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道江少将 记许世友将军之子许光:永远做老百姓的儿子
泛黄的墙壁,斑驳的裂痕,20世纪60年代的军旅皮箱、70年代的老木柜子、80年代的简易木床,一根看不清颜色的绳子下吊着昏黄的灯泡……谁也不会想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这所民居的主人,是许世友上将的长子许光。数十年来,许光就是在这所不到70平方米的房屋里,走完了他为民尽忠、替父尽孝的一生。
孝敬老人天经地义
许光毕业于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曾是新中国年轻的海军舰艇艇长。1965年,国防建设正处于紧要关头,许世友将军无暇他顾,而此时将军的母亲年事已高,身边需要有人照顾,无奈之下,只好作出艰难的决定,让儿子返回家乡。许光虽有不舍,但为了让父亲安心,他毅然回到家乡河南新县,做了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县人武部参谋。工作之余,许光精心照顾祖母,让老人得享幸福晚年,在送走祖母后的12年里,他又赡养了自己的5位亲人。
多年来,经济并不宽裕的许光资助了红军后代100多人,自己家中却经常入不敷出,许光只好省吃俭用,买了一架缝纫机动手为子女们做衣服。自己那身洗得发白的军便装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即使再困难许光也没有停止对革命前辈的资助。
扎根基层为群众办事
许光从1965年回到家乡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深山里的小县。20世纪70年代,新县经济建设十分落后,为了改变家乡面貌,许光带领民兵自己动手架设高压线路。几吨重的电线杆,他和民兵们一根根往山上扛,一根根往山里“栽”,从山外到县城的35千伏高压线路就这样架通了,沉寂的小县城从此亮了起来。
为了群众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许光甚至将自己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一个雨夜,已担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许光凌晨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警报,便迅速赶到箭厂河、陈店等几个乡镇处理险情。此时道路已被洪水冲毁,吉普车陷入一米多深的排水沟里,惯性的力量把坐在副驾驶座上的许光摔到前挡风玻璃上,头部5处伤口,牙齿也被磕掉,昏迷了三天,刚刚醒过来的许光,还没有脱离危险,就坚持要求换至普通病房,他的理由是:就这一间重症病房,我占着了,再有急救病人怎么办?十多天后,脱离生命危险的许光,伤情稍有好转,就又上了抗洪前线。
他跑遍了全县水库的角角落落,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在那场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面前,新县所有水库没有发生任何险情。
永远做普通老百姓
许光的大儿子许道昆1978年高中毕业,恰逢许世友将军的老部队——江苏省军区在新县招兵,时任该县人武部副部长的许光又是全县征兵领导小组负责人。但因为道昆不满18岁,他拒绝了儿子当兵的请求,让他下乡当了一年知青,翌年才应征入伍,去了条件最艰苦的部队。
二儿子许道仑在部队当了几年战士,复员前,给父亲写信想安排好工作,许光说:“我早就把高干子女帽子摘了,你们就不要再戴上了。”两个儿子至今都是县里的普通职员。
大女儿许道江在北京工作,探亲下了火车还要坐几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有时连车票都买不到,即使这样,已经是县领导的许光也没有用公家的车去接送过一次。许道江说,因为父亲的“苛刻”,她养成了从不向父亲开口的习惯。在部队,她牢记父亲教诲,一步一步成长为二炮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是二炮第一个军事学女博士。
小女儿许道海从信阳师院专科毕业时,有机会到河南师范大学继续深造,或者留在信阳工作,但许光却说:“回新县有什么不好,新县教育正需要人呢。”就这样,许道海成了新县一名普通教员。
2012年,身患肺癌的许光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住院。为避免“待遇超标”,许光特别提出了“三不”:不用进口的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凡是他认为昂贵的医疗都拒绝接受。
2013年1月6日,许光因病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乡亲百姓。在去世前他留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积蓄20万元捐助给新县老人儿童福利事业。他用扎根在偏远老区的行动,实现了自己永远是老百姓儿子的诺言。(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