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史上最让人印象深刻十大男演员

2017-1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电视剧也有好几千部了,在这么多的电视剧中,也有非常经典的电视剧,而这些电视剧也把当时的主演给捧红了,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中国电视剧上都

中国电视剧也有好几千部了,在这么多的电视剧中,也有非常经典的电视剧,而这些电视剧也把当时的主演给捧红了,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中国电视剧上都有哪些让人熟知的角色呢?我们来看看吧。

2007年,《士兵突击》一把火从年初烧到年尾,主要演员王宝强、段奕宏、张译、张国强都因此而成为当红明星。《士兵突击》具有浓郁的励志色彩,继续了阳刚电视剧对柔媚世风的反动。《士兵突击》里一个女性角色也没有,可它的粉丝里绝不缺乏女性。

《士兵突击》的走红,跟当今社会的思想潜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有莫大的关系。当下人心的弱点是胸无定见、随波逐流,而相处之弊是孤僻冷漠、情荒义疏。这样的状态,与金钱拜物思想的无孔不入、人人争先的过度竞争、贪图捷径的文化痼疾都有关系,人人都知道这样不好,长此以往将窒息国家和民族的活力,但个人的理性撼动不了集体选择,因而人们一边叫苦连天,一边被裹挟着追风赶浪或者冷漠待人。《士兵突击》以一种憨直姿态和无私关爱超越了社会的普遍情态。许三多的信条是“好好活就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钢七连的信条是“不抛弃、不放弃”,这些听来空洞的话语一旦配上百折不挠的行动为注脚,就显得意气风发,无坚不摧。

《士兵突击》中最核心的理念是“相信”,相信简单的力量,相信坚持的效果,相信别人是善良的,相信自己的善良能够开花结果,相信世界的前景是美好的,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相信世间自有公道、付出必有回报。一部文艺作品对世界的改变也许不如建起一座高楼那样具像而显眼,但它会化成一颗颗信念的种子在千万颗心灵里生根发芽,长久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04年火了一部奇书《狼图腾》,鼓吹以狼的锐意进取和诡谲谋略取代勇气缺失的羊性。异曲同工的是2005年的电视剧《亮剑》,明知不敌也要宝剑出鞘拼个死活,是为亮剑精神。它贯注了一种这个时代几近失传的阳刚气息,它提供了一种用“生意人”思路算计鬼子的新视点,它塑造了一个以抗命为乐的另类将军,它还说了很多老百姓爱听的大实话。

《亮剑》像一段破空而来、引人入胜的评书,“亮剑”这两个字正中时代的下怀,让很多首鼠两端的人醍醐灌顶,让很多逡巡无路的人有了明亮灯塔。这有点像网络写手中的标题党,虽然文章未必有独家猛料和新奇观点,但标题做得充满张力。当然,《亮剑》的故事编得充满张力,它不是光洁无瑕的战斗传奇,也不是为尊者讳的将军传记,它们个性鲜明又脚踩大地,激情澎湃而绝少夸饰。俗世之人总是对英雄豪情充满向往,文艺作品最能给人以精神补钙和心灵充电,这部戏如雷霆和疾风般扫过,令消费主义弥漫的时代精神一振。

扮演李云龙的李幼斌在他迄今长达二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黑帮老大、医生、慈父长兄孝子、军人、官员、两弹元勋、警察、商界巨子、小知识分子等一系列形象,而李云龙使他一战成为一线男星。史兰芽和李幼斌是因在央视大戏《江山》中扮演夫妻而擦出火花的,不过这段长达六七年的地下恋情后来还是被曝光。两人索性在荧屏夫唱妇随,目前已经先后在《江山》《红日》《爱在苍茫大地间》三次扮演夫妻。最近在横店开机的新剧《旗袍》,李幼斌和史兰芽再次扮演夫妻。

2000年,一部饱含着生活苦难和底层幽默的现实流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播了又播。没有紧张刺激的故事,没有性感迷人的女郎,没有朝堂斗智的权谋,没有硝烟弥漫的战争,没有动作,没有推理,没有恐怖镜头,没有恋爱宝典,照样为大众喜闻乐见。

