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区凌云街道 社区教育发展的新动向—上海徐汇凌云街道“小菜园”项目引发的“大思考”
近年来,我国社区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在促进区域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满足市民学习需求,改善市民人际交往与精神生活质量等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如,一些社区虽然领导重视、投入充沛,各类活动组织看似热闹,但其实居民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
一些社区不同部门之间要么存在管理盲区,要么多头管理,对社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还有一些社区将社区教育项目学校化、正规化,从而使社区教育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出现了停滞发展、甚至倒退的现象。
近日,笔者在调研上海徐汇区社区教育实践时,却发现了一个人气旺盛的社区教育项目。该区凌云街道社区学校"一平米小菜园"为代表的"凌云生态家"系列项目,得到了近5000户社区居民的热烈参与。不仅吸引了社会各方对它的投入与支持,还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与热议。
"首届终身教育上海国际论坛"更是将其选为典型案例,邀请国内外专家对它进行了深度解读。"小菜园"项目何以热度如此之高?其快速发展的"密码"是什么?它的经验有没有推广价值?是否实现了社区教育理论的某种创新?基于数月走访、调研与研讨,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小菜园"带给我们的"大思考",以此管窥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些新动向。
一、选对项目:"小菜园"普惠百姓家
选做什么样的社区教育项目,直接决定了社区教育究竟能在哪些方面体现应有成效、发挥应有作用。上海市徐汇区凌云社区学校基于社情,提出了"凌云生态家"的核心理念,开发了以"一平米小菜园"为代表的居民生态学习项目,既贴近了普通市民的实际需求,又旨在形成社区居民的共同愿景与自觉行动,促进街道"宜居凌云"的发展战略,有机整合了普通市民的学习意愿和社区政府的发展目标,从而获得了较为持续的发展契机,使众多百姓受益于其中。
凌云街道位于上海市区西南地区,共有28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0.4万,是典型的人口导入型平民聚居社区。近年来,街道政府根据凌云的地域环境、人口构成、经济基础等条件,提出了以建设"宜居凌云"为目标的社区发展规划,旨在通过营造安全文明、节能环保、便捷活力的社区生态环境,形成邻里互助、祥和共生、自治管理的生态文明氛围,从而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和市民生活质量,创设自然、人文与社会和谐的"宜居凌云"社区。
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听取居民意见,2011年,街道社区学校精心设计了"凌云生态家"社区教育实验项目,选择梅陇三村为试点,分阶段启动了以"一平米小菜园"为代表的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社区生态文明体验学习项目的开发,围绕"凌云生态家"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开展了生态知识学习、生态文明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等主题活动,同时,培育社区"绿主妇"学习团队,进一步开展贴近居民低碳生活的环保活动,努力营造社区居民能够身临其境、互动体验的"凌云生态家"。
"一平米小菜园"受到街道居民的普遍青睐,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1.项目具有较好的可及性
"一平米菜园"成功的首要秘诀就是项目的可及性。对普普通通的凌云街道市民来说,"一平米菜园"无需增加开支,种植需要的菜苗可以从社区学校免费获得,当然前提是小区居民必须配合街道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回收活动,这促进了居民环保意识的养成和环保行为的落实,可谓"一石二鸟"。
小菜园也无需特别场地,家里有一平米阳台就足够了,充分发挥了"螺丝壳里做道场"的精致海派风格。种植的技术居民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学校课堂学习,也可以方便地请教社区老师或周边邻里,通过种植体验和技术切磋,解决种植中的各种难题。所以,免费、便捷、容易入门,体现了项目的可及性特点。
2.项目贴近普通百姓的实际需要
"一平米菜园"的火爆,还因为它贴近了凌云社区大部分百姓的实际需要。部分居民家庭通过种菜、品菜,改善了餐桌饮食,增进了营养知识,缓解了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感。同时,"小菜园"还满足了很多市民的心理需求,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文关怀。
