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强北大 给大家还原一个相对真实:这回让北京人说北京人[英国]

2017-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看了不少说北京人的文章,既觉得好笑,也有点生气,可是,有时甚至还觉得说的挺是那么回事儿的,不过,其中大多是外地朋友执笔,所以不免有些偏颇,写

看了不少说北京人的文章,既觉得好笑,也有点生气,可是,有时甚至还觉得说的挺是那么回事儿的,不过,其中大多是外地朋友执笔,所以不免有些偏颇,写这个文章,也是为了给大家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北京人’,即使北京的同胞说我不能代表北京人,那么,最起码,这里写出了一个北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老乡。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祖籍河北。太爷爷15岁进北京城,给一个老医生当学徒,后来就留在北京,给人扎针灸,爷爷,父亲都是出生在北京。姥爷那辈儿也是河北人,姥爷是参军进的北京,母亲是北京出生。当然了,我也是北京出生的了。我不知道这样的家世算不算是北京人,能不能得到北京同胞的认同,姑且先厚着脸皮,自己认同一下吧。

有的朋友一说到北京人,就是‘天子脚下’‘八旗遗风’,呵呵,恕我见识短,我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还真没见到过这样的人。北京人好‘遛鸟’,但是,我见到的还是50岁以上的居多,像电视电影里演的那样的,年纪轻轻,就提溜着个鸟笼子,到处闲逛的,不劳而获的,我没见过。

但是,如果细说,北京人有一样是‘八旗遗风’,就是‘礼儿多’,在外地的朋友看来,就是‘事儿多’。

我不知道这个‘您’字是如何而来。大概算个敬语。反正,从小到大,我一见到比我岁数大,比我高一辈儿的人,不由自主的就带这个‘您’字。父母都是这么言传身授的。

北京人过节走亲戚,也是礼儿多。诸如亲戚来你家或你去亲戚家,带了什么礼物,吃没吃饭,都是‘事儿’。我父母常跟我说,你去朋友家串门,人家家里要是有‘老家儿’(北京方言:长辈,父母等),你就得买点东西,好歹算是个礼儿,绝对不能空手。我记忆最深的是,我小时候,母亲老嘱咐我,去别人家玩,绝对不能吃人家的东西,一是不能要,二是给了也不能吃,显得没教养,再好吃的东西,回家跟父母说,父母给买,绝对不能吃别人的。

北京人的‘礼儿多’,反映在生活中,就是‘事儿多’。尤其是老北京人。以前住宿舍楼,一层就是个通县的老大爷。他把自己家的阳台接出去,盖成一间小屋子。可是非得比别的一层的屋子要高出去半尺。据说是不能被别人压着,否则紫气东来,自己接受不到,命就不好。

我听了直想乐,你上面就有五层楼压着呢,光比一层高出去有什么用,照这么说,你得把房子盖得高过六层才可以。还有我一大学同学,也是通县人,来我家吃饭,吃的是饺子,非告诉我,吃饺子不能用碗,必须用小碟子,咸菜要切成小丁儿,气的我半开玩笑的说:等你丫够了用小碟子吃饭的级别再说吧,国家主席恐怕都没你能摆谱。

北京人‘礼儿多’,‘面儿’上的事也不含糊。说真的,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说白了,就是假客气。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有‘眼力劲儿’(北京方言:会看人脸色,揣摩别人心思),就是在一堆寒暄推让,和各种的客气话里,分辨哪句是虚情假意,哪句是出自肺腑。

过节时,替父母到七姑八姨,各式各样的亲戚家走动,礼尚往来是少不了的,每每你刚一跨出人家的大门,这些姨妈,舅舅呀,甚至是表哥堂嫂,都会很客气的来上一句‘吃了再走吧’,但是,你觉不可当真,若是真的转身回去,必要犯了人家的忌讳,也会遭人白眼。

北京人的‘吃了再走’绝对不是邀请你进餐的意思,只是客气话,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大老远来了,还拿什么东西呀,待会儿带走’‘下次来别拿东西呀’‘来来来,我埋单’,……反正要记住,和北京人相处,大面上的事,不可太当真。像‘吃了再走吧’这样的话,对于北京人来讲,几乎是口头禅,没有实际意义。

北京人的好面子和东北人的完全不一样。有一次我和一个沈阳的哥们儿吃饭,随手就付了帐。结果那哥们儿直问我,是不是瞧不起他,要是瞧得起他,必得让他再请我一次,而且我不能付帐,吃了他酒菜,才算真正瞧得起他。北京人也最怕‘伤面儿’,但是,恰恰相反,如果他请你,而你坦然处之,连句‘客气’话也没有,那就是最伤他面儿了。

北京人有句俗话:大面儿上过得去。说白了,就是相互都得给个脸面。你和北京人吃饭,即使对方有付帐的意思,你最好也要说上句‘我来埋单吧’之类的客气话,(当然是那种泛泛之交的),否则,必定认为你缺乏应有的礼貌。

