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柏为什么离婚 为什么“少不读西游 女不读红楼”?张健柏

2018-04-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天道阅读还是人道阅读----书籍与儿童心理和个性行为的养成一:天道与人道,顺其自然与体验人生.您希望孩子的教育引导向何种方向?  教育的含义

天道阅读还是人道阅读----书籍与儿童心理和个性行为的养成

一:天道与人道,顺其自然与体验人生。您希望孩子的教育引导向何种方向?

  教育的含义,显然不是要顺人性逐流而下,而是要提高人性品质。所以往往要与日常的习性行为相反才行。随波逐流,是人自动就会的本能,不需要花功夫去“教育”。比如,孩子们从来不需要教他们游戏就自动会玩,喜欢玩。吃喝玩乐,人也不需学习自动就会“享受”,都不要费劲去“教育”和提高。

  “顺其自然”的含义,不是要你顺着自己的脾性走,那是“顺其人道”,不是“顺其自然”。“自然”指的是天道自然,是指“顺道而行”。【老子】的这句话,经常被人瞎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和不愿思考和负责的行为作辩护。

实在冤枉。“人道的阅读”相当于上一篇文章中说的“娱乐性阅读”,顺从你的心理需要,只求当下快意,不顾长期后果,往往导致更大的自我伤害。“天道的阅读”相当于上一篇文章中的“提高性阅读”,专门补你的不足,帮你改掉毛病。

虽然读起来有点不够“快乐和享受”,但是能够提供你长期的受益。他像是古代的忠臣智者,直言不讳,可能句句刺心,但是如果能够吸收和改变,却可以受益无穷。大文豪托尔斯泰,他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所以,丰富多彩的人生,只有不幸的人生才会有。幸福都是单调的,缺乏“变化”的。其实,幸福都是单调和无趣的,“真爱”也绝对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平平淡淡的。只有不幸人生才是“丰富多彩”,“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的;只有“爱恨情仇”才是波澜起伏,翻天倒海,痛不欲生,“要死要活”的。

真爱不会有也不需要有山盟海誓,不会说海枯石烂,不会说至死方休。而仅仅是一片宁静祥和喜悦的关系,就像真水不会有香味一样。所以,您还是多掂量掂量:您还要追求丰富体验吗?还是开始考虑向诸葛亮学习,追求“淡泊宁静”的祥和智慧人生?

二:为什么说“少不读西游”?阅读是如何熏陶习性的?儿童应养成何种心理和个性品质?

我们来看人类的习性如何:儿童的心理和个性是非常活泼好动的。儿童行为上是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去尝试一下。在思维上是海阔天空,“一切皆有可能”,没有限制和方向的,特别爱幻想,脑子里面什么妖魔鬼怪都可以想象出来。

骑个竹竿就当马,拿个木片就是倚天宝剑,杀死个青蛙就当做“与怪物作战”,可以说百无禁忌,敢作敢为。儿童很象没有带上金箍之前的孙悟空,法力强大,连玉皇大帝都头痛。所以,儿童身上什么心理个性是“多余”和“不足”呢?显然,动有余而静不足,“混乱”有余而“有序”不足。

“梦幻”有余而“理性”不足。行动有余而思考不足。按照“天道”原则,自然应该减掉儿童身上多余的习性,变得平衡,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可是,【西游记】符合这种【天道阅读】的教育标准吗?还是符合儿童天然惯性的“人道”作品?显然,儿童非常喜欢西游中的神神怪怪,喜欢大闹天宫,喜欢挑战权威,喜欢“荡除妖魔”,这部作品满足了儿童的幻想天性,所以非常受儿童喜欢。

这就是“心理情感共振”现象:找到与自己心理节拍相合的内容。这就是典型的:把孩子本来不足的理性和有序变得更加缺乏,让本来就多余的幻想无序更加多余,让孩子的心智成长更加缓慢。难道这是家长想看到的“教育结果”吗?