医学界研究表明,园艺活动对人(尤其是城市中的老年人)可以起到缓解心理焦虑、抚慰情绪等保健作用,因而也被称之为"园艺疗法"。"小菜园"一方面适当增加了种植者的体力活动,更可以通过感受和体验蔬菜植物生长的美,进而培养其观察力与审美力,减少寂寞与孤独感,给居民精神上带来寄托、安慰,并从成功的种植活动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类似的是,心理学领域的多项实验也证明:在人际关系相对淡漠的城市中饲养宠物,人们从被照顾的宠物身上,折射出自身的爱心与责任感,收获"被需要感",也更容易纾解负面情绪。
可见,大自然(植物、动物)在缓解大城市与小居住面积带来的城市病、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项目促进社区发展战略的落地
"一平米小菜园"等系列学习项目是街道社区学校密切围绕街道政府"宜居凌云"战略目标所推出的一系列生态学习项目中的一个代表性项目。分阶段的项目开发,使"凌云生态家"的理念与规划得以持续推进,"宜居凌云"的社区发展目标逐渐得到广大市民认同,并转化为市民的自觉意识与实际行动。
正因为此,"一平米小菜园"等项目得到了街道政府的大力支持。2012年,街道投入50万元资金用于"凌云生态家"硬件建设一期工程,完成了社区学校"低碳屋"和梅陇三村"绿色长廊"的建设。
2013年二期建设工程启动,街道配合市教委各投入100万元完成了种植体验基地、专业教室、信息化服务平台、课程设计开发、小区节能路灯系统改造和社区学校生态环境建设等六个项目的建设,为项目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体验与建构:"小菜园"颠覆传统学习模式
社区教育往往被定义为立足社区、面向居民开展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学习活动。很多地方的社区教育项目一般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策划与开发,并常常以课堂学习的形式实施,这就难免使鲜活的社区教育落入传统教育的窠臼。
凌云社区学校为了实现"一平米小菜园"更好的学习成效,通过建设生态校园、"低碳创新屋"、"菜园坊"未来知识及课程系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主题活动与"绿主妇"能力培训项目等,建构了从绿色环保知识汇聚、传播,到体验、记录、整理和创造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不断循环递进的完整过程,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学习与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模式。
1.主题活动带动社区教育
按照"身体环保、心灵环保、行为环保、家庭环保、社区环保"的理念,凌云街道策划、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环保宣传活动,如"家家户户算碳账,低碳生活我能行"——凌云社区居民网上学习活动;"生态凌云,欢乐我家"——凌云社区早教亲子系列活动;"凌云杯"小机灵擂台赛——凌云社区暑期青少年环保创意系列活动;"生态凌云,阳光之家"——凌云社区特殊人群爱心传递系列活动;"生态新概念,剧社与商店"——凌云社区科普剧社及科普商店系列活动;"生态凌云两新家"——凌云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系列活动等,这些主题活动向广大市民生动宣传了生态与环保理念,进一步带动了社区教育项目的发展与实施。
2.体验学习丰富学习过程
"一平米小菜园"在启动之初,主要采用的是基于课堂与纸媒教材的传统学习模式。如今,随着项目的深入发展,已经运用最新技术,通过建设多媒体互动学习教室、生态校园户外课堂、种植体验学习基地,以及基于多平台交互技术的"菜园坊"未来知识及课程系统,逐步建构一种既可随时随地互动交流、又可形成数据存储及交换的蔬菜知识种植知识库。
2013年,凌云社区学校作为市教委"扶持70所老年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市政府实事项目单位之一,由市教委投资100万元、街道配套100万元用于学校硬件建设,特别是开放、互动、适合于体验学习的多功能绿色教室及种植基地的建设,为"小菜园"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学员可以在多媒体课堂利用"菜园坊"知识学习平台上,与教师进行富有趣味的探究学习,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上用文字、摄影、绘画等方式,书写"种植日记"、查看植物生长,抒发对自然及生命的感悟,开展互动交流。
结合学员种植成果及种植日记在社区学校的实物展示,以及评选"种植能手"、"我种植的蔬菜烹饪品尝会"等活动,真正做到了线上线下的学习分享,极大丰富了市民的学习过程,也扩大了学习效果的传播途径。
3.开放建构改变知识生产模式
"菜园坊"未来知识库及课程系统的建立,采用了最新的知识管理技术,形成了一个从生态环保知识的探究、汇聚和传播,到体验、记录、整理和创造的开放的知识建构系统。这就打破了知识生产从专家到学习者的传统模式,而是让每个学习者都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建构者,从而创新了知识管理模式。
由此,社区学校不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也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更是生产知识的园地。集众人智慧于一体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菜园坊"知识库,将成为社会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反哺和激发其他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并持续建构相关的种植知识。
