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成龙的好莱坞之路:真正让功夫片走向世界

2018-05-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再过不到一周,成龙大哥的最新电影<英伦对决>即将在内地院线上映,这部电影的推广曲<普通人>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我和命运打赌/我把自己当赌注/我们走一路不迷路/才能把自己救赎--"其实不难看出,这句歌词正是他自身的写照.他就像自己在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多以普通公民的形象示人,却总是做着英雄般的事业.对此,一声简单的"大哥"称呼就已经代表了他的地位和魅力.在成龙漫长而始终保持生命力的从影生涯中,其中征战好莱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

再过不到一周,成龙大哥的最新电影《英伦对决》即将在内地院线上映,这部电影的推广曲《普通人》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我和命运打赌/我把自己当赌注/我们走一路不迷路/才能把自己救赎……”其实不难看出,这句歌词正是他自身的写照。

他就像自己在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多以普通公民的形象示人,却总是做着英雄般的事业。对此,一声简单的“大哥”称呼就已经代表了他的地位和魅力。

在成龙漫长而始终保持生命力的从影生涯中,其中征战好莱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也曾受到轻视和质疑,但最终还是用自己开创的喜剧动作风格成功征服观众,在这个代表影视工业最高水准的地方站稳脚跟。

从蓄势待发到不断努力,从崭露头角到走向巅峰,最后赢得业界的尊重,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堪称传奇。

近年来,成龙的工作重心转入华语市场,自2010年《功夫梦》之后没再主演好莱坞制作(大片厂或独立制作),本次《英伦对决》合作马丁·坎贝尔、STX等北美独立制片商,而且将于10月13日前后在北美、欧洲多个市场上映,这些意味着他再归好莱坞,也是对他去年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一个很好回应。

对于成龙来说,变化的只是他的年龄和身体,而其“君子以自强不息”般的职业精神却永不褪色,甚至还在不断追求创新。现在,我们就借这个机会,回顾一下成龙征战好莱坞的历史和战绩。

1976年某天,在澳大利亚的一处阁楼上,一个名叫陈元楼的年轻人躺在床上,准备睡醒后去餐馆做调酒师工作。此时来自香港的一通电话将他惊醒,也改变了他的一生。在这之前,他从戏班毕业后,曾在影视圈闯荡了两三年,未见起色。心灰意冷之际去了澳洲,做过建筑工人。而这个电话是朋友陈自强打来的,邀请他回去加入罗维的公司,主演《新精武门》。罗维曾把李小龙捧红,自后者1973去世后,一直在寻找一个接替者。影片开拍时,陈元楼改名“成龙”,星途之门正式开启。

经过几部影片的探索后,成龙在袁和平的《蛇形刁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诙谐打斗风格,之后又在嘉禾公司出演了几部票房大卖的功夫片,一跃成为超级巨星。而他自然也不会放过闯荡好莱坞的机会,1980年在公司的推动下赴美拍片。但没想到,等待他的并不是和香港一样的鲜花和掌声。在美国,很少人认识他,选剧本也没有主动权,多次试镜后才谈成了一个小成本电影《杀手壕》。

由于成龙不懂英语,没办法和人交流。最初的9个月,他每天就是上课学英语。而更大挑战是,好莱坞的拍片方式和香港不一样,不会听他的意见,也没有专业演员能配合他的动作,以至于需要从香港调来武师。这样一来,也就无法发挥他的特长,导致影片不伦不类。《杀手壕》上映后,首周获得110万美元票房,累计852万美元,比起他在香港的作品相差太远,口碑一般。

此时的美国观众还没有从李小龙的刚猛风格中回过神来,无法接受成龙这种逗趣诙谐的动作。再加上文化差异,很多笑点触动不了观众。之后,他又相继拍摄了《炮弹飞车》、《威龙猛探》等低成本影片,效果也不好。用成龙的话说就是:“没有人喜欢我的幽默,没有人喜欢这种打法,美国观众真的摧毁了我的信心。”于是,他又回到香港发展。

