倓虚法师念佛论 倓虚法师《念佛论》之天台净土观

2017-07-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念佛论>是倓虚法师一篇专门探讨净土法门的讲记,虽然内容是为初机学佛者,略说念佛求生西方弥陀净土之殊胜功德,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其作为天台

《念佛论》是倓虚法师一篇专门探讨净土法门的讲记,虽然内容是为初机学佛者,略说念佛求生西方弥陀净土之殊胜功德,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其作为天台宗的一代大师,以天台教观来弘扬净土法门的理论特色。

一、当下一念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历经二千多年,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而中国佛教发展至今,从信众层面影响最大的一种佛教行修法门,即:净土法门。此“净土”是指阿弥陀佛因本愿力而成就之西方极乐世界。而“法门”,依目前一般意义的理解,就是指“持名念佛”。

究其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就是净土法门入手简便,对行修者之根机要求不高。故倓虚法师说:“惟独净土宗,最简单、最直捷,只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无论利根、钝根,都能摄受。”

可见,净土法门行修之关键,就在一个“念”字。而这个“念”,一般的净土信众均把其理解为“口念”。在这点上,倓虚法师在《念佛论》中就明确指出:“‘念’字是一个‘今’字和一个‘心’字合成的。分开来说,就是‘今心’;合起来说,就是‘念’。

”具体到念佛来说,倓虚法师说:“‘佛’字是印度梵语,具足云:‘佛陀耶’。按中国意思来说,就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义,就是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明白。”所以,此“念”并非“口念”,而是“念心”。“念佛”也并非是一味的口念佛号,而是为了求得当下一念心的觉悟与明了。

二、一念三千

也许有人会问:念佛的目的是为了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何故要“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明白”呢?就此疑难,倓虚法师就引入了天台“一念三千”的思想,来给予回答。《念佛论》云:

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如能发心念佛,则“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觉悟”,“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谁不愿觉悟?谁不愿明白?但是人们口里只管说想觉悟,想明白,而心里却存着一些糊涂想。由于心有糊涂想,身体就去做糊涂事。

所谓“一念三千”,就是指凡夫于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诸法性相。《摩诃止观》卷五上:“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足见当下“一念心”之重要。

行修净土法门之人,若能常使当下一念心觉悟明了,随着念念刹那迁流,过去、未来之念心也会觉悟明了。久而久之,功夫成片,必能成就。而凡夫不明此理,只顾口里明白,心中迷妄惑乱,纵使口念无量佛号,也与往生净土无缘。

三、唯心净土

通晓“一念三千”的原理,除了可以指导具体的净土行修,还可以加深对净土法门的认识。

一说起净土念佛法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都是:通过口中念诵阿弥陀佛名号,而达到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那么,如果再追问一句:“所念的阿弥陀佛与往生的极乐世界,都在什么地方?”一般的回答都会说:“在西方。”有的还会引《阿弥陀经》中,“从是过西方十万亿佛土”的经句来作答。

既然“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那么远在“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也不离众生当下之一念心。行修净土法门之人,千万不能将“众生与佛”、“此土与净土”割裂来看。如果众生是众生,佛是佛,二者本质不同的话,那么无论怎样精进念佛修行,众生也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当知念佛不离自性,净土不离念心。故《念佛论》云:

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现。只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愿、行坚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么当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

佛具足无量寿,众生也具足无量寿;佛具足无量光,众生也具足无量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相好庄严;众生也有依、正二报,相好庄严。在《阿弥陀经》里说:“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从这句经文里,可以证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般境界,都是随着阿弥陀佛的福德业相,唯心所现。

如果阿弥陀佛能这样显现,众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众生又何尝不能显现呢?所以说在自性上就是弥陀,在唯心上就是净土。在性分上并划不出那是众生的边界,那是佛的边界;在净土上也指不出那是唯心的,那是非心的。

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西方净土和唯心净土都是一整个的。可是要明白所谓“唯心”,并不是所说的人们腔子里那个六尘缘影的妄心,是说“法法唯心”。所说的自性,并不是说人身上四大假合的那个习性,乃是众生所本有的自性。念佛人每天念《弥陀经》,对这一点要明白,把自己的信心坚固起来。