一个青年丧夫的女人好不容易拉扯大了五个孩子,他们逐渐遇到了恋爱、结婚、求学、工作各方面的问题。生活的困厄一浪接一浪,张大民以乐观的心态、隐忍的精神、咬牙的奋斗,率领弟弟妹妹们一一挺了过去。散文化的结构,生活流的叙事,凝聚深情的镜头,现实主义的风格,《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朴素而醇厚。

张大民是北京人艺演员梁冠华演的。他曾经说过,“张大民和王掌柜(《茶馆》),一个演员一辈子能碰上这两个人物中的一个,他就是幸运的,而我两个都碰上了。”他从80年代就开始在影视剧中露脸,只是由于肥胖的形体,多数时候只能演一些富于喜感的小角色,就算是捞到正经戏演,也是铁定的配角。“张大民”这个角色改变了他在影视圈的运程,他的敦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的脸庞,他流利的北京胡同串子的音腔,他在舞台和镜头前多年打拼出来的精妙演技,似乎都是为这个角色准备的。虽然有冯巩的电影版珠玉在前,但梁冠华演过之后,“张大民”就没冯巩什么事了。虽然《神探狄仁杰》都拍了三部了,他还是被人叫做“张大民”。

《雍正王朝》是1999年央视的开年大戏,它不但给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雍正翻了案,而且因其有一种暧昧的双关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媒体的热议。

在《雍正王朝》之前,刚刚流行过“疯癫派”清宫剧《还珠格格》。在《雍正王朝》之后,还要有戏说派历史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闯江湖。冷面雍正不可能像小燕子一样挤眉弄眼,也不像纪大烟袋一样貌似正经、实则胡闹,他是张嘴朝廷、闭嘴民生的正剧主人公。从收视率来说,《雍正王朝》难敌《还珠格格》动辄40%的成绩,可是20%已经是央视一套黄金档电视剧近十年来的最高纪录了。

二月河小说里的雍正本来就进行过着意的材料取舍,接近于正面人物。到了胡玫导演这里,负面信息几乎全盘不用,而且让编剧进行了煽情化的再度拔高。在这里,雍正还是胤祯的时候,他是忠君的孤臣,为大清江山计,个人进退不在考虑之列。登基之后,他对八爷党的暗中使坏一忍再忍,恪守先帝遗训,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伤害兄弟。

扮演雍正的唐国强说:“二月河说雍正不是我想象的雍正,应该再阴损点,后来我跟他说了他也同意,我说你首先要考虑到这是在中央一套黄金档播出啊,你写个皇上不好不坏,最后再照你小说写的那个,所谓的乔引娣是他自己的亲生女儿,他拿剪刀把自己扎了,那你的雍正要表现什么,你写他对国家的贡献,你写他的勤政,但你最后又写他生了一个野种,让人看了说你要告诉我们说呢?不好不坏,那老百姓是要有意见的。小说你可以随便写,但是电视剧恐怕还不敢这么做。”

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是在1993年夏天开机的,但它的影响力是在1994年确立的。一家成天不干正事、贫来贫去的男女老少登上荧屏,中国的电视剧史从此改写。

这部戏久演不衰,其中含有密集的笑料,而且这些笑料有着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含义。梁左在一种略显荒诞的氛围中,通过人物形象把讽刺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中国近五十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被他以玩笑的形式编进了剧本。这些包含着过来人血泪的典故,虽然是在搞笑的语境下出现的,但让人笑完了以后有所触动。

剧中第一搞笑高手无疑是傅明老人。他原名贾敬贤,是一个退休的老局长。他是“唯一一名杀过人的家庭成员(七名日本鬼子死在他的手中)”。他资历深,虽然“辛亥革命没赶上,五四运动没参加”,但抗日战争抗过枪,解放战争受过伤,是不折不扣的老革命。他责任心强,退居二线后坚持发挥余热,长期活跃于居委会的领导层中工作。他高瞻远瞩,目光敏锐,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以后,都及时跳出来一声断喝“我早就看出来了!”他满嘴假大空,性好瞎指挥,什么事情都爱插一脚,从来文过饰非不认错,但就本质来说又很有原则性、正义感、同情心,还算是个好老头。可以把他视为打下红色江山的那一代的总代表,他身上集中了“老同志”们的各种优点和缺点。

