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侠》登上《新闻联播》将成为典范
20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电影《机器侠》上映期间的火爆情况以及对中国电影市场开发的影响。《机器侠》成为首部登上《新闻联播》的国产科幻题材电影,其所引发的社会产业现象引发各界深度思考。
弗朗索瓦·特吕弗曾说:“当一部电影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功,它便变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事件,它的品质问题便变得次要了。”36年前,这位法国电影新浪潮领军人物的一句话,道尽了商业类型片的“潜规则”——“商业类型片总是试图去创造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事件,以获得最大的商业回报。”科幻爱情喜剧《机器侠》登上《新闻联播》可谓此“规则”的中国式再现。
商业类型片
探索规模化和市场化
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迫切需要一大批艺术价值高、工业可复制性高、商业回报率高、科技含量高的商业类型片。从这个层面来说,《机器侠》具备相当的模范效应,即使影片本身质素不高,但是其依然有着被推而广之的意义,这也就是文章开头,弗朗索瓦·特吕弗所言的理论——《机器侠》具备了成为社会事件的要素。
作为刘镇伟阔别影坛许久的再战江湖之作,《机器侠》有着电影合拍片的背景,却完全遵循了内地电影的“规矩”。刘镇伟作为编剧的最大特点,并非是使用低俗笑料达到令人捧腹的娱乐效果,而是他总能用“干干净净”的喜剧来包装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悲伤故事。
《机器侠》
要和西方科幻片抢市场
对好莱坞商业类型片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所有成功的商业类型片一定是简单的、易懂的,但绝对不能廉价。为此,刘镇伟这次特别选择了人与机器人,并加入大量科幻元素。
科幻题材的影片,一直是华语电影的弱项。一方面,有大家提及的,想象力的缺失问题,但另一方面,当今的科幻电影,其实更多比拼的是工业制作基础。《变形金刚》拼的不仅有投资,还有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以及特效公司由此带来的后续收入,而所有这些工业链条,在中国不仅仅是薄弱,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缺漏。
但是,以视觉震撼为潮流的现代电影方向已经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很容易理解《机器侠》在科幻上大胆尝试的意义,远远大于提升剪辑水准或编剧地位(当然并不是说这不重要)。
《功夫熊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例子:中国的题材和元素,大量中国低价而专业的特效操作人员,广大的中国电影市场,通过美国制片方的“策划、整合”,完成了一部风靡中国大陆的美国进口大片。科幻片是电影技术、艺术水准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水平的实力体现,中国科幻电影必须发挥中国电影人的特殊水平和中国电影市场的特点,不断实践、不断超越。《机器侠》应该说是中国现代科幻片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显而易见,中国内地需要更多像《机器侠》一样,懂规矩、有新意、有担当意识的商业类型片,而《新闻联播》选其的意义,在于将这种模范效应最大化,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电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