尽管如此,成龙的名字却通过另一种方式在美国蔓延。在唐人街和放映经典影片的影院里,人们能够观赏到他那些轰动一时的经典作品。在音像制品商店里,人们也可以买到成龙新片的录像带。等DVD兴起后,就更方便了。正是通过这些途径,很多美国人开始成为他的影迷,其中就包括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而成龙回香港后发展愈加顺利,1985年他自己执导的《警察故事》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也是他从功夫小子向社会英雄的转型之作。1987年,纽约电影节上放映了这部作品,受到热烈欢迎。同时,好莱坞的创作人员开始有意识地研究香港电影的拍法。比如《虎胆龙威》和《黑客帝国》的制片人乔尔·西尔弗就曾让工作人员观摩成龙的作品影碟,并将其中精彩的打斗镜头剪辑出来,供导演和编剧学习。这些现象都为成龙后来重返好莱坞奠定了基础,此时的他可谓蓄势待发阶段。

虽然初征好莱坞没有获得预想成果,但也拓展了成龙的视野,此后的他的作品便加入许多国际化元素。1984年的《快餐车》讲述了西班牙华侨经营餐厅的故事,远赴欧洲实景拍摄。1991年,他自导自演的《飞鹰计划》穿越亚非欧三大洲取景。正是这些国际化动作片的创作,让成龙逐渐向好莱坞靠近。

1994年,成龙和海归派导演唐季礼合作,拍摄了跨国题材动作片《红番区》,讲述香港警察马汉强在纽约勇斗黑帮的故事。这是成龙第一部制作费超过亿元的电影,他得以在片中展现了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场面,再结合一贯的诙谐设计,形成了节奏爽快、一气呵成的观影效果。同时,故事本身又贴合美国社会,展现了英雄战胜邪恶的普世主题。1996年初,影片以配音片方式在北美超过两千家主流影院上映,获得3234万美元的票房,打破了美国最卖座华语片的纪录,成龙正式打入美国主流电影市场。

在1995年6月10日举行的第四届美国纽约MTV电影奖颁奖典礼上,成龙获得终身成就奖,而为其颁奖的是恰好是他的粉丝昆汀·塔伦蒂诺。在舞台上,昆汀眉飞色舞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成龙的喜爱:“看成龙的电影比其他表演者更能激发身体的能量。说实话,如果我能变成一个演员,我会选择拥有成龙的演艺生涯。”这无疑是同行人对他的至高评价。

《红番区》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成龙热,他也获得了“世界最可爱影星”的称号。发行该片的新线电影公司想要趁热打铁,为成龙物色新的好莱坞项目。制片人乔纳森·格利曼本就是成龙的铁杆粉丝,看中了《尖峰时刻》的剧本,认为非常适合他,并和经纪人陈自强进行了三小时的细节探讨。但对于再次赴好莱坞拍片,成龙也有顾虑。他没有忘记15年前的受挫经历,再加上导演布莱特·拉特纳是新人,因而非常慎重。但是当他看到为其量身打度的剧本,以及剧组答应采用自己的特技团队来拍摄动作戏,决定再尝试一次。

1998年9月18日,《尖峰时刻》在美国开画,片中所展现的因文化和身份差异所造成的幽默,很合观众口味,首周末票房就高达3300万美元。与成龙搭档的克里斯·塔克本是脱口秀演员,两人的合作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的拳搭配最快的嘴”,成龙式的喜剧动作与美式幽默得到了一次完美融合。影片最终获得1.41亿美元票房,位列年度北美票房排行榜第七位。同时,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在好莱坞的大制作中担任完全主角。

由于这部作品的成功,成龙还被选为1998年10月19日的《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媒体称赞他为“好莱坞先生”,认为他的表演为世界的动作片注入了新的血液。至此,成龙真正意义上在好莱坞崭露头角。

拍摄系列片是好莱坞在世界电影市场攻城略地的一大法宝,而好莱坞的一线明星无一例外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系列作品。当《尖峰时刻》获得认可之后,续集的拍摄也提上日程。如果说,上一集成龙是以异乡人的身份在洛杉矶逆境生存,那么续集中他算是回到了自己的主场香港,而他的搭档卡特则成了外来人,这种因环境变化和身份错位带来的笑点依旧饱满,并由于投资的增加,展现出比上集更宏大的视听场面。

