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故里—下邽古镇】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
下邽镇,这个邽字估计没几个人认识,字典上有。下吉镇(1978年下邽更名为下吉)位于临渭区北端,距渭南城区28公里。下吉镇原名下邽,是临渭区古老集镇之一。下吉镇人才辈出。因唐朝名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准或出生于此,或在此地生活过,素有“三贤故里”之称。
原全国***副***屈武、原陕西省人大副主任李连壁,也分别出生于下吉西关和见庄村。名胜古迹有慧照寺(晋)、塔(宋)、秦汉下邽县城遗址、景贤书院遗址等。张仁愿?-714,本名仁擅,改仁愿,华州下邽人,曾任殿中御史大夫,幽州都督、并州都督长史、屯卫大将军兼洛州长史、朔方军总管。景龙二年(708年)春任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拜为宰相,封韩国公。
其为相秉政不阿,执法严正,用人得当,为将则“号令严明、将吏信服”,与李靖、郭元振、唐休景齐名,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寇准(961年一1023年),字平仲,宋华州下邽县人。他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19岁时赴汴梁(开封)会试就被录取。
先后任大理评事、大名府成安军,后又被提为尚书虞部郎中。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下邽的其他名人
白行简:下邽人,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程 邈字元岑,秦下邽县(治今渭南下邽镇)人,始为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幽禁于云阳县(今本县)狱中。时上谷郡隐士王次仲改篆法为隶法,朝廷三征不起,秦始皇令程邈“增损其书行之”。程邈经10年潜心钻研,从字形到运笔书写等方面删繁就简,整理出三千字,奏于始皇,始皇大加赞赏,准在隶人中使用,放程邈出狱,任为著作郎、御史。
秦时文字统一不久,“语言异声,文字异形”。初通用小篆,但篆书繁难,书写费时。程邈所整理的三千字,改革了篆书圆弧多、不易写的弊端,方便了书写和阅读。因出之于徒隶,用之于隶,故名“隶书”,定为秦代书法“八体”之一,被广泛应用。中国古代文字由篆到隶,史称“隶变”。程邈的隶字,称“古隶”或“秦隶”,至汉,则演变为“汉隶”。(淳化县政务公众信息网 作者:王方)
现存于下吉镇政府***元老于右仁亲笔书写的“三贤故里”碑刻就在此地。
出渭南市区北行约30公里就到了闻名遐迩的渭北名镇下吉镇。镇上高耸的古塔、肃穆的古佛,向人们展示着这里古代曾经有过的辉煌。在宽阔的街上浏览,你会发现两排林立的店铺招牌上“下吉”、“下邽”在一并使用。当地人对此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对外地人而言,就颇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查字典得知,“邽”字读gui(归),并非多音字,而当地人却一直读作ji(吉)音,只有老人在给儿孙说古经时才把“下邽”念作xia gui(辖归)。要说清这“吉”和“邽”的渊源,还要把历史往前翻上2000余年。
邽,本是渭河上游古代一个被称作“邽戎”的古老部落聚居地的名字,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山区。
史载,春秋时期,前秦于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武力夺得邽戎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秦嬴政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行政上实行郡县制,发现前代设有“上邽”而无“下邽”,便决定在关中东部设下邽县,治所设在今下吉镇东南方向的渭河北岸。辖区约为临渭区渭河以北16个乡镇。如此算来,“下邽”这一地名自诞生以来,距今已有2200多年。
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建朝后,发现下邽的邽与他名字中的“珪”同音,为了避讳朝廷便下令改念“邽”gui(归)为“吉”音。后又改下邽为下封,但仍念“下吉”的音。这在“朕即国家,国家即朕”的封建社会并不算什么稀罕事。
隋炀帝登基的第二年,即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恢复了“下邽县”的原写法,并恢复“邽”字原读音gui(归)。这才还原了“下邽”的本来面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北魏登国元年(386年)至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在封建皇权的高压下,人们为了避讳皇帝名字中的一个字,就这样指鹿为马把“邽”字读了整整210年的ji(吉)音。在后来漫长的时期内,下邽乃至朝廷都城及关中地区的人们,对“邽”字都是gui(归)、ji(吉)两个读音并存的。可见约定俗成是一股多么顽固的习惯力量,即使是错误的,要改也是那么困难。
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下邽县治所迁至当今的下吉镇址,直到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废县为止。也就是说下邽县作为县城的时间长达654年之久。
隋唐元明清至如今,官方文件及各类词典,都把“邽”字音作gui(归),而当地民间却依然我行我素把“邽”字读作ji(吉)音,不知“邽”字读ji(吉)音原本是一段带泪的屈辱历史。
荀子有言:“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为之宜,异于约则为之不宜。”文化革命后期,为达到音字统一,根据“邽”字的民间发音,选定“吉”字。一为音字同一,二也算讨个吉利,地名下邽这才正式改写为下吉。真理最终还是向习俗低下了高贵的头,下邽古县从此成为一段尘封的遥远历史。