四、二经同趣

前面提到的《阿弥陀经》,是一部讲说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功德利益的重要经典,为行修净土法门的必读之经。这样一部净土宗的代表经典,在倓虚法师看来,其与天台宗奉为根本经典的《法华经》,所宣扬的旨趣是一致的,只不过详略稍有差别而已。《念佛论》云:

《阿弥陀经》是释迦佛无问而自说的,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义和《法华经》相同。因为《法华经》也是对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佛说过《无量义经》之后,便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现出种种瑞相,致使闻法大众起种种疑难。

经过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大众决疑之后,佛便从三昧安详而起,没用人请问,开口即对舍利弗尊者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中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中略)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我尝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并没像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

如果大家对于《法华经》和《阿弥陀经》细心研究过的,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一对照,就明白了。《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例如在《阿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意义都相同。

其他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项措词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

这种“持名念佛”与《法华经》都是最上乘法的思想,在其《影尘回忆录》中也有记述:“为什么专诵《法华经》,还能往生极乐呢?要知念佛一法,为最上乘法;《法华经》为如来最后极谈,亦为最上乘法。”

五、净土优劣

在前面的论述中,凡是提到“净土”之处,都是指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净土,所以在行文中,大都在“净土”前面加上“西方”、“极乐”等定语。因为,净土法门的基本原理,虽然是从众生所生存的秽土,通过修行而求得往生到佛的净土,但依大乘佛教观点,十方虚空有无量诸佛,既然诸佛无量,其所成就的佛土也就无量。那么,众生即便要求生净土,也不一定非要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早期的净土信仰是求生弥勒菩萨兜率内院净土,随着后来宣扬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经典不断被传译到中国,弥陀净土信仰开始逐步发展,以致最终成为净土信仰的主流。那么,以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为例,为什么后世净土法门的信仰者,大都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前者呢?《念佛论》云:

念佛求往生的好处,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再堕落,永久不再造业。自己可以慢慢加功进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众生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毁谤,但是如修不到究竟处,仍然要堕落。如过去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当初志同道合,同发愿修唯识观,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言明谁先去时,到那里再回来报讯。

后来师子觉先圆寂,一去三年不见回来报讯。过三年后世亲又圆寂,当他临命终时,无著告诉他说:“你到天上见弥勒之后,无论如何要回来报个讯。

”世亲去后,过了三年才回来。无著问他:“你为什么过了这么多时才回来?”世亲说:“我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一座法,拜了三拜,绕一个圈子就回来了。因为那里日夜长,不多会工夫,在人间就过了三年。

”无著又问他:“师子觉现在何处?为什么不回来报讯?”世亲说:“他生天经过兜率外院,还没有到内院去,就被五欲所缠,到现在还没有见到弥勒哩。”无著听说之后,觉生天很危险,于是重新发愿,不生天,愿生极乐。请想,师子觉已是大乘菩萨位子,在天宫尚被五欲所缠,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其他如修禅定功夫,如果超不出三界去,无论到任何一个天上去,待天福享尽之后,仍然要堕落,去随业受报。

显然,弥勒净土尚有诸多不究竟处,不如弥陀净土功德殊胜。以上倓虚法师所举的例证,乃是援引隋智顗《净土十疑论》中“第七疑”的内容: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校,大有优劣。且论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着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

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校,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著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

’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著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坐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着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六、演宗参净

智顗作为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生前撰述了《阿弥陀经义记》、《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观无量寿经疏》等大量论着,讲说西方净土微妙庄严。这也就不难推知,作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的倓虚大师,为何要着力弘扬净土法门了。《念佛论》云:

中国佛教,在自然的趋势中,经后人分成了若干宗派。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净土宗、真言宗、禅宗、律宗等,这都是后人为了传承的关系和学习的专门,才建立起来的。在这些宗派之中,其他宗派都是单纯的,唯净土宗和律宗,其行持和教义渗入了其他各宗,为其他各宗所共有,而又为佛的七众弟子所共学。

过去的祖师们,如: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寿禅师、蕅益大师、彻悟禅师等,末了都归于净土,专门念佛。

现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师,他虽是专门弘律的人,他个人却一心一意的念佛,见人也劝人念佛。其他如谛闲老法师、虚云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谓“教演本宗,行参净土”。

因此上说,“教演本宗,行参净土”这八个字,是对倓虚法师融通教宗、以教显宗之“天台净土观”的最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