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安阳 忆谭其骧先生安阳之行
谭其骧先生只来过安阳一次,即1987年4月参加安阳古都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学术会议,它奠定了安阳跻身中国七大古都的坚实基础。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1954年,在毛主席的倡议下,由谭其骧先生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这部地图集耗费了他将近30年的时间和精力。该书出版后,长期以来一直享誉学界,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
1987年4月18日至20日召开的安阳古都研讨会,我自始至终都参加了。光阴荏苒,至今已过去27年了。我以为回忆一下谭先生在研讨会期间的一些情况,对于安阳古都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那次研讨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参观考察安阳的文物古迹,第二个阶段是开会研讨。会议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让外地来的专家学者对安阳先有一个直观而具体的感受,对于了解安阳是很有帮助的。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中,除谭其骧先生外,还有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念海,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西安师专副教授曹尔琴(女),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葛剑雄,北京大学地理系副教授于希贤,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马紫梅(女),洛阳古都学会秘书长曹法舜等。
参观考察邺城遗址是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那天是4月19日。参观考察的专家学者分别乘坐几辆轿车,每辆车上都有一名安阳市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史志办)的同志陪同。葛剑雄和马紫梅同乘一辆车,由我陪同。车子行进途中,葛剑雄用流利晓畅的英语同马紫梅愉快地交谈,我没想到葛剑雄的英语如此好。
邺城遗址实际上只剩下一座残缺的金凤台,车队抵达后,人们开始登临金凤台。进门向东拐有一个小院,叫东小院,是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办公处。办公室的桌子上预先已摆好了纸墨笔砚,文管所所长张子欣请谭先生题词。
谭先生和他的学生葛剑雄低头小声交谈了几句,葛剑雄随即在一张小纸片上用铅笔写下题词草稿,然后交给老师。谭先生用沉思的神情看了一下题词草稿,便开始在宣纸上题词。谭先生题词时,我就站在旁边。题词写道:“邺城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邺城遗址是中国人民的珍贵遗产。”
从东小院出来,拾级而上,登53层台阶到达台顶。台顶北屋7间,东西厢房各3间。台顶庭院中有几株柏树、槐树和梧桐树。北屋有邺城文物展览室,墙壁上挂着几张地图,其中有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政区地图。谭先生看了一下地图,说:“这是照我画的图画的。
”随行的县文管所所长张子欣马上接着说:“这两幅地图就是照您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画的。”谭先生点了点头。绕过北屋东边,站在屋后向北望去,距金凤台约百米处,有一高出地面的南北向土丘,那就是铜雀台遗址。遗址上长满了荒草,让人顿生一种凄凉之感。
谭先生还参观考察了灵泉寺。那一年,谭先生已经76岁高龄,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十分吃力,但先生兴致很高。登上灵泉寺西面的宝山断崖上,是开凿于隋开皇九年的大住圣窟。该石窟是灵泉寺石刻群中的代表作,圆形拱券门上方刻有“大住圣窟”四字,窟门两侧雕有精美的护法神像。
我看石窟前有一片狭长的空地,在此处合影留念很有意义,就向市史志办王世恩副主任提议:“是否在这里拍张合影?”王世恩转过头去看了一下背景,高兴地说:“好!就在这里合影。”于是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市史志办全体人员与专家学者的合影,一张是市史志办、安阳古都学会领导与专家学者的合影。
内黄县的二帝陵是1986年7月开始进行清沙调查的,研讨会的与会人员前去考察时,距清沙调查才仅有八九个月的时间。那时,被沙掩埋的绝大部分碑碣尚未清理发掘出来,二帝陵所在的地方处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犹如进入茫茫沙漠中。
谭先生在学生的搀扶下,步履艰难地走在没有路的黄沙中。谭先生和史念海先生还下到沙坑里仔细观看石碑下部的碑文和其他遗迹。回到内黄县城后,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征求意见的座谈会。谭、史两位先生谈了他们的看法。
谭先生说:“颛顼陵不能和兵马俑相比,但可以和黄帝陵相比。如果说不是真的颛顼陵,就按纪念性的、传说的,也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不比黄帝陵低。古籍上记有唐代的建筑物(指唐太和四年建庙),是唐代建的嘛。
究竟二帝陵有多少块碑碣,有多少处建筑物等情况,都应该及早搞清楚。这里可以作为游览区,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对我们的始祖祭奉、纪念的地方。”史念海先生以当时发现的40多块元明清时代的碑碣作为依据肯定了二帝陵的重要价值。
谭、史两位先生和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参观考察了殷墟、岳飞庙、羑里城,瞻仰了刚刚落成的岳飞骑马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