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个人资料 杨振宁前妻/和翁帆的孩子/近况/简介
英文名: 富兰克(英文名)所上学校: 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籍贯: 美籍华人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
生日: 1922年10月1日
中文名: 杨振宁
其他荣誉: 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
: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 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其他荣誉: 1994年获鲍尔奖
: 1996年获玻戈留玻夫奖
: 1999年获昂萨格奖
: 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
其他方面: 《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规范场理论
杨振宁( 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 ),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是最早的 2 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和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另外一名是李政道)。在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量子场论、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 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粒子物理学
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统计力学
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凝聚态物理
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5年应聘担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现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 父亲杨武之是芝加......
上一篇:美籍导演伍仕贤个人资料 龚蓓苾老公伍仕贤图片/作品/微博/简介 下一篇:曾国城个人资料 曾国城近照图片/身高/主持的节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