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这4个技巧 你也可以跟蔡康永一样会说话
正如小S所说,蔡康永最会说话的地方在于绝对不会有意或无意地刺伤你,同时还附带一两句小夸奖逗得你心花怒放。难得的是,做出这一切的时候,他还能让人感觉那么真诚而并不滑头。 会说话并不在于是否准确地表达了自我,那仅仅是善于演讲罢了。让听话的人高兴并愿意做出反应才是最终目的。所以蔡康永强调,他关心的是说话之“道”,而不是说话之“术”。听众高兴了,接下来发生任何事情就都顺理成章。“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精明的上海人蔡康永如是说。记住这四件事,让你和蔡康永一样会说话。失尖锐的问题,换一个人说那就是“恶毒”,但为什么一旦被蔡康永说出来就永远显得那么斯文,那么理所当然呢?
首先他的信念是“适度的挑衅,绝对能让谈话热络”。 尖锐并不一定是坏事,就算是文艺青年,也未必不想辩论他是否在写论文时作弊,就算是60岁的路人叔伯,可能也很想聊第一次性经验。自以为善意的体贴,反而可能令他们因为错过了难得成为话题中心的资本而感到失落。 否则,惺惺相惜、顾影自怜这些词是为了什么存在的呢?换位式的说话,远远不是机械地一句“你的苦我都知道”能诠释的,真实情况是,你真的很难“了解另一个人所受的苦”,而如果你不能了解,宁可不要这样说,还显得更加真诚。
不断把话题丢给对方的时候需要把自己当作足球比赛里的后卫,懂得自己的最大责任是传球,可参考的实用技术包括:“自己的问题要短,让对方的回答更长。问得越具体,回答的人越省力,回答的人越省力,就越有力气和你聊下去。” 这是会说话和说得好话的最大区别,前者能做到听众连晚上做梦都全是你,而后者,就像蔡康永说的,你需要懂得,你不是英国女王,离场时不必惊动大家。
“每次听到别人说,‘我这个人说话就是比较直。’我就开始冒汗,因为接下来一定会有一些被他归类为直接其实挺刺耳的话出现,比如‘你今天气色怎么这么差’、‘最近胖喽’、‘怎么还不结婚’。”这话听着真不像是百无禁忌的小S会抱怨的。但事实是,做自己并不是可以不懂礼貌的借口。
蔡康永说他喜欢研究说话,是为了从中搞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在想什么,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论语》说“不因言举人”,对话令人格的无所遁形在于,除了语言的技巧,它不可避免地要暴露出人与人的关系,人相对于人的情感交锋;有道无道十分明显。
“别人骂你一句,你回骂他一句,这就叫吵架。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赞美,这就叫社交。”蔡康永是无条件赞同赞美在说话中的重要性的。在他看来,故意去捏造赞美那当然虚伪,但如果是真的听说过,就算是转了三四手的赞美,也一定要不吝传达给当事人,这样不仅会让听的人很高兴,而且比你自己一味说一些空洞的赞美,要可信的多。
英文中有句话叫“Less ismore”,少即是多,说话讨人喜欢,数量和频率并不是关键。觉得寡言就等于不会说话,以及害怕冷场是连许多靠说话吃饭的主持人都会患上的说话综合症。他们不能接受谈话的中间存在空档,他们无法摆脱一个话题陷入僵局的噩梦,他们去参加派对,永远是从头到尾都在炒热气氛。
蔡康永形容说,“好像网球发射机,只顾发射没感情”。而对以为谈话遇到瓶颈,多讲笑话总是没错的人,他则评价说,讲笑话像翻跟斗,翻得好不好姑且不说,但其实很少人喜欢跟一个没事就翻跟斗的人一起走路的。
同样,一个谈不下去的话题,其实根本不必用力挽救,另开一个话题即可。“如果在相聚的两小时里面,你有三次让对方开心的笑,那对方应该是绝对不会记得你曾经提过几个无聊的话题的。”事实上,说话中的适时停顿和空隙也是一种技能。另一个以会说话出名的台湾作家吴淡如说过一个故事,有位企业家很不喜欢某一种员工:在他讲话时为了表示积极肯定,一直说“对,对,对”,问题在于“对”得不对节拍,反而给人一种企图打断谈话的感觉。对得不是时候,也是错了。
but,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说话的技巧?说好的做自己呢?不是说不合群也没关系吗?唔,蔡康永曾经出过一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他自己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让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会更讨人喜欢”。 是的,谁又会讨厌被人喜欢呢?这家伙果然很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