降职使用,以观后效。知识分子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依靠,希望所有的知识分子做学问要发扬“无话则长”的学术传统,繁荣学术。让中国学术创新的软实力发展,成为国家复兴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