"小菜园"课程开发的这一创新之举,也吸引了更多年青人和学生群体参与这一项目的学习。随着未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加快,移动智能终端的覆盖水平的显著提升,这类项目将更加彰显其无穷的发展潜力。
三、延展课堂到生活:"小菜园"发挥大作用
社区教育项目如何实施,才能有效吸引市民参与,这是很多社区教育工作者碰到的难题。与传统的社区教育活动相比,"小菜园"项目的学习者不仅在社区学校的课堂里学习各种种植技术,而且还超越了有限的课堂学习时空,将种植学习与体验延展到了每日生活之中。"小菜园"于是成为联结居民的感情纽带,促进了家庭和谐、邻里友爱和社区认同,发挥了社区教育在市民组织化与基层社区治理方面的独特功能。
1.种植学习促进家庭和谐
在梅陇三村的很多家庭中,即便只有一个成员去参加了课堂学习,但带回家的绿意却足以联结起家庭成员的感情纽带,一盘郁郁葱葱的番茄、红绿相间的彩椒为家庭提供了代际交流话题,父子、祖孙对植物的共同关注,不仅培养了共同的业余爱好,更是密切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及生活情趣的培养。
一个阳台、一缕阳光、一盆泥土、一粒种子,没想到种植体验和分享受到那么多居民的追捧和热爱。不论是退休的老人,还是在职的白领,不论是年轻的父母,还是天真的孩童,此时,社区教育面对的对象再也不只是某一类特定人群,而是扩展到每个家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成员,与市民的生活需求相一致,提升了家庭的整体幸福感。
2.共同体验联结邻里关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了"小菜园"的学习行列,共同的种植体验增强了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邻里们的互帮互学,也铸造了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邻里关系。众所周知,中国社会近几十年经历了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现代社区中凝聚力较弱的原因之一是在防盗窗、防盗门的区隔下,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强烈,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居民很多互不相识,与社区外的陌生人并无二致。在蔬菜展示和交流活动中,随着居民之间相互交流的增多,关系强度得到了加强,可以从毫无关系(no ties)发展为弱关系(weak ties)、甚至强关系(strong ties)。
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关系网络的形成与培养,对整个社区的和谐互助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正是社区教育的出发点与最高旨归:帮助社区居民互助、互信、互爱。
3.环保意识培育社区认同
由于"小菜园"项目源于凌云社区"生活垃圾减量回收"项目,又是"凌云生态家"系列环保项目之一,因此,"小菜园"的风靡也唤醒了更多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力促进了市民的环保行为自觉。梅陇三村最初只有10名家庭主妇自发成立了"绿主妇,我当家"行动小组,致力于推动垃圾减量回收活动。
后来在梅陇三村居委党支部的引导下,该项目被融入自治家园创建活动中,逐步形成了"绿主妇"议事会,并成立了民非组织——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
目前,凌云街道有8个居委成立了"绿主妇"分队,有近千名家庭主妇和"主男"成为社区生态环保的主力军,实现了居民带动居民,居民引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推动社区发展的良好格局,使"凌云生态家"的理念得以持续推进,居民对"宜居凌云"的发展目标有了更多、更深切的认同。
四、意义追寻:"小菜园"激活心灵探究
"小菜园"项目何以受到城市居民如此的青睐,引发了研究者的进一步思考。种菜,这一看似很普通的学习项目,并无多少"技术含量"可言。但由于引发了多重学习体验,使学习边界与生活空间融合,把学习者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真正的参与者,改变了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与技能灌输而遗忘"人"的存在的异化现象,激活了普通百姓在学习中的主体创造性,使学习与市民生活交融为一体,成为市民们追寻生命意义、实现心灵探究、提升生命价值的独特方式。
1.主动学习激活心灵探究
柏拉图说过,"被迫的学习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传统教育活动的主体往往是教育者,教育过程就像工业加工原材料一样加工人的心灵,从而沦为一种效率驱动的生产过程。这样的情形下学习者作为主体的意识与行为是缺失的,本质上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旁观者,因而其德性养成与心灵探究也沦为形式。
"一平米小菜园"项目通过课堂学习、种植体验、成果分享、知识建构等多重参与性的学习活动,大大激发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这样,进入学习过程的是人,学习活动往往成为激发人们心灵探究的过程,学习活动最终成就的也是人,使学习不仅仅是某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更是对真善美的追求、理解与习得的过程,回归了教育促进人不断实现各种可能性,不断丰富生命体验、实现生命价值的应有本质。
