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楼好色 开国上将、原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之子刘煜滨:只有良好家风才能抵御歪风
刘煜滨接受专访时,向记者比划父亲的神枪法
法制晚报讯 (记者 李明德)今年6月初由《法制晚报》主办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第一次论坛上,我们邀请到了新中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肖劲光之女肖凯。8月22日、23日举行的第二次论坛上,也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他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员、开国上将刘亚楼。他就是刘煜滨。
两天的会议安排十分紧凑,一天的活动下来十分疲累,刘煜滨接受记者采访时已是深夜。但是,年近七旬的刘煜滨说起父亲时依然精神矍铄,侃侃而谈。
上世纪60年代,刘亚楼所在的疗养院的一位领导前来拜访他时带了“人参酒”、水果罐头等土特产礼品,面对刘亚楼的质问,这位领导大言不惭道:“没有别的意思,每位首长来我们都这样招待。”刘亚楼愤愤地说:“请你拿回去,我没有这个习惯。”他还让空军后勤部认真检查这个疗养院的作风。调查结果证明,这个疗养院确实在执行财务制度方面有大问题。
对于父亲的铁面无私,刘煜滨深有体会:“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歪风邪气,我们要抵制。每个家庭都要养成良好的家风,才能抵御社会上的歪风。”
受重伤被装殓入棺后发现他一息尚存
刘亚楼,原名刘振东,1910年4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桃澜区湘店乡大洋泉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第二天母亲去世,父亲无力抚养他,后由一位叫刘德香的远房亲戚抱养。
刘煜滨回忆,那时候父亲的童年很悲惨,要不是被刘德香爷爷收养,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我们和今后的传奇般故事。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县召开著名的古田会议,同时创办红四军随营学校。刘亚楼光荣地为会议站岗放哨,还被送入红校学习。1930年3月,经过严格的分级考试,他以门门优秀获得连长资格。1932年10月,他任红二师政治委员时仅23岁。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军史册上,刘亚楼是共和国的一代名将。他也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屈指可数啃过苏联“洋面包”的高级指挥员。同时,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称得上一位“常胜将军”。
刘煜滨介绍,长征路上,许多硬仗、恶仗几乎都有他父亲浴血奋战的身影。他曾被毛泽东赞赏“将才难得”。解放战争中,他在东北、华北协助林彪、聂荣臻运筹帷幄。平津之战,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在他的指挥下仅29小时即被攻克。
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期间,刘亚楼屡建奇功。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围剿”作战期间,他出色地贯彻“诱敌深入”的计策,率三十五团一路上故意丢弃一些包袱、马灯,造成溃败假象,将张辉瓒部诱至龙冈九菜岭下,然后率部返身杀“回马枪”围歼张部。为毛泽东书写“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传奇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后,经毛泽东特批,张辉瓒的手表作为战利品奖给了刘亚楼。第三次反“围剿”中,他率部勇猛冲锋,在石城一战身负重伤,被装殓入棺,幸而被发现他一息尚存,经抢救脱险。第四次反“围剿”猛攻南丰失利时,刘亚楼向朱德、周恩来建议撤围南丰,之后率十一师参加黄陂伏击战,全歼敌五十二师,活捉国民党师长李明,斩获甚丰。
长征路上,刘亚楼任红一军团红二师政委,红二师作为中央红军开路先锋,一路斩关夺隘,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率先翻越夹金山,为全军踏开雪路。毛泽东在哈达铺赞扬他说:“你刘亚楼一路敢打敢冲,战功卓著嘛!”