2001年8月3日,《尖峰时刻2》在北美上映,正值最热的暑期档。再加上之前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奖,在美国刮起了一阵中国风。此外,成龙与克里斯·塔克的CP组合也更加默契。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助推下,影片首周就以6680万美元位列北美票房排行榜首位,最终取得2.26亿票房,位列年度第五。而排在它前面的四部则是《哈利波特》《怪物史莱克》这样的魔幻片或动画片。成龙的真实题材电影能获得如此成绩,并将《珍珠港》《11罗汉》等大制作片甩在身后,让人惊奇不已。

《尖峰时刻2》一举将成龙推向演艺生涯的巅峰,新世纪初的他迎来了在好莱坞的高光时刻。他跻身2000万美元片酬俱乐部,成为好莱坞片酬排名第三的男星,力压布拉德·皮特和布鲁斯·威利斯,仅次于汤姆·克鲁斯和汤姆·汉克斯。等到了《尖峰时刻3》的时候,他的片酬加上影片分红,达到了4000万美元,此外每月还能收到影片DVD的销售利润分红。无论是名气还是财力,成龙都是好莱坞华人影星第一位。

不过,成龙对于钱的概念比较坦诚,也很豁达,他说:“我到好莱坞拍电影最大的目的就是挣钱,然后我再把钱投到香港更多年轻导演的身上,鼓励他们拍片。”这也是成龙始终受到尊重的原因。

2002年10月4日,成龙的名字被镌刻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的第2205颗星星上,其地位得到进一步认可。同时,好莱坞还将这一天定名为“成龙日”。与之对应的是,成龙在拍片中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这是很多好莱坞本土明星都做不到的事。在《好莱坞报道》评选的“好莱坞明星权力排行榜”上,成龙位居16位。回顾这种变化,成龙说:“现在我再到美国已经不同了,就算是美国导演,也听我的。我可以教他怎么拍,我的造型大概要怎样。现在我的权力比较大了,美国制片来跟我谈拍戏,大概都知道我的要求。”

电影市场向来流行跟风,好莱坞也不例外。《尖峰时刻》取得成功之后,很多公司也邀请成龙出演这类喜剧功夫与美式幽默相结合的影片,《上海正午》就是其中一例。两部影片的剧情有些相似,都讲述的是成龙被派往美国解救上司女儿,遇到当地人组成双雄,不过这次是西部片风格,与成龙搭档的是一位火车扒手,由美国谐星欧文·杰克逊饰演。

但《上海正午》不如《尖峰时刻》受欢迎,2000年5月上映后,最终在北美收获5700万美元票房,刚刚盖住5500万美元的投资。尽管如此,成龙的“功夫”标签已经在美国深入人心,对拍摄也有了自己的控制权。到2003年续集《上海骑士》拍摄时,成龙自己的公司也参与了投资,他本人担任第一制片人。影片故事横跨中美英三国,远赴欧洲取景,并且邀请另一位功夫明星甄子丹加盟。最终,影片的北美票房提升到6000万美元,但全球票房仅8800万,要比第一部少了1100多万。

究其原因,《尖峰时刻》虽让成龙找到了自己在好莱坞的风格定位,但如果所有影片都刻意去模仿,甚至更加夸张,效果便适得其反。比如2004年,迪斯尼投拍的成龙作品《环游地球80天》,将功夫喜剧和无里头风格混同,邀请众多国际巨星参与搞笑,连时任加州州长的施瓦辛格也客串了一个角色,梳起了扫把头,与以往冷酷的造型判若两人。影片质量也如大杂烩一样,浮夸有余而纯度不足,缺少成龙经典功夫片的味道。制作费用高达1亿美元,结果仅获得2400万美元的北美票房和7000多万的全球票房。这次失利之后,成龙的工作重心回归亚洲。

