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功夫?(下)
李经梧是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挝西村人,1912年生。17岁那年,他怀着治病求生的欲望,拜秘宗拳名师刘子源为师傅,学秘宗拳。后到北京,经人介绍,他先拜吴式太极拳名师赵铁庵为师,学吴式太极拳。赵铁庵是吴鉴泉和杨禹廷的学生。后来,通过老师和拳友的介绍,又认识了杨禹廷老师(杨禹廷的老师是吴式太极拳师祖全佑的徒弟王茂斋)。在名师的传授下,他学会了两趟吴式太极拳架子,通过苦练,逐渐窥到吴式太极拳的堂奥。其时,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也在北京授拳。经气功大师胡耀贞的介绍和老师的同意,他携艺投师,又拜在陈发科的门下,学陈式老架太极拳。由于他对老师甚是敬重,陈发科便每周两次上门教他。就这样,他一直跟随陈发科老师学拳十余年,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精髓。60年代初,孙式太极名家李天池到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气功,其父是孙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的徒弟,家传孙式太极拳。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切磋技艺,李天池将孙式太极拳传给了李经梧,李经梧转以陈式太极拳相传。这样,李经梧集昊、陈、杨、孙四家太极拳于一身,融会贯通,把自身的太极拳功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数百年来,无数太极拳家都在追求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到底什么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呢?古典太极拳论上说:“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神明是什么样的境界,难以用文字说清。现代有人说条件反射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很多太极拳家对此说法不以为然,李经梧对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应物自然。何谓应物自然?他不正面回答,却讲了前辈太极拳家吴鉴泉和王茂斋的几则故事:
据说吴鉴泉曾在清皇宫当过卫士,因为他在卫队里是无敌的,一些好恶作剧的同伴常常想开他的玩笑,但很难找到机会。一天早上,吴鉴泉从炕上起来,弯着腰,提起一脚穿袜子。一个同伴认为机会来了,悄悄从后面要用双手使劲抱住吴鉴泉,想摔倒他。在一刹那间,未见吴鉴泉怎么动,那卫士从炕一侧的窗户飞了出去。又有一次,吴鉴泉和一些师兄弟收徒,众人一起到馆子里喝完拜师酒后,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师兄弟们给徒弟们说说拳。吴鉴泉由于喝多了一些,又是热天,他躺在躺椅上休息,用手轻揉着肚子。一师弟见状好笑,走上前去拍拍吴鉴泉的肚子说;“师兄你这肚子,……”话还未说完,就感到从吴鉴泉的肚子上传出一股巨大的力量,震得他直想呕吐。
王茂斋住在北京东四北大街一条胡同里,过去胡同里没路灯。王茂斋是做买卖的,一天晚上,他蹈藕独行在阴暗的胡同里。这时有一个人从后面走来,在王茂斋肩上轻轻地拍了拍说:“请问往……”王茂斋回头一看,人飞出去不见了。原来这个人是向他问路的,但当这人触及王茂斋的肩未讲完自己要说的话时已被王茂斋身上的自然反应打了出去。
李经梧说完这个故事后说,所谓应物自然是指不是故意或有准备地把人发出去,而是与人接触后的自然反应,引进落空,借力把人打出去。这种发放已不受人的大脑指挥,沾着何处何处击,沽触点反应打人,而不是用固定的招数打人,这种功夫在身则处处可以发人,这就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他自己在应物自然方面也有过体会。1988年4月,他回山东老家。老家有不少人也练太极拳,有些是他传的,有的是同为山东老乡的王茂斋过去传下来的。他们听说李经梧回来了,很高兴,纷纷前来请教。县里有一位中医生,练太极拳有40多年了,对李经梧十分尊敬。李经梧老家门前有一条小胡同,他们一行人坐车到胡同口下车,这位医生走得快,先其他人走到李经梧面前。李经梧坐着,见他们来了,想起来迎接他们,那医生用双手轻轻一按,意思说,你不用起来了,不要客气。李经梧在触及对方的手时,已站了起来,那医生腾空飞了出去,摔到院子里的水泥晒谷场上,两个胳膊肘都摔破了。其他来人大吃一惊,以为李经梧生气打了他,其实不是,那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
他深情地回忆起解放前在北京太极拳研究会与师兄弟们一起练拳时的情景。
