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俊百科 记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黄国俊

2017-1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能在南昌大学建立一个较完整.高效的分子生物学工作平台;构建一个有热情.有雄心的研究梯队;在国内甚至国际生物学的一个小领域内有一点特色和声誉

“能在南昌大学建立一个较完整、高效的分子生物学工作平台;构建一个有热情、有雄心的研究梯队;在国内甚至国际生物学的一个小领域内有一点特色和声誉。”        如果说留美数十年的黄国俊回国,把自己的实验室安置在江西南昌,是因为江大南路的那条黄土路和家家户户做饭时的袅袅炊烟这些让他心动的故乡情结,那么,如上构想,便是他科研人生的理想。

而这理想,在旁人看来,多少有点像游侠堂吉诃德的冒险事业。

        一个全面协调整合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项目从黄国俊的脑袋里蹦出已经10年——“酵母核糖体蛋白RPL36B的突变对核糖体功能及其目的mRNA翻译效率的影响”的课题项目被确立为国家基金项目,并获得30万元研究经费,这是着眼于整体基因表达的一个环节——翻译过程。

借着对不同环节的深入研究,最终将它们整合连贯起来。

        这期间,华盛顿大学知名的Steve  Hahn实验室已经把一个酝酿七年的想法于2010年12月13日以公开电子论文形式发表。

也是在这期间,黄国俊从Dr.  Alan  Hinnebusch在NIH的实验室研究员转而成为了有七年教龄的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

        黄国俊用“与有荣焉”概括了Steve  Hahn实验室的成果与他的科研项目——“虽然有部分观点相契合,但在思想上,我们没有落后于国际前沿,甚至比一些有名的实验室还有前瞻性”。

被问及是否会影响到自身的课题研究,他有清晰的认知:“在科研领域,成果越晚发表影响力越小。毋庸置疑,这个项目对我有所冲击;但我们切入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而且确实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从某种程度说,Steve的结果是对我们部分结果的一个验证。

”        立志于走在学术前沿的黄国俊,对于领域内的科研一直在了解和追踪。

当然,还有思考。        黄国俊——慎重谨严的教授,绅士外表下骨子里却深藏着骄傲——他对自己研究领域有充分的全局意识和敏锐的判断力,他把自己对科研的信心相比于作家李敖对文学的自负。

        黄国俊最受鼓舞的科研成就,是率先指出“基因的表达是一个从细胞核内到细胞核外联系紧密的过程”,他为自己大胆而严谨的科学命题找到了承先启后和被学界逐渐接受的新方向。

现在,这个尚在逐步深入的课题,“已经慢慢被认识和接纳,而且必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他说,不妨向堂吉诃德借点想法,把目标定得宏伟些。他口中堂吉诃德式的理想,其实是想在中国做一些基础性的科研工作,然后,做得前沿些、细致些。

        不过,这位科研赤子比堂吉诃德多了点务实。黄国俊发现和总结中外科研环境的差别,认为可从提供恒温环境、药品保证、恒定团队、后勤资源保证等方面改善自身科研局面;主张教育应从教育理念、教学弹性和管理上实现科学运营;呼吁有可供探讨和互动交流的研究资源和机会。

        黄国俊的学生张雅慧说他“对工作兢兢业业,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节假日很少休息”,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朝闻道,夕可死。

”黄国俊相信这样的古语。“我喜欢自己的工作,希望自己能在研究领域内作出有前瞻性、有实质意义的贡献。”        这便是他朴素而坚实的、堂吉诃德式的科研梦。

        黄国俊,男,教授,马里兰大学生物系博士。1974年生,江西南昌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外国专家局、省基金等项目。目前已指导硕士研究生2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