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电影《无问西东》:许伯常对妻子的冷暴力有多可怕?
《无问西东》这样结构的电影,怎么可能好看?所以,就算朋友圈里将这部电影夸出天际的评论刷了屏,我自岿然不动,直到有人将1篇题为《看完这部电影,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10+文章转发给我。
现在,我看完这部电影了,想问那篇文章的作者:文章的标题不是反话正说吧?
影片采用了时空错置的方式来结构整部电影,也就是说,当下张果果的故事、1962年王敏佳的故事、1938年沈光耀的故事以及1923年吴岭澜的故事,影片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倒叙,插叙的时候也没有时空之规,像是按照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来架构的,其中之一,就是10万+的作者所认定的“看完这部电影,才明白我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
时过境迁,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来用4个故事来加持一个观点。可是,逝者如是夫,不可逆流,如此来看待作者想要用4个故事阐述的观点,反而是:看了这部电影以后,反而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了。
吴岭澜文科成绩突出,理科成绩却不合格,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鼓励下,吴岭澜没有随波逐流地逼着自己去学实学,而后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成为颠沛流离到云南的西南联合大学最好的教授。最是那站在演讲中泰戈尔身边的梅贻琦校长的坚定一笑,不仅感动了聆听泰戈尔演讲人群中的吴岭澜,也感动了银幕外的我们,那一刻,伟大诗人如淙淙溪流般的声音以及梅贻琦、吴岭澜师生之间的“眉目传情”,真的让我们感觉到了读书的意义。
到了1938年西南联大的戏码,虽然导演在跑警报后用三个场景来表达学生们多么热爱读书的手段,幼稚得有些好玩,但还是很贴合“为什么要读书”这样的主题,沈光耀最后不得不选择弃笔投戎且牺牲在蓝天里,我们知道,是该死的战争造的孽。
其实,当下张果果的戏,除了标榜主角是清华的毕业生外,是不是读书让张果果在灵与肉的挣扎中赢得了灵魂,我们在银幕上看不到。看到的是羽毛球、击剑特别是四胞胎对张果果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的作用。这样的演绎,我们怎能从中看出读书的意义?
至于《无问西东》的重头戏发生在1962年的故事,简直就是对“看完这部电影,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一命题的反动。
我们不说王敏佳、陈涛和李想,只用他们的老师许伯常,就可以证明。
家境贫困的许伯常,在未婚妻李淑芬的支助下完成了大学学业。只是学问长进的同时,许伯常关于女人的见识,也长进了不少,他发现自己已经不能与李淑芬走到一起了。这是古往今来从不缺乏的旧戏文,可是,读过书的许伯常却将旧戏文唱出了新恶毒。
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男同事被老婆告状到单位,说他打人。我旁听着领导做男同事的思想工作,他先是一言不发,隐忍不了了就这样回应领导:“她太能说了,我实在说不过她,只好动手了”。许伯常对待李淑芬,就是这样,只是,他不用喋喋不休的方式,而是用一种今天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冷暴力,来对付爱他到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李淑芬。李淑芬对许伯常有多好?一天到晚坐在院子里洗衣服,这时候也不忘叮嘱吃着饭的许伯常,“把饭全部吃完,剩下了不好”,可转眼之间她就喝起了稀汤充填肚子——我们知道,那时候这个国家困难得有些人不得不忍饥挨饿。对这样一个也许在读书这件事上与自己极度不相称的妻子,许伯常又是什么态度?坚决不用李淑芬用过的杯子和碗。自己喝水的杯子被李淑芬摔碎了哪怕捧只饭碗喝水也不用李淑芬用过的杯子,气愤难忍的李淑芬打碎了丈夫的杯子和碗后,令人憎恶的许伯常居然捧着个铝饭盒喝水。一个读过书的人对一个女人居然如此狠心,对许伯常而言,读书是帮了他还是害了他?李淑芬拿着王敏佳写给她的匿名信要去干什么,许伯常会不知道?李淑芬到王敏佳的批斗现场凌辱王敏佳,他怎么不在现场保护他培养出来的书读得很好的女学生?
王敏佳差一点死在众人的踩踏下,在那一刻幡然悔悟的李淑芬,决绝地跳入深井诀别了没有给她一点温情的丈夫。这一跳,我对李淑芬从撇嘴到理解甚而同情,觉得一部《无问西东》,最成功处是羞答答地塑造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
她非常善良,能在那么困难的时期拿出自己的积蓄支助一个靠不住的男人。她也非常彪悍,在那个男人果然靠不住的时候,能使出最绝的招数试图捍卫自己的权利。然而,彪悍到底敌不过善良,在那个男人不与她行夫妻之实甚至用令人发指的冷漠藐视她后,依然给他洗衣做饭,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那个男人吃饱了肚子还她一个更冷的脸。揭发王敏佳,是她想要挽回那个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事情不由分说地朝着她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这个善良的女人只好用投井自尽以谢罪——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女人,她的心路历程值得我们细细勾画。倒是她的男人,那个她死后趴在井沿上失声痛哭的男人,不值得一书。《无问西东》给他那么多笔墨想用他证明为什么要读书,是给“读书”二字抹了黑。
本文来源:【江湖情报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