2.意义追寻导向幸福生活
现代都市社会的繁荣,使城市人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普遍感觉到"生活的无意义"。其实这种无意义感正是源于各种传统生活联结的逐步丧失:传统价值观被打破了,传统的单位人身份丧失了,人与自然中花鸟山水的亲近关系被疏离了。
在市场经济体制导向下,朋友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改变或解构了。总之,传统社会中固若金汤的各种社会联结的分崩离析,使很多人陷入了没有意义的生活泥潭,也使社会联结稀缺成为现时社会的一大痼疾。
然而,从哲学生存论的层面来看,人是在其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不断探究他自身、审视生存状况的一种存在物。很多先贤指出,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一平米小菜园"项目,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的课程,它创造了多种可能性来恢复教育作为人与世界相联结的重要方式的本来意义,通过创造或改善联结——学员与自然之间、学员相互之间、学员和老师之间、学员和家人之间、学员和邻里之间的丰富联结,促进了人与知识的相遇、与现象的相遇、与人的相遇,帮助学习者基于每日的感官体验用心感悟植物的成长、生命的喜悦,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幸福的本真,过一种精神上更加充实的意义生活。
五、激发市民活力:"小菜园"创新发展机制
中国社区教育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各级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机制中发挥了主体、主导的作用。随着我国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政府究竟应该进一步发挥好哪些作用,社区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引导市民广泛参与,成为一大关注热点。"小菜园"项目的发展经验表明,由政府、社会组织及市民聚力形成的社区教育推进机制,尤其是多种市民力量的有效激发,是促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主体性力量。
1.聚合市民力量创新社区教育发展主体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社区教育往往是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共同从事的"双边项目"。因此,政府支持与社区参与应该视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凌云社区教育的案例经验表明,由社区学校、居委会和社区居民三方组成的"绿主妇"议事会对于推动社区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平台上,政府和居民都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只是这两个主体之间的分工和作用不同。居民主体在"前台",以民间参与力量为活动主力,以民非组织"绿主妇"为骨干,以"凌云生态家"项目为载体,发动和带动广大居民自动参与、自主管理、自我监督、自觉提升。
政府主体在"后台",以服务和保障为重点,以各项活动的组织为抓手,为居民主体创设氛围,提供条件,促进各类活动的顺利进行。
随着社区环保项目的发展,绿主妇队伍也在逐步壮大,已有8个居委成立了"绿主妇"分队,在28个居委中开展生态环保主题教育和垃圾减排活动,从最早每月不足50斤到现在几百斤的回收量,绿主妇团队利用"智能终端零废弃卡"对近四百户家庭的回收量进行记录、跟踪、管理和兑换,帮助居民理解垃圾减排回收工作的意义。
2.社区女性领导彰显整合资源魅力
提及凌云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就会联想到三位基层女性领导,她们分别是梅陇三村居委会尚书记、凌云社区学校叶校长和社区学习社团带领人江女士。尚书记在梅陇三村的扎实工作与率先垂范,叶校长对于"小菜园"项目的全情投入与资源整合,江女士作为民间环保达人发动居民志愿者参与环保事业,可以说,凌云社区教育的有效推进与这三位基层女性领导的激情飞扬、活力四射与行动迅捷有着密切关系,她们无一例外地具备超强的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
在她们的带动下,通过整合环保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学会协会、社会团体等多方资源,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绿色环保资源圈,不断引入和生成了一系列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生态教育项目。
从北京地球村"塑料垃圾减量"零废弃回收卡到"微绿地"产品进办公室;从妇联"阳台菜园"培训项目到社区学校"一平米小菜园"课程开发;从农科院种植优良品种的提供到"菜园坊"知识系统的建立,所有这些变化离开了政府的支持是难以成功的。但仅有政府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基层领导的无穷智慧与强大的社会协同力量无疑为社区教育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3.循序渐进促进社区教育品牌建设