用北京人的话就是‘好象我该你的似的’。虽然看上去有点‘虚头八脑’的(北京方言:虚伪,不实在),但是,北京人就是在这个大环境里处事的,你也只能随波逐流。

说实在的,我真看不上北京人这种脸面功夫。我接触的人里,恐怕北京人已经把这种脸面功夫发展到及至了。拿买车这个事来说吧。上个月我中学同学聚会,见到了一个好多年不见的中学的死党。这哥们儿开了辆宝来。看来混的不错,我还真替他高兴。

听说他老婆要生孩子了,我执意去他家里慰问一下,结果到他家里一看,敢情住在一个20米的平房里,环境很不好。 原来他看北京这几年买车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动了心思,但是,他是一个商场里上班,他老婆是护士,总共收入是3000来块,或攒或贷,都吃力,正好赶上家里拆迁,分了20多万拆迁款,他就先买了车,然后租房子住。

我气的直想抽他,一个双职工家庭,两人天天上班,双休又没有太多活动,工作单位又不很远,至于为了挣这个面子活受罪么?嘿嘿,别以为这是个别现象。

身边太多这样的事情了,北京人拿时尚显示地位的毛病一直没改。我记忆中最早是随身听,那是高中的时候,大家都跟疯了似的,一人腰里别个砖头;后来是呼机,再后来是手机,现在是汽车,反正按北京人的想法,有车就代表了财富地位,有钱要买车,没钱也要买,哪怕是买辆小奥拓,也叫有车了,有车了,就代表有钱了,这是一部分北京人真实的想法。

在我接触的北京人里,因为真有用处而买车的人少点,和别人攀比,或者说,看别人都买了,自己没有车太伤面子,所以才买的人多点。

北京台曾经播放一个介绍风云人物的片子,具体名字不记得了,反正是一个股票市场的操盘手,身价上千万,掌控的资金十几个亿,记忆最深的是这位富翁,每天坐公交上下班。这种人我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接触过几个,只可惜,都不是北京人。

说到北京人歧视外地人。我不想做多少辩解。确实有一些北京人歧视外地人,其实,与其说歧视外地人,倒不如说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如果抛弃‘歧视’这个带有偏激色彩的词语,我认为,北京人对于那些来京的,从事不太体面工作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偏见。

比如民工啊,保姆啊。如果把这些偏见的责任都推到外地人,或者北京人身上,显然是不客观的。在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往往一件小事,被无限的扩大后,就导致了整个群体被‘妖魔化’了。比如河南人很坏,东北人很野,北京人爱歧视人等等。

其实,外地人也有好人坏人,北京人也是一样的有好有坏。不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不要因为一件小事而下定语,还是多多接触一下比较好。非要让我说北京人到底歧视不歧视外地人,我也实事求是的说,的确是有的。在现今这个矛盾尖锐的社会,我一直避免谈论地域或者外地人。

拿我母亲来说吧。我父母都是公务员。母亲更是因为工作关系,几乎是跑遍了四九城,接触人很多。她一辈子也不容易,我很尊敬她,但是,有一个问题上,我总是向她提出意见。母亲由于特殊的经历,很容易听口音辨别地域。尤其是北京地区的。

她一听某人说话,就知道是大兴的,还是顺义的,或者是通县的,还是密云。有一次我陪她去输液,她听到那个小护士说话,就问人家“你是不是西三旗城乡结合部那边的人呀?”那个小护士虽然点了头,但是明显的不太高兴。

我有时候就和母亲调侃:您应该去北大教语言学呀,那里教授恐怕也就能听出来是北京人还是南京人,您都能听出来是城里人还是城乡结合部的人,真是一大特长。我总劝母亲,不要在公众场合去问别人的籍贯或者家乡,更不要去指出来,母亲总不以为然。

我知道母亲当然没有要歧视谁的意思,只是想显示自己的阅历,但是,现在社会就是如此,等级观念越来越强,说是人人平等,其实还是要分个高低贵贱的。人人都这么想,人人也都怕被别人歧视,被瞧不起,连一个北京人都在乎自己是北京城里的,还是北京郊区的,或是北京城乡结合部的,那外地朋友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只要没有必要,几乎不问人家的籍贯。我倒不是多高尚的人,我只是觉得,现在这个环境,还是处事小心为好,既不要让人无端的指责你有地域歧视,也不要让别人有心里压力。

我的亲身经历,有个北京同事在报纸上看到‘警方抓获了一个河南籍的盗窃团伙’,随口说了句“你看看,现在北京净是河南贼”,结果被另一个部门来送文件的一个河南同事听到了,两个人发生口角,最后竟然是BOSS出面解决的。

从此我就吸取了教训,绝对不谈外地人如何,至多了,谈谈北京人,毕竟自己是北京人,不怕落个地狱歧视的罪名。呵呵,说句实在话,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的心理真是很脆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