据说,甘肃的上邽自古至今一直读音未变。他们当年为什么就不知为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避讳呢?窃以为也许是上邽地处偏远山区“天高皇帝远”皇权鞭长莫及的缘故吧,他们因祸得福避过了这一段历史弯路。
而下邽地处京畿近郊、天子脚下,岂敢有些许冒犯!“西安自古帝王都”,在我们自豪于历史上我们曾经为京郊近地之际,这下邽地名的写法及读音的变迁,该算作我们地处古京城近郊遗留下来的一点小小遗憾吧。同时它也必将成为后人研究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独裁专制时一段无法抹去的历史佐证。
天水在周朝时期一直是秦国的属地,春秋战国时被称作邽县,到了秦朝被命名为上邽。
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叫做天水呢,这背后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武帝元鼎三年的时候,上邽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旱灾。那个夏天,骄阳似火,气候炎热,却许久未下过一场雨。看着田里的庄稼一天天枯竭,喝着河里仅剩的一点浑浊苦涩的河水,人们都心急如焚,天天虔诚地祈求神灵降雨。
可能是人们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天,这天半夜,正当人们都沉入梦乡时,天上突然响起了震耳的雷声。这雷声夹杂着闪电像是从天边滚来,愈来愈强烈。一时间,大地狂风四起、飞沙走石。人们都被这种阵式吓坏了,以为老天爷发怒了。就在这时,地面上出现一片红光,接着,大地不断震动,仿佛要裂开了一般。 突然,随着天空的一声炸雷,地面下传来了震耳欲聋的响声,大地真的裂开了,就像张开了嘴一般,裂口处飘散着白白的雾气。
同时,只见天上倒下一股粗粗的河水,刚好注入裂开的地下,就好像天公知道大地干渴已久,用天河的水为他解渴似的。这样的场面十分壮观,人们都惊奇地睁大了双眼。 天河的水就这样一直流了很长时间,直到风也停了、雷也息了,大地恢复一片安宁。人们好奇地跑到大地裂口处一瞧,这里竟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湖泊,湖里的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
接下来的几天,天空一直落着绵绵细雨,把整个世界从干旱燥热中解救出来。有了水的滋润,到处都变得绿油油的,山野苍翠,溪流潺潺。 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人们都认为是神灵的威力,于是将“天河注水”传得神乎其神。其实按我们今天来看,这很可能只是一个自然现象,是一次大地震。
但那时的人们还无法解释这些,所以他们把那片湖水称之为“天水井”,还传说这水“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用这水灌溉,长出的禾苗茁壮、树木葱茏,就连养育的姑娘也格外俊俏。从此,上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陇上绿洲,而“天河注水”的故事也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当时,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汉王朝决定将陇西郡(今天水地区)分为两郡。在听说了“天河注水”的传说后,汉武帝下旨在上邽湖边,筑起一座城池,把新郡设在这里,取名为“天水郡”。天水得名,由此而来。
慧照寺又名普照寺,也称铜佛寺。位于渭南市以北约25公里的下吉镇。于1997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经区政府(51)号文件批复,成为临渭区唯一对外开放的一个佛教活动场所。
慧照寺与下邽宝塔
下邽塔是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5月31日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它肇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晋代,重修于唐。宋代景德年间再度修葺,寇准罢相返乡时曾为修塔助工。历徽、钦二帝,元代接修,至泰定帝九年告竣。二百多年后,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无尽、荣庵等常住僧侣募缘,发愿重修,于万历九年建成,迄今已逾四百二十春秋矣。
然年久失于维护,塔基沉陷,身略北倾;1972年和198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塔身进行了维修,并加固了塔基,增添了排水设施。古塔为方形九级楼阁式砖塔,塔身中空,顶有铜刹,造型别致;高三十八米,每层均有四个圆拱券洞。
现存于底层塔门东西之两方碑石,记载了宝塔的源流及明代修葺史实;圆拱门楣浮雕“二龙戏珠”,凸刻花纹细腻,工艺奇巧,精美绝伦;两侧有笔力圆润之对联一幅,曰“云护诸天垂象教,虬盘万劫奠皇图”。
塔基四角各有一力士石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据史料记载,香火旺时,寺内僧众人等多达千余。信众众生熙熙攘攘,香袅祥云,雅乐盈空,终日不绝。竟引得时为大宋朝宰相的下邽人寇准寇莱公一时间乐不思蜀,一再推迟返朝归期。
相传,大宋皇帝颇为不悦,质问寇准何故归朝迟日?虽说此时的寇准身为当朝一品大员,也算得上能够呼风唤雨,权倾一时的角儿,但他若如实相告,那也就很难说他能不能保住自己的职位。他刹时灵机一动,顺口答曰:只因慧照寺前官道沟深坡陡,难以逾越,故耽误了行程。此事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只是说明了一点,昔日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文字来自网络)
如今下吉塔的现状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