日本投降后,设在太庙的太极拳研究会很活跃,在那里学太极拳的人很多,当时政府管武术的官员叫张之江,曾送给太极拳研究会一块匾(上题“健康乐园”)。送匾那天,委员们都在研究会等候张之江的到来。等了很久,还不见人来,大家就到研究会的房子外面喝茶,抽烟,聊天。此时正值冬天,人们坐冷了就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再坐下去,不少人翘首望着门外,希望张之江快点到来。其中有一个姓张的委员,50多岁,个子高大,体重200斤左右。他趁李经梧抬头向外望的时候,突然抓住李经梧的一条臂膀往后下采带,要给李经梧开个玩笑。在他双手欲发劲的瞬间,李经梧猝然借力发放,对方腾空跃出,重重地摔到地上。大家很快地围过去把他拉起来,一迭连声的问:“怎么样,跌伤了吗?”张说:“今天就是摔死我也高兴,我知道了经梧师弟有如此深厚的功夫。”
还有一次,在中山公园,李经梧与师兄弟们练完拳,师爷王茂斋的儿子王子英从后门进来,王子英推手得父真传,推手功夫远近闻名,大家对他十分敬重。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他身上了。这时有一个姓刘的师兄,他的力气之大在师兄弟当中是出了名的,他趁李经梧的注意力集中在王子英身上时,冷不防从后面拦腰抱住李经梧,要把他摔倒。李经梧在不知不觉中沉身转腰,只听“叭”的一声,对方的肘脱臼了,后来刘师兄吊着臂膀一个多月才好。李经梧说,他们对我都不存恶意,我对他们也不存恶意。他们是想试试我在无防备的情况卜功夫如何,而我也是自然反应把他们放了出去。假如他们是在我有准备的时候攻我,我一可能不会那么巧的把他们打出去,这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这种应物自然的功夫比起前辈来差多了,他们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只不过学着做而已。
李经梧晚年对推手的认识和实践已入化境,这些认识和实践为古老的太极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比如,过去推手讲引进落空,通常是接来劲时坐腿转腰,把人带过来再打出去。李经梧在青壮年时也是这样做。现在李经梧认为这徉易出破绽,容易让人顺势借力打过来。他认为在沾着点作很小的旋转即可引进落空,不用坐腿退回,也能达到“合即出”制人的目的。
六、邢台市武式太极拳第5代传人陈固安的故事
1977年,有一次陈固安到河南访友。一天,陈固安与众人在浴室里沐浴,一位学武多年的壮年人知道陈固安是武式太极拳的传人,并听人说陈固安的功夫如何厉害,半信半疑,这次恰好在浴室里碰上了,这位壮年人假借向前问候之机,突然发掌向陈固安的面部击去,陈固安见对方掌影一闪即至,身体自然产生反应,说时迟,那时快,陈固安一接对方的手,缩身即钻即进,把对方的来力借来还击到对方的身土,对方一下腾空向后跌出三四丈远却未受伤,对方爬起来,对陈固安连连拱手表示敬佩。
1988年,陈固安在有关人士的推荐下第一次到广州参加了由《武林》杂志社和有关单位主办的全国太极拳名家研究表演会,陈固安这时已过古稀之年,并且于1985年得了一场脑血管病,身体复原不久。在大会上,来自全国的各太极拳名家分别表演了各式太极拳和器械。大会主持人要求想看看太极拳的发力,希望各位名家让大家开开眼界,并藉此机会交流一下技术。”一些名家纷纷上场推手发放,作了表演。陈固安首次参加全国性的会议,想多看一点,等别人表演得差不多了,陈固安与跟他一起来参加会议的侄子陈树义缓缓地走出场来。他环视了一下会场,高声说。“我是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固安,很多人说太极拳后发制人,我们武式太极拳不是这样,而是先定后动,发人讲究发得冷、发得脆。”会场一下子静了下来。只见他与侄儿搭手推了几下,通过引进落空一个发劲把侄儿抛出丈外。第二次他运用擎引松放之法,大喝一声:“出去吧!”将侄子腾空打出丈余,落在观众的座前。
七、武式太极郝少如传人刘积顺的故事
刘积顺29岁开始跟太极名家郝少如先生学武式太极拳。开始,老是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心存怀疑。他问郝少如老师:“太极拳能不能用于对打?”郝少如说:“怎么不能打?太极拳既然称为拳,当然能打。”刘积顺又问.“我能不能打打你试试?”郝少如说:“当然可以。”由于郝少如先生是家传功夫,社会上的人虽都知道他艺业非同凡响,但很少人见识过他的真功夫。只见郝少如随便地站着,说:“你打吧。”刘积顺心里七上八下的,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呢?他决定先试试看。他不用全力,一个直拳向郝少如打去。拳一碰到郝少如,未见人家如何动作,就感到有一股劲传到自己身上,整个人向后仰面跌出,碰到墙壁上。郝少如从接劲中知道刘积顺还未敢放手真打,便说:“你要真打。”刘积顺说:“那我可真打了。睁他见郝少如身体肥胖,可能转动不够灵便,就先做了一个假动作,一闪身,用一个横勾拳向郝少如肋部击去,郝少如身不动,当拳触及他肋部时,只听到他“哼”了一声,刘积顺感到从郝少如老师的肋部透出一股类似冲击波的巨大力量来,一下子把他打进了靠墙的八仙桌下,头和手臂都受了伤。他当时30出头,年轻力壮,又有一定的拳脚功夫,竟如此受挫,顿时感到武式太极拳不得了,老师的功夫不得了,太极拳里有很多高超奥妙的东西,原来的疑虑烟消云散,坚定了学太极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