“按照时间开学是英雄,拖延时间开学是狗熊”
谈起父亲刘亚楼白手起家,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一事,刘煜滨显得格外激动,他说:“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能够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建起6所航校,这在世界航空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1949年6、7月间,中央军委决定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确定由第四野战军参谋长、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担任空军司令员。1949年7月11日,中央军委召见刘亚楼,刘亚楼按照准备的方案,向毛泽东主席作了详细汇报。
毛泽东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你们的意见很好,符合实际,也切实可行,就以你们的意见作为建军方案。我们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目的是歼灭残敌,巩固国防”。刘亚楼当即说:“我们一定不辜负党中央和人民的期望,保证完成任务。”
晚上七点多,毛泽东主席站起身来拉着刘亚楼的手笑着说:“走,司令官,今天我为你们饯行。”在洁净素雅的小餐厅里,主席拿起一瓶葡萄酒,亲自给每人斟一杯,然后举起酒杯:“预祝你们顺利完成任务,为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干杯!”
1949年10月6日,中共中央电告刘亚楼,组建空军的工作计划全面展开。10月30日,刘亚楼召开会议。会上他补充说:“今天是10月30日,从明天起,你们就是各航校的校长,限定你们在一个月之内建起航校,12月1日开学!”
当大家听到“一个月建起航校”、“12月1日开学”的时候,在座的都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白手起家,百端待举,虽然谁也没有说话,但心里却都在打鼓,要在一个月建起一所航空学校,这在世界上也没有听说过,怎么能行?大家都在问自己。
刘亚楼看出大家的心思,平静地解释说:“这事是急了一点,但有可能。我们说的白手起家,并非一双空手,一无所有。我们有飞机,有燃料,有保障设备,还有苏联专家和所在军区的帮助。缺的只是干部,经费、机场、营房。但有人帮助,只要计划周密,真抓实干,就完全可能。”
最后,刘亚楼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受命开办航校,一天一小时也不能耽误,12月1日必须全部开学!”接着又强调一句:“按照时间开学是英雄,拖延时间开学是狗熊,12月1日见分晓!”
一个月后,航校开学典礼准时正式举行。当天上午,在解放军进行曲乐声中,航校工作人员方队,学员营一、二、三连方队,警卫部队一、二、三连方队相继通过主席台前,接受检阅。
告诫空军不要忘本:“陆军是老子空军是儿子”
刘煜滨在接受法晚记者专访时说,父亲虽然是空军司令员,但从不以技术军种自居。相反,在空军党委会上,在向全体干部做报告时,在印发文件、指示中,从来都明确指出;“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任何强调空军特殊或表现空军突出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当他发现有些空军飞行员由于掌握了技术,流露出看不起陆军的情绪时,便在大会上严厉地批评说:“这是忘本思想。”他风趣地说:“要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靠陆军老大哥,飞机上不了刺刀,飞机抓不了俘虏。”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告诫空军人员:“你们要永远记住陆军是老子,空军是儿子。”
同时,他大胆地运用仅有的几个地空导弹营,沿国民党美制U-2高空侦察机飞行的航迹,在几个省份,打游击打埋伏,先后击落敌机五架,令世界刮目相看,堪称奇迹。
刘亚楼不仅开创了中国空军新局面,还是空军的“好管家”。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要求部下“一个信封使用四次。先是正反用,而后拆开重新糊上再正反用两次”。当他发现部下们对这件事流露出“不以为然”的情绪时,就严肃而耐心地批评他们说:“你们不要以为一个信封不值几个钱,就可以随便浪费。
