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张玉华简历 展现兖州灿烂历史文明——市委书记张玉华接受媒体专访

2017-08-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2城市转型研讨会 市委书记张玉华谈兴隆文化园记者 武平 摄        3月17日,自在·兖州——2012城市转型研讨会在我市隆

——2012城市转型研讨会 市委书记张玉华谈兴隆文化园

记者 武平 摄

        3月17日,自在·兖州——2012城市转型研讨会在我市隆重召开,旨在探讨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城市转型。

我市重要的文化产业项目兴隆文化产业园自然是国内文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研讨会间隙,就兴隆文化园等相关问题,市委书记张玉华接受了新华社、《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旅游报》等新闻媒体朋友的专访。

        记者:作为一座经济实力强劲的城市,兖州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展文化产业?        张玉华:兖州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上世纪80年代起,历届市委、市政府努力摆脱煤炭的依赖,选择了一条工业立市之路。

经过三十多年工业发展,对煤炭的依赖不断降低,到现在工业取得强势发展,经济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兖州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位居济宁前列、全省三十强县市。

工业强劲勿庸置疑,但兖州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把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上,由于兖州是一个战略上的要地,仅留下兴隆塔等少量历史遗迹,应该说可说的多,可看的少。

结合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结合兴隆塔地宫发现舍利文物的契机,投资30亿元建设了兴隆文化产业园,再现兖州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

除兴隆文化园之外,我们还有大禹文化、李杜文化等很多文化可做。        记者:发展文化产业将会为兖州带来什么?         张玉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理念,符合节能环保概念,辐射能力、产业带动能力都十分强。

所以,兖州选择了发展文化产业。兴隆文化园是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在国内来讲,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差异性。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游客涌入兖州,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商贸等方面将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挣钱的机会多了,群众的收入也就上去了,这是一项利民、惠民、群众得到实际好处的产业。

同时,还有提升兖州的知名度,传承兖州历史文化等作用。         记者:兴隆文化园能否成功,并使兖州成功转型,比如说一旦建来,游客少等,这都是群众所关注、关心的问题?        张玉华:兴隆文化园一定会获得成功。

基于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兴隆文化园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都是国内外一流的人才、技术、效果,在国内来讲,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差异性。

也就是说,有吸引游客参观的特点。二是离曲阜有10公里的路程,10分钟就能到兖州,曲阜是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能吸引一部分到曲阜参观的游客来兴隆文化园参观。我们目前正与曲阜、泰山组成一条全新黄金旅游线路儒(曲阜祭孔)—释(兖州礼佛)—道(泰山登山)。

三是还有我们积极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也将会为旅客来兖州提供很好的平台和载体。请大家相信,基于这几个条件,兴隆文化园也一定会成功。        记者:谢谢张书记接受采访。

        张玉华:谢谢。

        提到兖州,"资源大市"、"工业强市"、"国家重要煤炭基地"等名片可谓其传递给人民的第一城市印象。而如今,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指导下,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兖州正努力探索打破原有的资源自循环机制与路径依赖,凭借向文化产业的积极转型,打造文化旅游名城,还原兖州悠游自在的真正城市底色,从而实现产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12年3月17日,由北京大学文化研究院主办、山东省兖州市政府与山水(中国)文化机构共同承办的"自在·兖州——2012城市转型研讨会"在兖州召开,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兖州市委书记张玉华,市委副书记、市长董波,市人大主任陈方,市政协主席于立武等领导以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向勇先生,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著名文化专家梅帅元先生,北京市文化局原局长降巩民先生,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先生,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卡派斯(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强先生,《中国日报》评论部副主编仓立德先生,山水(中国)文化机构总裁黄兴女士,大贺集团副董事长刘敏女士等各界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共同为兖州转型为旅游名城出谋划策。

        在刚刚落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住性产业。

在这一大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文化产业已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兖州向文化旅游转型乃须应政府政策、合乎经济发展大趋势的与时俱进之举。宏观政策的催化之外,资源枯竭是资源型城市未来所面临的共同危机,更是从微观层面剖析了兖州转型的迫切内动力。

由于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从‘黑色印象’转向‘绿色主题’,打破城市发展瓶颈,解除资源制约的魔咒,正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佳思路!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亟需文化产业能量的重新"造血"。据介绍,2008年,"佛舍利"和"佛祖顶骨舍利"等一批国家级文化在兴隆塔地宫内惊世显观,一时名噪海内外,为兖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由市政府投资30亿打造的文化旅游航母——大兴隆寺的建设,可谓是兖州文化产业能量的一次爆发,为城市转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城市文化底蕴乃文化产能之源,"煤炭标签只是旧的城市发展模式带给兖州的噱头,兖州的真正文化底色不应被遮蔽。"据旅游局领导介绍,兖州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21世纪始,禹将其划为九州之一,后至春秋战国时期,得名"兖州"。

在历史变迁中相继为郡、州、府所在地,曾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在四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

金口坝、玄帝庙、少陵台、青莲阁等古迹享有兖州八景之美誉;天主教堂、贾凫西墓、观象台等古建记载了历史与传奇。兖州的文化底蕴积淀甚深,这些潜在的文化产能储备,经挖掘后便是丰富的旅游资源。

        兴隆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这座坐落在兴隆寺古刹内的塔以雄伟优美的造型及其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气息为世人瞩目,成为古城兖州的标志。

兴隆塔是一座佛教的舍利塔,为埋葬释迦摩尼的佛舍利而建,"佛舍利"和"佛祖顶骨舍利"等文物的出土,提升了兴隆塔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珍贵价值,以兴隆塔和兴隆寺为基础打造的大兴隆寺项目,正是将这种文化产能转化为经济能量的最好诠释。

        兖州如何善用自身的文化产能,打造出独特优质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众专家一致认为,核心文章应做在文化上,紧扣城市的气质与个性,塑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兖"文化。而"自在"正是"兖"文化的精髓所在,由此次新兖州的打造工程便可窥见一斑。

        作为山东省十大文化产业工程之一的大兴隆寺,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当中。大兴隆寺总体布局为"一园三区",包括礼佛祈福区(西区)、体验演艺区(东区)和禅修休闲区(南区)。

本着三位一体的理念,大兴隆寺合理利用现有文化产能,杜绝了滥造与浪费,带给游客美妙的自在之享。游客在西区可以参观园区内最宏伟的建筑——高118米的灵光宝殿,在兴隆寺观摩传世文物舍利子与佛牙,漫步礼佛广场,徜徉于静心园、观音园、感受静心、自在的礼佛之道;南区有融入佛教理念打造的艺术村、度假村,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外独具特色的湿地禅修中心,修行身心之人为之向往;位于东区的体验演艺区则穿插了生态、水景、园林、建筑和文化景观五大元素,让游客在礼佛之余,觅得一处安歇娱乐的场所。

此外,由中国大型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师元策划、兖州专业表演团队"兖剧团"担纲的实景演出《菩提·东行》也将于年底开演,届时,慕名前来体验自在兖州之旅的游客将大饱眼福。

        善用文化产业能量的回报是无穷的,其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更有利于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健全。当兖州的文化旅游取代煤炭资源成为支柱性产业时,这个自在的文化旅游之城注定会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