傅明老人由当时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文兴宇扮演,他独特的“声音化妆”,收发自如的“二皮脸”,把这个人物演成了不可超越的经典。文老爷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却以导演的身份度过了自己的壮年生涯。拍摄《我爱我家》的时候,文兴宇年仅52岁,称他“老爷子”都有些勉强,但他把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演得惟妙惟肖,形象和动作无懈可击。以《我爱我家》大红大紫后,文兴宇又演了许多影视剧,都像是“傅明老人”的延续或变奏。

1990年夏秋,葛优和吕丽萍参拍了经典“文人剧”《围城》;1991年盛夏,葛优和吕丽萍主演了经典调侃剧《编辑部的故事》。《围城》智性、幽默、刻薄,《编辑部》通俗、诙谐、狂欢,这两部剧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影响巨大。《编辑部的故事》的基本立场就是知识分子不再把自己当作大众的精神导师,而自认是有点儿小理想但贪嗔痴俱全的世俗之人,“自己还没活明白呢”。《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那么带劲,全赖李冬宝他们说话那么有趣。从古到今,让人发笑的语言只有一种:制造反差。可以用特高雅的词描绘特粗俗的人,比如钱钟书写“鲍小姐是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也可以用特雄伟的词描述特庸俗的人,比如牛大姐自命:“我牛某人这嫉恶如仇的脾气还不打算改了!”把现在的网络红人都算上,不管是网络意见领袖韩寒,还是在博客上贴写真照的郭敬明,他们都是故意把大的说成小的、快的说成慢的、滑稽的说成庄严的,利用语境的错位抖机灵。

《编辑部的故事》第一次在电视里把文件语言、报告语言、政治语言倾泻在世俗之事、男女之事、凡人小事上,处处反差和笑料,着实新鲜过瘾。套用一个术语,这叫反讽。《编辑部的故事》在迎合和巩固社会主流话语的同时,每时每刻都在嘲笑和解构着它。过去人们闻之肃然的高调、见之心惊的上纲、掏心掏肺的讴歌,在这里全成了笑料,没了杀气和力道。这自然和人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心态吻合了,李冬宝也就成了大家的宠儿。

电视剧《围城》诞生于1990年。十集的《围城》剧本准备了三年,实拍又花了半年多;主角个个形象、气质、演技俱佳,配角也无一人无来头。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是绝唱。在谈到《围城》主题时,杨绛写下了一段话:“围在城里的想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后来,这段话被设计到片头里面,每集出现。这番话自然是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写出了人类欲望的本质,也写尽了转圜人世的无奈。不过《围城》并不是集中笔墨阐释这句话,它有着更丰富的内容。方鸿渐有点儿像贾宝玉,并不汲汲于世俗的成功。可是他并没有自己明确的主张,被周围的人裹胁着展转沉浮。而其他人各有各的精明盘算,每每在堂皇的包装和借口之下,露出俗气、低劣的本色。

文学名著上电视,最难的是让荧屏形象与观众的文学想象相吻合,《围城》这点做得非常好,很多人物像是从书里直接跳进电视机。在上上人物榜上,方鸿渐可以排在第一位。陈道明刚开始也找不到感觉,拍了一个月才渐渐入戏。他用了“一惊一乍”表演法,总是神情落寞地游离于周边环境,每被旁人问到和提及,都是先吃一惊,才回过神来。这制造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也在不断深化人物性格:方鸿渐永远是个尴尬的局外人。陈道明祖籍浙江,长于天津,在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之前,他曾是天津人艺的学员。为了得方鸿渐那句“李先生不得了,了不得”的神韵,他练出一口尖声尖气的“上海普通话”,这种口音使方鸿渐耍贫嘴的时候如虎添翼,酸腐小知识分子的风采尽出。《围城》播出之后,钱钟书给陈道明写了一封信表示嘉许之意。