要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他不仅要求大家这样做,而且他自己首先带头这样做。不仅如此,而且将旧信封使用六次,在用钢笔字写的旧封面上再用墨笔写一次。
他每次率领代表团出国,都注意节省外汇开支,不乱花一分钱,把伙食节余的外汇全部交公。作为代表团团长,他的伙食开支本来是比一般团员都高的,可他开支却比一般团员还少。有一次,他率领代表团到苏联谈判,他在国外工作一个半月,仅在伙食费方面就节余了一千四百多卢布。
他没有用这笔可以归己使用的钱买个人需要的东西,而叫秘书全部交公。当他发现随行人员有些犹豫情绪时,便耐心地做工作:“当然,这笔钱是你们节余的,可以自己用。我知道你们想买点个人用的东西。但我劝你们多替国家想想。你们该知道呀,我们国家换点外汇多么不容易呀,不知要给人家多少农副产品呢……”
冬天,为了保温和节省煤炭,他号召大家一入冬就糊窗户缝,还手把手地教给大家糊窗户缝的窍门,从折纸条入手,一直到糊上为止,他给大家耐心地做示范,然后风趣地对大家说:“你们东北老乡有一句谚语:"针孔大的洞,可有斗大的风"。糊住了窗户缝就进不了风啦。这样可以达到少烧煤多保温的目的,一举两得,可划得来呀。”
虽精通俄文但正式外交场合从不讲俄文
刘煜滨告诉法晚记者,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刘亚楼日常工作特别忙。在航校如期开学后,鉴于俄文翻译缺乏导致苏联专家讲课学员无法听懂,刘亚楼很快从全国物色了一批翻译人才,将他们补充到航校中。为了培养翻译,他从翻译人员中抽调出国学员学习,三年内共选调60名翻译出国学习,此外还抽调150名翻译到航校学习航空技术,派出近30名翻译到军医大学深造。
他说:“翻译东西,既不该生枝添叶,自作主张,乱加一气,更不准擅自去掉人家原来的意思。翻译好比理发,只该给人家梳理得漂漂亮亮,多余的乱发可以去掉,反映出真面目,而决不准割鼻子、去耳朵。”
除此之外,在编写“空军战斗条令”时,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项工作称为“上山采药”,而后拉条“梳辫子”、“货比三家”。他说,只有吃透外军的东西,找出他们之间的利弊,我们编自己的东西才能超过他们。
刘亚楼最讨厌开“长会”和说废话。他主张能一小时解决问题,绝不拖延成两个小时,能一句话说明的问题,绝不要用两句话,只要他召集的会议,一定让秘书提前发“通知”,请准备到会的人,针对会议议题充分做好准备,尽量“浓缩”自己的发言。不做好准备,绝不仓促开会。
刘亚楼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在外交方面也是一位很有原则性的领导。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曾奉中央委派赴苏联深造,就读于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后来又参加苏联卫国战争,前后在苏联历时八年之久,精通俄文。但他后来代表国家和军队出国访问,以及接待苏联等外国代表团来华访问期间,在谈判过程中,在正式场合,从不讲俄文,一切都通过翻译传达。
他说:“这是一个维护国威、军威的重大原则问题,不该为显露自己的语言才华,或为了沟通方便而擅自放弃说国语,那将有损伟大祖国的尊严,还要作为一条严肃的外事纪律定下来。”
拒绝收礼揪出疗养院腐败歪风
1958年秋,一架飞机从新疆执行训练任务归来,当地的驻军首长为了对空军的帮助表示感谢,给空军首长捎来一些哈密瓜。刘亚楼司令员指示不准分,等研究后再决定。最后,他指示,拣最好的送给中央首长,并且还附了一张留言便条上面写着“朱德司令:我们从西北带来一些哈密瓜,现在送上一个,谨请纳尝”,剩下来的分给各个单位,让大家品尝。
还专门嘱咐别忘了印刷厂、打字室、司机班和警卫连的同志。至于空军首长,也和大家一样,每家一份。
据刘亚楼的翻译孙维韬回忆,六十年代初,在青岛疗养院编写条令期间,有一天他给刘亚楼送文件,正赶上他在严厉地批评一位将军。这位将军想从疗养院弄些猪肉带回北京让家人吃,此事被人反映到刘亚楼那里,他就把这位将军找来说:“你管这里要猪肉,想带回北京。
这件事影响很坏,人家有反映!同志哥,可别小看这几斤猪肉啊,难道非吃它不可以吗?现在国家很困难,你想过没有?这几斤猪肉会造成什么损失?你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几斤猪肉上如此斤斤计较,怎样带领群众渡过难关呢!几斤猪肉事小,而影响事大啊!不知你听说没有,这几斤猪肉可闹得满城风雨,人家把状都告到我这来啦,怎么办?”