借助"凌云生态家"一期、二期以及三期的循序渐进的开发与建设,越来越多的市民被卷入"小菜园"等相关项目。区政府与街道政府的推进策略是通过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的发展方式,扩大到街道其它居委、辖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以期形成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社区生态文明教育良好局面。
六、结论及启示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菜园"项目,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城区居民社区获得了市民青睐,赢得了各方认可与支持,昭示了社区教育发展的种种新动向,体现了时代律动,值得关注。现代社会学缔造者之一、德国哲学家滕尼斯说,社区是"建立在血缘、地缘、情感和自然意志之上的富有人情味和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十世纪以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个人脱离提供支持的共同体而独自面对社会,传统社区逐渐解体,传统的充满人情味的邻里关系也正慢慢消失。
如何通过社区教育,重新建立充满情意的新城市社区、新的情感"共同体"?上海凌云"小菜园"项目提供了可行的实现路径和有益启示。总结和剖析凌云的经验,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社区教育发展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第一,关于做什么社区教育项目的问题。凌云经验告诉我们,应从实现社区教育的本质功能、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虑。一个成功的项目既能很好地贴近和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又能高度关注和有效服务于社区发展战略的实现,从而发挥其促进市民成长与社区发展的双重功能。
第二,关于如何做社区教育项目的问题。凌云经验向我们展示,应从项目自身特点与市民学习需要出发,强化课程内涵建设,并结合特定学习主题,大胆探索社区学习区别于学校课堂学习的特点所在,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借助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充分发挥市民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以实现学习理念与学习模式的创新,彰显社区学习的特色与活力。
第三,关于如何发挥社区教育作用问题。凌云经验提示我们,一方面应充分关注其在促进市民学习组织化、协调基层社区各种矛盾与冲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回归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育人本质,积极发挥社区教育在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升市民生活的品质感与幸福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关于谁是推动社区教育的主体问题。凌云经验启发我们,既要注重发挥市、区、街道各级政府以及教育、科学、文化等不同职能部门在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为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同时又要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注重发挥基层社区领导人的主导作用,特别要激发社会组织与市民作为社区教育主体的活力,从而形成协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合力格局。
主要参考文献
1. (德)威廉·施密德著.黄霄翎译.幸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2012 年.
2. (美)D.C菲利普斯、乔纳斯F.索尔蒂斯著.尤秀译.学习的视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3.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美)库伯著,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体验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李丽.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7. 郑晓沧编译:《柏拉图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31-35页
8.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
9. 黄健、庄俭主编.2013年度上海终身教育发展报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