家长只看到个“中国四大名著”的名头,就简单地以为读了书就有智慧,就变聪明?真是岂有此理。稍有点教育的常识就不会这样认为。可惜我们这个社会偏偏鼓励这种“人之道”,大量提供孩子们这种怪力乱神的类似东西,各种虚无缥缈的“故事”,因为孩子“喜欢”,就胡编乱造许多乱七八糟的类似西游记这种“儿童读物”大量供应,家长们也高高兴兴地买回家给孩子看,让孩子越来越找不到北。

您可能会质疑:儿童的年龄能够吸收“理性”吗?当然,我们不可能拿一本哲学书强迫孩子们看,这叫做迂腐。儿童的天性固然是“幻想加妄想”,但是儿童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他们对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愿意学习任何东西。

所以,这个时侯拿自然百科读物,呈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给他们,他们也很喜欢且愿意学习。这个世界本来就很丰富多彩了,难道还需要让孩子们去学习一些脑子有病的人装天真,在家里胡编乱造出来的各种梦幻故事吗?另外,儿童还特别喜欢模仿成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特点,正是在对成人的模仿中,他们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成人。

所以,我们也可以推荐他读一些写得很好的人物传记。古人“讲故事”的含义,是讲“过去的事情”的含义,不是“编幻想虚无的事情”出来。

就是通过对于过去的历史和人物的了解,来帮助孩子迅速成长起来。家长们总不至于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孙悟空,把齐天大圣当人生榜样吧?您现在同意【少不读西游】的阅读原则了吧?如果同意,自然你也知道为什么儿童不宜读各种童话和幻想故事,看一些乱七八糟的卡通片。

很多“儿童毒物”市场很热门的原因,不是因为“教育价值”而是因为“市场价值”,是因为投合了儿童天然情感共振带来的庞大市场,比如【哈利波特】之类。

他们会竭力宣传维护这种市场的价值,把它打扮成“儿童教育”这种迷人的东西,而且他们往往掌握了话语权,代表“权威和主流”。但是家长需要足够的理性,别人爱说什么是别人的事,自己不要上当就行了。

别干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笨事,送上门去被人宰。这是典型的愚痴加自讨苦吃。这些东西,偶尔让孩子看一看,没什么大问题。就像是偶而吃点垃圾零食也不至于就坏了肚子,但是千万别把垃圾食品当正餐吃,长期吃下来就是要命的问题。  三:为什么说“女不读红楼”?

如果您真正了解“少不读西游”的原理,要理解“女不读红楼”也就很简单了。女性的普遍特征就是喜欢玩弄情绪,喜欢情感共振,喜欢多愁善感,热心于纠缠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女性“多余”的东西,所以天道就是要“损”,要去掉这些东西,女性最该学的,就是理性和思考。

最该补的,就是祥和宁静的心态。可是,去读红楼,女性的固有毛病反而越来越明显和严重了。喜欢读【红楼】的女子,大多数都是情感细腻的多愁善感型女子。她们喜欢的人物往往是黛玉。

这种女子,恐怕一生注定是“杯具”了。黛玉这种女子简单点说,就是来“玩弄感情”的,故意来“自讨苦吃”,专门来找“伤心的感觉和体验”。跟真正的生活无关。所以黛玉看见花开花落,也没来由的要哭一场,玩浪漫要去“葬花”,典型的幻想移情人格。

别人说句无心闲话,也偏要往心里去,不自己去找到气来受,就好像生活不够精彩有趣似的。黛玉是典型的“小心眼”,性格又很“刚烈”,自尊心超强,心高气傲。所以跟她在一起特别累,如果不幸喜欢上她,就更累了。

怎么小心伺候都不成。天底下就没有她看得顺眼的东西。简单点说:谁喜欢黛玉,基本上都有点自虐倾向。怪不得宝二爷最后要疯。心理上与黛玉一样,都是不正常的人。女人的心眼本来就小一些,不够大气。

本来就过于关注细节,不够注意大局;本来就喜欢玩感情,不喜欢理性思考。这些都要学习天道损益,学会“平衡”才好。如果喜欢看【红楼】,觉得黛玉的小心眼“多可爱”,“多纯情”“多浪漫”,就只会学得越来越情绪化,越来越反复无常。

所以,看红楼,喜欢模仿黛玉的女子,婚姻的可能性是零.多情女子们喜欢读言情小说,在阅读言情小说的梦幻想象中与“白马王子”互恋互惜。这种女子现实中的往往不太幸福,其实她们往往嫁的人是很务实的,缺乏情调的男人。