这位将军开始还不以为然,有些抵触情绪,坐在那里狠狠地抽烟,不吭气,不表态。后来经刘亚楼这样严肃的批评,才有所震动,但认为最多退回了事。他说:“既然有这么大影响,我不要就算了。”
刘亚楼对他的答复很不满意,对他说:“同志哥,你想得未免太简单了。猪肉可以退回去,影响并不能挽回。我看,你应该既退回猪肉,也要挽回影响。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深刻检讨!”
将军的脸涨红了,觉得太过分了,认为“这是多此一举了!”但他又不敢正面顶撞,他深知刘亚楼的脾气,只好敷衍支吾地说:“司令员,我看不必了吧,那样好么……”
刘亚楼一眼就看透了他爱面子怕丢人的心理状态,马上补充说:“同志哥呀,这样支吾搪塞过去,才会真丢面子的;检讨没什么可怕,毛主席不是说像洗脸一样吗,检讨才能真正挽回面子。一个领导者的自我批评从来都会树立威信,而不会失掉威信。”
这位将军想通了,听了刘亚楼的话,做了深刻的检讨。结果在群众中非但没有“丢面子”,而且挽回了影响,树立了威信。后来,那个曾经满肚子气去“告状”的同志很有感触地说:“老红军到底不一样,对这么几斤猪肉都能如此严肃对待。”而且这位将军后来在这些问题上说话的腰板也硬了,理直气壮地要求和教育部属,他从内心里也感激司令员的批评。
还有一次,疗养院一领导前来拜访刘亚楼,来时带了“人参酒”、水果罐头等土特产礼品,笑容可掬地说:“请首长品尝品尝。”他点头哈腰,一派商人习气,举止十分“谦卑”。他满以为首长会满意,给他以青睐,表扬他一番,可惜“烧香拜错了佛”,认错了人。
刘亚楼一看到会客厅的桌上摆着这些礼品,开始有些纳闷,很快就看穿这位领导的诡秘心肠,十分气愤,但表面上还不露声色客客气气地说:“这是干什么?是你个人请我吃的,还是准备以我的名义报销?”
这番柔中有刚的问话,使这位领导收敛起了笑容,狼狈不堪,只好说:“首长不经常来,请首长尝尝,没什么好东西。”
“请你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你想干什么?”刘亚楼的口气更加严厉了,步步逼近。
这位领导立刻从椅子上站起来,脸上很难看,低着头,眼睛不敢看刘亚楼,呆了半天才小声说:“司令员,没有别的意思,并不单对你这样,每位首长来我们都这样招待。”
刘亚楼站起身,拔腿就走,连头都没回,愤愤地说:“请你拿回去,我没有这个习惯。”
前来送礼的这位领导走后,他立刻给空军后勤部长打电话,让他认真检查一下这个疗养院的作风。他说:“我看这个疗养院很有问题,开支是一笔糊涂账,你们认真查一番。
调查结果证明,他是对的,这个疗养院确实在执行财务制度方面有大问题。该人作风不正,手脚不干净。刘亚楼以身作则,带头刹歪风,揪出腐败。
“老子在空军,儿子不能再到空军”
谈起父亲给刘煜滨最大的影响时,他称:“父亲那时虽然工作很忙,可对我们教育很重视。他用部队那种作风,严格要求我们兄妹几人,为此也树立下了良好家风。”
给刘煜滨最大的印象是,父亲自己从不搞特殊,也不允许对亲人搞特殊。他身为空军司令员,老家的所有亲属仍继续在家务农。当年他从哈军工毕业,父亲对他说:“老子在空军,儿子不能再到空军,学什么专业就搞什么工作。”坚决不给任何特殊照顾。
刘亚楼对子女从不放纵和娇生惯养,也不随便斥责打骂。他说:“孩子们从来都把父母看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个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朝夕相处,潜移默化,切不可掉以轻心。”
刘煜滨回忆,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把东西打破了,只要见到父亲就会第一时间承认错误。绝对不敢向他撒谎,他最气愤就是别人向他撒谎,所以孩子们都不敢跟他撒谎。只要做错了事,立刻坦诚地向他承认错误,他不但不生气,还会表扬我们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教育我们今后不能再犯错误。
