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版(课后习题答案)

2017-1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42 术级数增长.这样,人口的增长将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同时也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食物供应量,最终会使更多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马尔萨

42 术级数增长。这样,人口的增长将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同时也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食物供应量,最终会使更多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过于强调人口增长的生物性自然规律,对影响人口增长的社会、文化适应性机制及弹性发展认识不够,因而他轻视了预防人口过快增长的真正积极的社会机制。

但是,他向人们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积极的预防人口过快增长和过度人口的问题。 一百三十六、 [补充]简述环境问题和其成立的前提。

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两大类。生态环境问题始于生态平衡的破坏,而社会环境问题与社会、文化的失调有着直接的关系。环境问题一般指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前者主要是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问题。后者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问题,包括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化与工农业高速发展引发的环境污染两类。 在提出环境问题时,实际上暗含着承认以下四个前提: 第一, 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第二, 技术的有限性。 第三, 尊重人类价值,特别是生命的价值。 第四, 通过人类行动改善环境的可能。 一百三十七、 [补充]试述贫困的概念和类型。 贫困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是个人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

类型 ?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

? 初级贫困和次级贫困——朗特里 初级贫困实际上相对于绝对贫困,不过它更强调贫困的客观性,也就是生存资源的绝对缺乏。

次级贫困更强调导致贫困的主观因素,是由于不当消费所导致的。 ? 过渡性贫困与持续性贫困——持续的时间上看 过渡性贫困是在特定时期内陷于贫困的状况。 持续性贫困是个人或家庭无法摆脱或不愿意摆脱其贫困地位的一种情形。

? 公开贫困与隐蔽贫困——贫困的认定和测量 公开贫困大体是一种比较容易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 隐蔽贫困是指南易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用一般的平均指标完全可能掩盖大量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财富或收入分配非常不均的情况下。

? 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成因 制度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制度决定了生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

。 区域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由于各个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特定区域生活资源供给相对缺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

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 国内贫困和国际贫困

38 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 一百三十八、 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社会控制的手段有哪些?) 组织控制手段 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利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等对该组织的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过程。

它是一种层级控制方式,控制范围局限在该组织内部。 制度控制手段 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对全体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过程。特点是普遍性、强制性和明确性。

具体表现为政权和法律。 文化控制手段 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发挥控制作用的过程。其特点是广泛性、自觉性和非直接强制性。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

一百三十九、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 从人类社会诞生的时候起,人类就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界的重重束缚。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人类也逐渐从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

总之,人的地理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也不断扩大,这意味着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过度控制不适当的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欠度控制不适当的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对于一个具体的社会来说,在符合具体历史条件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该社会里的成员的自由程度越高,该社会控制体系越与“适度社会控制”相吻合。换言之,适度社会控制就是能最大限度允许社会成员自由的社会控制形式。

一百四十、 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度包括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第一个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是定量标准。我们可以分别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的来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

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当中一个维度超出适度范围时,称为过度控制;当其中一个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称为欠度控制;当其中某些维度超出、另一些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就形成杂然并存的局面,这是要综合三个维度来判断整个控制体系是过度还是欠度控制。

一百四十一、 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但是,社会越轨有消极性、积极性和中性三种不同的性质。 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破坏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侵害社会有机体,是要严格加以控制的,要将这类社会越轨限制在不足以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范围内。

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是打破因循守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虽然社会控制对这类社会越轨也有制约作用,但社会可以通过社会宣传、舆论导向等手段,倡导这类社会越轨。这类社会越轨较多地出现在社会转型或社会革命时期。

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的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多出现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如赶时髦、追求新潮等。 一百四十二、 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迪尔凯姆首先提出了社会失范的概念,默顿进行了丰富。

42 默顿认为,失范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默顿从价值上讲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另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分享共同的价值,文化价值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也为人们提供制度化的合法手段。

默顿所指的文化目标是社会依据它的规范体系认为是值得有、值得存在的东西;制度化手段是社会认为是合法的获得文化目标的方式。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运用制度化手段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所发生的,而对于这种行为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默顿整理出了五种适应类型:附和( )、创新( -)、形式主义(- )、隐退主义(--)和反抗(±±)。

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就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在上述五种适应类型中,除第一种类型外,其他四种都是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

一百四十三、 [补充]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 社会控制 广义: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一般采用这一概念。 狭义:对社会越轨者加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 类型 A. 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B. 硬控制和软控制(强制性控制与非强制性控制): C.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D. 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E. 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一百四十四、 [补充]简述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本质——普遍性与阶级性 A. 普遍性:社会控制是任何社会维持其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B. 阶级性:阶级社会,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社会控制的方式——统一性与强制性 A. 统一性: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即有效范围是整个社会;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准则对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

B. 强制性:阶级的强制和压迫,同时也体现了保持控制统一性的需要。 作用及其过程——多重性与闭环性 A.

多重性: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身上,使其同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B. 闭环性:社会控制系统是一个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社会控制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 一百四十五、 [补充]如何分析社会控制的度?试析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基本视角。

社会控制的度 社会控制对社会行为的约束程度。具体包括: A. 控制力度:以社会活动空间为标准。空间越小,则力度越强。 B. 控制刚度:以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刚度越大,受制裁可能性越大,制裁越严厉。 C. 控制网络的致密度: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控制的程度越深。 考察是否适度的视角 A. 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B. 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是否井然有序。 C. 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社会控制能否最大鲜度的给以社会成员自由。

10 一百四十六、 [补充]什么是社会越轨?简述有关社会越轨的各种理论解释。 社会越轨 越轨行为或偏差行为,社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类型 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和违规行为。

理论解释 A. 生物学解释:体质论。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特征作为社会越轨原因。龙勃罗梭(意) B. 心理学解释:从人类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原因。弗洛伊德。 C. 社会学解释:从社会环境中,从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理论包括标签理论、差异交往理论、失范理论和文化传递理论。 11

39 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 一百四十七、 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 社会政策 就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和方针。 性质 权威性,体现统治阶级意识,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价值性,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 政治性,是一种政治过程,按照政治的程序和原则运转。 原则性,只是确定工作方向,属于原则性规定。 强制性,必须为目标群体所遵守。

时代性,务求适应时代需求。 可行性,确保顺利实现。 具体性,针对特定社会问题,且具有具体的政策目标。 一百四十八、 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第一, 确认政策问题; 第二, 建立政策议程; 第三, 制定政策方案; 第四, 政策方案优选; 第五, 政策方案合法化。

一百四十九、 试比较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几种理论模式。 四因素论——史密斯 理想化政策; 目标群体; 执行机构; 环境因素。 六因素论(互动模式)——密特与霍恩 政策的标准与目标; 政策的资源; 组织间的沟通与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