真正幸福的女子,根本不会去理会这些言情小说,觉得内容很可笑很无聊,像是荒谬的哄小孩的童话故事。这种虚假的情感共振,会让女性更加远离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活。更加不会理解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人性。

(插一句嘴:琼瑶女士比曹先生胆大妄为得多,敢把现实生活写得比童话还童话,骗死多少无知少女)。家长们千万要注意:您家里情窦初开的小小女儿,千万不要让她看言情小说,除非您希望她这一生感情生活失败。曹先生认为,真正优雅聪明的杰出女性,其实是宝钗等人。

因为她“太会生活”了,不够浪漫。曹先生笔下真正可爱的女子是湘云,不造作,自然淳朴,天性直率,没这么多“浪漫”和“梦想”的弯弯绕,相处起来轻松多了。【红楼】这本书,写的是“梦”而非生活,它为喜欢“梦”的文人们提供了一个金饭碗,到今天不知养活了多少无聊的文人。

可惜几百年来不知多少青春少女和少妇们,却被这本书迷失了本性,光学会了做梦,一辈子感情生活事业失意,许多年轻女子因看红楼而自杀。

多情女子不仅不能读【红楼】,实际上也不能读各种言情小说,理由同上,读多了自苦苦人!实在可叹可悲。至于【男不读水浒】,就因为男性本来就比较好斗,喜欢拉帮结派,讲义气,看了【水浒传】之后就更加强化了,对于智慧的增长和生活的幸福都不利,对国家社会的稳定也很不利,所以最好男生免读。

所以,我建议国人如果一定要读【四大名著】的话,最好让这些好打架的男生去读【红楼】,学习体验感情的细腻。建议多愁善感的女子们去读【水浒】,生点豪气。这应该比较符合“天道”,可惜我知道不会有人听我的,算我说废话。

【老不读三国】更好理解了。我一直推荐大学生们好好【读三国】,里面包含了很多人生智慧以及战术战略,对于这些不会做事的年轻人来说,可以让他们了解真实的社会,不要去做梦和幻想,同时也了解人性和人心,社会的复杂。

这本书,会让人变得精明能干,竞争力过人。这是很多中青年人极为缺乏的东西,所以通过【三国】来补上,很符合天道,很好。不过,如果人已经老了,退出了人生的战场,就没有必要如此“精明过人”,老人的生活还是祥和一点好,慈爱一点好,“糊涂”一点好。太精明了,自己和后辈们都不好玩。所以当然要“老不读三国”了。

四:习性的顺逆:阴阳互补和谐,还是持续分离?阅读的情感共振现象。

我们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无厘头事件?我们国人为什么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国家为什么培养不出大人才(钱学森之问)?我们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浪费和低效率现象?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教育违背了天道!据心理学原则,我们人类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情感共振”。

这种共振,固然有优点的强化价值,更多的是缺点的强化。统治者喜欢利用这种人性的弱点来奴役大众,如希特勒就是操纵大众情绪,激发强烈情感反应的专家。商人也喜欢利用人性的这个弱点来操纵您的钱包,因此,真正关心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教育家和智慧大师们,都要求去除情绪,扶持理性的光辉。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儒家还是佛道,三家都致力于消除人类的情感共振,提升智慧。儒家的最高教育原则叫做“中庸”,不过不欠。

道家的教育原则叫做“阴阳和合”的“太极”平衡统一状态。不要用情绪屏蔽了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儒佛道三家,在这里的教育原则居然是高度的一致,都是要求人不起情绪,心境平和稳定。毫无疑问:这是理性而幸福的快乐人生唯一出路。

而且,这三家的代表人物,大师级的修行者,全都是心境祥和宁静的,理性的。历史上,他们的代表人物,都要请进宫廷,协助管理国家的。不是为了迷信,而恰恰是为了理性。可叹的是:我们现在的国家教育,文化,媒体,其原则全部是与此相反的。

都是要设法“激发革命豪情”的,你本来生活好好的,满安详幸福的,可没有情绪,他都会想法把你逗引出来情绪。为了保护孩子,各位多想想:您自己要“天道”的教育,还是“人道”的游戏呢?那一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