而将成龙推向巅峰的《尖峰时刻》的第三集拍摄中也并不顺利,由于克里斯·塔克的档期和片酬问题,五年后才动工。2007年,《尖峰时刻3》上映,首周以5023万美元的成绩获得北美票房榜冠军,但叫座不叫好,最终获得1.39亿美元的票房,不再有第二部之勇。当然,这也是很多系列片会遭遇的现象,并不是成龙个人的原因。只是,少了这个系列的加持,他在好莱坞的影响力有所式微。

此外,因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矛盾也依然存在。比如2002年,出于对斯皮尔伯格的尊敬,成龙毫不犹豫接了《神奇燕尾服》的剧本,同时许多演员又是因为想和成龙合作而参与其中。但是当成龙穿上不合自己形象的燕尾服,再配合电脑特技做动作,便失去他的作品所应具备的幽默感和亲和力。

成龙对此也有反思,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喜欢《尖峰时刻》,我不喜欢《上海正午》……为什么?因为我并不真正理解那些笑话”。可以说,成龙的好莱坞之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观众对功夫喜剧这种新鲜形式的好奇促成的,并通过《尖峰时刻》表现出来。一旦影片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不能完全挖掘成龙的特色,效果便不理想。

2002年《英雄》之后,中国的电影市场发展突飞猛进,成龙也适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亚洲。之后,他的作品多是国际化制作的大片,如《神话》《十二生肖》等,都具有好莱坞影片的气质。不过,他并没有离开好莱坞,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让他能够在东西方之间自由出入,游刃有余地参加一些电影项目。

2008年,一部结合了中国两大国宝的动画片《功夫熊猫》问世,成龙为其中的角色金猴配音。而本片的整体风格尤其是人物的动作行为,很多地方都借鉴自成龙。对此,第三部的导演之一亚力山德罗·卡罗尼强调说:“如果没有成龙开创的武打表演风格,就不会有《功夫熊猫》系列动画。我们需要把功夫的元素融入到真正的喜剧中。”成龙的动作喜剧极大地影响了好莱坞的电影创作。

这时候的成龙所参演的电影大都契合个人的身份和特长。2010年的《功夫梦》讲述一个饱受欺凌的小孩跟随功夫大师学武,最终打败对手获得比赛冠军的故事。成龙扮演了一位隐姓埋名的功夫大师,与威尔·史密斯的儿子贾登·史密斯配戏。这种讲述人物通过努力进行救赎的影片,颇具励志色彩,传递的是“美国梦”式的价值观,很受观众欢迎,在北美获得1.59亿美元票房,全球3.59亿美,超过《尖峰时刻2》成为成龙最卖座的电影,而投资仅2500万美元。此片可谓是中国功夫文化与好莱坞电影之间的一次经典合作,体现了成龙作为中西交流的桥梁的意义。

而年过六十的成龙依然延续着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2015年,在福布斯全球男演员富豪榜上,他仅次于小罗伯特·唐尼,位列第二。2016年8月30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选出了奥斯卡的4位终身成就得主,成龙名列其中。他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和第四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这也是他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奖,学院主席称赞他有着独特的国际职业生涯。在11月12日举行的颁奖礼上,当大屏幕开始播放成龙的精彩片段剪辑时,全场起立鼓掌,向他致敬。而颁奖嘉宾是成龙的老搭档克里斯·塔克以及实力派影星汤姆·汉克斯。

在颁奖致辞中,成龙说:“(赢得奥斯卡奖)这是一个梦想……终于现在是我的了。”从1976年更名“成龙”,首次担任电影主角,他就希望做一个国际巨星,到2016年真得获奖,已过去了四十年。期间,成龙拍过好莱坞影片15部,总票房逾19亿美元,以一个华人演员身份能获此骄人成绩,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而在此次这部《英伦对决》中,他将继续自己的国际化征程,中美合作,跨国拍摄,并与“最优雅的007”皮尔斯·布鲁斯南合作,组成新的双雄会。同时,影片在喜剧动作风格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许多悬疑、谍战、政斗的内容,成龙扮演的普通人也将面临罪恶深渊的考验,希望他的这次突破能在好莱坞再掀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