1985年,香港电视剧《上海滩》在内地开播,满街尽是叶丽仪“浪奔浪流”的歌声。改革开放前,影视中只有一种英雄,趟地雷、炸碉堡、拦惊马、斗特务的革命英雄和模范人物,《霍元甲》里出现了泛爱国主义的民间武林英雄;《射雕英雄传》里出现了坚守传统价值观的侠义英雄,最高境界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上海滩》里的许文强是个黑白不分的赚钱机器,又分明良心未泯;他周旋于冯敬尧和山口香子之间,又为精武门两肋插刀;他为了个人利益和恩怨而大开杀戒,但有时又带了三分爱国主义的本能。观众以前只见过佯狂假谬的正面角色,像《英雄虎胆》里的侦察科长曾泰,土匪气和泡小妞都是迷惑敌人的障眼法,而其本质是红亮正气的。而许文强则不然,他的内心里就渗透着黑白两种元素,“上海是个流氓世界,你要想飞黄腾达就必须卑鄙”。

许文强这样亦正亦邪的人物被观众认可,而且爱得一往情深。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到80年代后期,甚至一些“庸俗”的、痞气的、躲避崇高的小人物,比如王朔小说里的那些顽主,也得到了观众的欢心。跟以往的一元化认识相比,多元价值观的呈现是一种进步。

毫无疑问,周润发是许文强的最佳演绎者。周润发在此之前也算是“无线”的当家小生,《上海滩》使他成为“无线一哥”。据说,他为了这部戏专门研读了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历史,这对其塑造角色多有裨益。不过,《上海滩》本就不以考据和写实见长,周润发的成功更主要的是俊朗的外形、潇洒的气质,满足了观众的“爱美”之心,而悲剧结局又激发了观众的无限同情。周润发多年以后承认自己演这部戏时还不成熟,很多地方表情僵硬,这是中肯之言。他当时的确是三分演技派、七分偶像派,对于宠爱靓仔的观众来说也就足够了。

老版电视剧《西游记》是几代人的精神食粮,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是大众偶像。《西游记》第一次亮相荧屏在1982年,试集《除妖乌鸡国》于当年国庆节播出。25集《西游记》成整体播出的时候,已经是1988年2月。也就是说,《西游记》的拍摄横跨了八十年代的大半程。导演杨洁率领前后将近2000人的队伍转战大江南北,甚至远涉泰国,才完成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

电视剧《西游记》和戏曲结缘最深。杨洁是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曾执导过《追鱼》《十五贯》等戏曲电视片,录制过六小龄童之父六龄童主演的舞台剧《孙悟空三大白骨精》。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章金莱)出身“猴王世家”,其父六龄童是绍剧猴王,他本人曾是昆剧演员。剧中孙悟空用的就是猴戏的表演程式,声音是尖细的,“含胸,拔背,抱肩,躬腰,吸臀,曲腿,藏裆”,一抬胳膊就是“云手”,一迈步就是“云步”,舞起棒子来车轮也似,打起架来转圈不止,充满了写意的美感。

据六小龄童自述,他演活这个形象主要是抓住四个关键点,猴的动物性,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和佛的神圣性。第一集猴王问世,更多表现了猴子的这种原始的状态,猴气更浓一些,它的走道儿、感觉,眼神流露东西都是非常纯,非常天真,什么它都好奇都没见过。它在模仿别人,别人吃辣椒它也吃,辣得不行,就是在不断地摸索当中想变成人。第二个特性就是神的传奇性,闹地府、闹龙宫、闹天宫,谁都不在在眼里。到了孙悟空被压五行山,唐僧把他从山下救出来以后,他广泛接触了人间,也有对师傅的感恩,有了人的情感。接近灵山的时候,更多的是佛性的东西,尤其是它穿着袈裟了,形体上也很接近人,偶尔有一点点动作,不会很多挠痒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