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乐山大佛肚子里的秘密 里面竟藏着这东西
乐山大佛修建于玄宗开元初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年。位于峨眉山以东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探索它的秘密,知道真相众人都沉默了。这尊大佛竟是这样建成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在凌云山脚下汇合,这里水流湍急,势不可挡,到了洪水季节,过往的船只经常触壁粉碎。
凌云寺的海通和尚看到这种情形心中非常着急,于是决定在山脚依山开凿一座大佛,一是为了通过改变山脚的山势而减缓水势,二是为了借助佛力来镇水。海通和尚 用了20年时间奔走大江南北,终于募集了一笔钱准备凿造大佛,还没开工,就遭到当地官员的索贿。海通非常愤怒,他挖出自己的双眼,对前来索要钱财的人说: “我的双眼可以挖掉,但这笔凿造大佛的钱我绝对不能给你!”那些索要钱财的人顿时吓得面若黄土,撒腿就跑。大家都被海通和尚大无畏的精神所震撼。遗憾的 是,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之后,得到朝廷的资助,大佛的开凿历时90年才终告完成。
修建好的大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同时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石块嵌就的发鬈
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这里抬头仰望大佛,会有高不可攀的感觉。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着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才能登上栈道的顶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以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
木头做的耳朵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个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里面掏出了许多破碎物,都是腐朽了的木泥。这说明史书中记载的“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 为之”是真实的。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岩石凿就的,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上锤灰装饰而成的。在大佛鼻孔下端也有窟窿,里面露出三截木头,呈品字 形,说明大佛隆起的鼻梁也是用木头做的。不过,这在唐代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的,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
排水系统遍布全身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在保护大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 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根本看不出来。大佛的衣领和衣纹褶皱上也有排水沟,而正胸左侧的水沟则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 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个洞,但没有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被侵蚀和风化,千百年来,对于保护大佛起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大佛的木阁
1962年对大佛进行维修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个封闭的洞,洞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保护大佛的木阁——天宁阁的纪事残碑。
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13层木阁保护大佛,以免日晒雨淋,当时称为大佛阁、大像阁。宋代时重修,称为天宁阁。在明末起义中,天宁阁被张献忠的义军焚毁。 现在,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桩洞来看,当年确实有过大佛阁。但不知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这个千古之谜,至今没能解开。
大佛头顶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才数清的。这些螺髻看似和大佛头部浑然一体,实际上是用石块逐个嵌上去的。每一块螺髻的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没有沙浆粘接,只是在螺髻的表面抹了两层灰,看上去好像和大佛的头部是一块石头雕刻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