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沧桑十讲:沈志华演讲录

2017-08-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尘封的档案材料中追寻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历史研究者的一项重大使命.只要有了史料,学术研究就有了基础.无论时间怎样流逝,世界局势如何变迁,关心

从尘封的档案材料中追寻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历史研究者的一项重大使命。只要有了史料,学术研究就有了基础。无论时间怎样流逝,世界局势如何变迁,关心历史的人总能通过这些材料走进真

实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的沈志华教授认为,在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重构历史。重构历史必须从个案做起,先搞清楚基本的史实,再探讨其背后的理论问题,这样对

历史的理解才能不断加深。

然而,档案材料是普通读者很难接触到的,学术研究的大部头著作也不便于日常阅读。此时就需要学者通过报告、讲座、演讲的方式,以最平实生动的语言,将研究成果的精华,普及给更多的历

史爱好者。这种形式更加直观,更有利于我们掌握了解历史的方法,也有助于我们扩大观察历史的视野。作为历史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沈志华教授近年来在中直机关及各大高校讲演数十场,就整个20 世纪的中苏关系、中朝关系、朝鲜战争、苏联兴衰的历史启示等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演讲实录整理归类,编选成书,以期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的大众读者。

最后,本书附录中列出了沈志华教授二十多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如果希望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沈教授所掌握的档案与史料,以及他对于历史的更多深入看法,请阅读他的论著。

代序:在档案中找寻真实的历史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历史研究就是这样。极而言之,历史学的根基就是史料学。因为只要有了材料,学术就有基础了。正是因为从事俄语的人少了,研究苏联的人少了,你才需要花大力气去把

那些特别重要的材料翻译出来,所以当时我就想着我得重写苏联史。以往的苏联史受政治风向的影响太大,有很多不真实甚至是“虚假”的历史。历史学家的责任是研究历史,你就不能人云亦云,你就得客观。

历史研究也不是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但是要把史实弄清了。要弄清史实,前提不就是这个档案吗?这就是我为什么想先做档案。只要档案在,迟早是有用的,你只要这些东西放在这儿。慢慢的,

你不看他看,中国这么大,人有的是,总有人关注、有人研究。所以我觉得档案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你先把这些材料收集来,翻译出来,将来即使不懂俄语的人,他看这个也是有用的。

1. 出兵朝鲜的背后

10月4日,毛泽东召开政治局会议商议出兵的事,并召彭德怀进京。因为这个时候粟裕、林彪两人都病了,毛泽东见两人都不能用,于是便调彭德怀来商议。彭德怀当时晚来半天,当他进入政治局中开会时,觉得气氛不对,平常毛泽东开会都是谈笑风生,大家都畅所欲言,但那天开会时大家都闷着头、不发一语。彭德怀那时实在不知道是讨论朝鲜战事,以为开会是讨论经济建设问题,要让他去开发大西北,就准备一大堆图纸来准备报告。

当天晚上住北京饭店,9点钟,邓小平来找彭德怀便说:老彭,出大事了,朝鲜发生战争,毛主席要参战,但是大家都反对,明天早上主席在丰泽园召见你,你好好想想。那一夜,彭德怀整个晚上没睡着觉。隔天毛泽东在丰泽园正式召见彭德怀,毛泽东问彭德怀对于朝鲜战争的看法,彭德怀回说如果苏联不管,我们也不要管,但是如果苏联能帮一把,我们就出兵。

毛泽东见彭德怀心意跟自己相合便拍手叫好,接着便说斯大林答应出空军,我们出陆军,走!我们到会上去!拉着彭德怀进会场,在会场上彭德怀又是一番慷慨陈词,至此中国出兵的意图已经确定。

毛泽东还是不放心,10月10日,派周恩来和林彪到黑海找斯大林谈苏联空军和武器装备的问题。后来谈判失败,斯大林虽然给了武器装备,但是苏联空军却要延迟两个月到两个半月才出动。第二天,斯大林与周恩来两人联名给毛泽东发电报,内容为由于准备不足,中、苏两国商量的结果是放弃朝鲜,让金日成到沈阳建立流亡政府,北朝鲜的残余部队撤到吉林整顿,现在立刻组织撤退。