刘煜滨告诉记者,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办公室,就连在家吃饭,也是如此。有时候,上午他上班前给家里交代,中午做着他的饭。可到中午开饭时,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回来,最后打电话一问,已经出差飞到千里之外其他城市了。
在家中,刘亚楼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家里任何事情一律不准外传。就连学校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他父亲是空军司令员,很多时候开家长会都是由秘书代替。直到中学快毕业时,班主任老师才知道他是谁家的孩子,但也并没因为这受到过什么特殊照顾,依然跟其他同学一样。
“父亲只要在家吃饭,他就会要求我们吃多少拿多少,碗中或盘中绝对不允许有剩余浪费的食物。这就像他平时教我们做人做事一样,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大事情,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本本分分地做人。”刘煜滨说。
刘煜滨坦言,最开心的就是一家人能团聚一起吃饭,最害怕的也是和父亲一起吃饭。因为不定什么时候秘书就会进来报告工作,好事父亲听过后还能继续陪他们一起把饭吃完。如果遇到坏消息,父亲会把碗筷一摔,饭也不吃了站起来就走。
有一次一家人正高高兴兴团聚一起吃饭,秘书跑进来说:“出一等事故了。”一等事故就是机毁人亡,正在高兴吃饭的父亲脸立刻阴沉下来,碗筷往桌上一摔,气得说了声“败家子”然后饭也不吃匆忙走了。原本好不容易高高兴兴的一家人聚一起吃顿饭,最后不欢而散。刘煜滨说,其实他也不是真骂人,而是出了这样大的事故感到心痛。他曾说过“飞行员有多重,就是用多重黄金培养起来的”。
采访花絮
向记者比划父亲的神枪法
8月21日中午,刘煜滨和夫人刘晓春从昆明飞往重庆参加由《法制晚报》主办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第二次高端论坛。夫妇俩提着沉重的行李包,随着拥挤的人流走出机场。朴素的衣装,让人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是开国上将的后代。
从机场到会场路上,两位老人不断朝窗外望去,时不时感叹重庆的新变化。
在会议现场,他们遇到了老友周秉德、罗箭、杨建华、李和平等人。这些革命先烈后代们聚在一起,显得格外亲切。论坛茶歇期间,大家聚在一起轻松愉快地拉着家常话,犹如邻居般轻松随和。
在第二天论坛提问环节,当提问人向刘煜滨夫妇问起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时,夫人刘晓春机智幽默地笑着说:“这不属于论坛讨论的话题吧,我们之间的故事属于个人隐私问题。”引起大家开心大笑。
因论坛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对刘煜滨的专访只能安排到晚饭后进行。一天的繁忙下来,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谈起父亲往事,记忆犹新。
在刘煜滨的记忆中,父亲枪法很准。那时家里院子里树木多,有很多麻雀。父亲休闲的时候就拿出小口径步枪打麻雀,一会打下来一堆。在他的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放过空枪,射击时不慌不忙,一看就是行家老手,依然保持着一个老兵的传统。
讲到动情处,刘煜滨还向记者比划起父亲的打枪姿势。也正因此,他小时候也喜欢上了枪,但父亲要求不让他摸枪,他就跟父亲的警卫员磨叽,只要警卫员一擦枪,他就会跑前跑后帮忙,慢慢地也学会了如何拆卸组装枪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