毛泽东原本同意两人看法,但心中还在琢磨斯大林的想法,想了一夜,终于明白斯大林还是要借着新的中苏同盟条约的作用让中国出兵,如果中国不出兵,便会失去斯大林的信任。

13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出兵,并发电告知金日成。这时,斯大林已经发电报告知金日成,要他撤退到中国。电报发出后,得知毛泽东又决定出兵了,赶紧再发电报,让他等待中国大军。14日毛泽东又给周恩来发电报,请他与斯大林商议武器装备以贷款形式购买,以及要苏联空军保证出动的时间等问题。

15日莫洛托夫转告斯大林的谈话说,武器装备可以半价用贷款形式给中国,苏联空军仍按照两个半月出动,但不会越过鸭绿江。周恩来听到这个消息就懵了,我们在朝鲜作战,苏联空军不过鸭绿江,那不就等于跟没出动一样吗。

周恩来紧急通报这个情况,便于16日回国了。这个时候,42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悄悄地渡过鸭绿江了。18日,毛泽东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还是决定照原计划出兵。19日,志愿军大部队陆续渡过了鸭绿江。这就是中国军队参战的大致过程。

再说一句苏联的参战。其实,10月25日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打起来之后,不到一星期苏联空军就参战了。11月1日,苏联空军不但参战,还越过了鸭绿江,以后还一直延伸到平壤上空,后来形成“米格走廊”,让美军飞机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一步。

所以朝鲜战争的空战,在1952年以前,基本上都是由苏联空军打的。到了1952年下半年,中国空军才加入战争。朝鲜战争中国出兵的经过大体上就是如此。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到朝鲜战争爆发,这实际上就是冷战在亚洲起源的问题了。

2. 苏联解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说到苏联解体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应该把这个概念分解一下,所谓社会主义的失败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概念要有一个区分,就是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原来在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曾经在欧洲风靡一时,为什么?到了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道路又在世界上风靡一时,你不要说苏联、中国、东欧,就是非洲、缅甸等等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其实社会主义的出现是有它历史的必然性。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要发展的,都是要进入现代化的。

它怎么进入?原来是有一条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在19世纪末的时候,恩格斯曾经总结过的那些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条件,黄金、奴隶贸易、殖民地的问题等等,到了20世纪这些条件对后发国家来说都已经没了。

后发展国家怎么实现自己本国、本民族的现代化?于是人们看中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总结出来的是一个理论上的,因为马克思他毕生的经历其实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的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已经达到顶峰了,而它自己的内部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内部是无法解决的。

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只能靠外力打碎这个国家机器,构建一个新的社会,这个新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初期阶段。那个时候他设想得很简单,就是消灭私有制。

但实际上实现马克思这个理想的,不是在马克思认为应该实现社会主义的那些地方。很简单,马克思《资本论》分析的基础是英国的经济,是欧洲发达国家的经济。他认为出现的矛盾和无法解决的矛盾,都是在欧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后来实践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恰恰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在俄国。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出现在人类面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就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说它是斯大林的模式?我们下一步讲,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逻辑上讲是这样的,就是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终结不等于社会主义的终结。逻辑上是可以这样讲的。那么为什么苏联失败?有很多说法,我想至少有一种说法是靠不住的,是没有道理的。这种说法就是过去很多人都讲说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主要是戈尔巴乔夫叛变。

我谈谈我的看法,当然学者当中也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人认为就是戈尔巴乔夫叛变,但是我觉得这个解释太简单了。戈尔巴乔夫一个人能起这么大作用?这就使我想起恩格斯曾经说过一段话,关于“出卖论”,他的大意是讲我们很多人就是革命运动一遭到失败,追根寻源的时候就说某人叛变,他出卖了什么什么。他原话说“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的本钱就依赖于某个公民的忠诚上,那太可悲了”。

大家可以看看《马恩全集》第11卷。他讲的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看看中国自己的,中国曾经也有中央领导有逃跑的,也有叛变的。中国共产党倒了吗?没倒啊。这样的解释是一种政治情怀,是一种发泄。包括苏共党内,我们跟他们接触,他们也都赖到戈尔巴乔夫身上,说这是他造成的。

不错,戈尔巴乔夫是有责任,面对危机他处置不当,但是苏共失去政权的根本原因如果要归结到戈尔巴乔夫一个人的身上,这不是一个科学的看法,不是一个历史的看法。

它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又是导致一个接班人的问题。这个接班人的问题中国搞了多少年了?苏联搞了多少年?结果我们还是把整个国家的希望,整个党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接班人的身上,这不又回到《九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去了吗?怎么选择无产阶级接班人?不是这样,问题比这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