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11个恋童癖冷知识 教你认出人群中的恋童癖

2018-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恋童癖是精神疾病,指无法控制地对儿童产生爱恋或性吸引力.那么,怎样算是恋童呢?恋童即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小于13周岁)反复地强烈地表现出性的兴

恋童癖是精神疾病,指无法控制地对儿童产生爱恋或性吸引力。那么,怎样算是恋童呢?恋童即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小于13周岁)反复地强烈地表现出性的兴趣,如性幻想、性冲动或涉及性的行为,这种状态至少持续6个月。

性幻想、性冲动或行为干扰了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被评估人至少年满16岁,并且比针对的儿童至少大5岁。生活中,恋童癖的患者以男性多见,女性极为罕见。受害者以儿童为主,女孩、男孩均有,也有3岁以下的婴幼儿。

恋童癖的成因是什么?主要包括有:心理因素为自卑、挫折感、社会家庭事件促成压力等等,因而感到很疲劳、紧张、焦虑,将这种不良情绪在儿童身上发泄转移。还有的人存在性格缺陷,胆怯、懦弱,缺乏应付危机的能力,当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击时,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希望退回到童年。病理因素则是本身存在心理/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等,其他一些可干扰脑功能的因素(吸毒、酗酒)。

德国科学家曾经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恋童癖的大脑对儿童面部照片的反应比对成年人面部照片的反应更为强烈。恋童癖者的大脑中的“白质”异于常人:简单来说,灰质构成大脑,白质在灰质之间传输信号。正常人在看到儿童时会产生保护欲、而恋童者则是产生性欲。部分恋童癖可能是天生的,他们为了压抑自己的欲望,常年生活在痛苦之中。有研究发现,相当多的恋童者在童年时就对儿童产生了性兴趣,只是因为他们当时过于年幼,无法分得清这个性兴趣是对儿童产生的还是对同龄人产生的。

恋童本身无对错,但一旦采取行动就是犯罪。恋童癖是一种精神疾病,疾病本身没有对错可言,但可怕的是由此发展出来的犯罪行为和儿童色情产业链。犯罪行为包括窥视、观看儿童裸体,抚摸、拥抱、亲吻儿童躯体,搜集儿童裸体照片,在儿童面前曝露自身,或当小孩的面自慰,直到对小孩进行性侵犯、性虐待等。

我国刑法第363和第364条都明确规定,制作、传播、贩卖、存储色情淫秽内容都是犯罪;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波兰、马其顿和摩尔多瓦等国家都对性犯罪者实施化学阉割;在欧美国家,在互联网上收看虚拟儿童的色情表演(注意,是虚拟儿童),持有儿童色情题材的影像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联合国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曾经明确指出,任何形式的儿童性活动、性剥削都不可容忍。

恋童癖按表现可以划分为固定型、回归型、攻击型。

固定型:不喜欢同成年人建立联系,只和儿童交往,并且只有在与儿童交往时才觉得舒心。他们猎取的对象一般都是很熟悉的,如邻居家、朋友乃至亲戚的孩子。采取行动时往往经过理智的谋划,比如会同儿童建立信任和亲密的关系之后,再实施犯罪,通常是从身体接触开始的。

回归型:表面上看起来和常人差不多,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正常的异性恋史,甚至已结婚成家,有的在婚姻中无法完成性行为,有的则毫无障碍。他们会在遭受重大的外界刺激或某些压力后,回归到不成熟的性表达方式,激发出恋童倾向。这类患者猎取的对象都是不熟悉的儿童,其行为带有冲动性,同时还伴有酗酒的现象。

攻击型:这类患者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一种攻击心理,会对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他们往往会采取折磨、施暴等变态方式,获取性快感,与施虐狂很相似。他们追求的不是正常的性感,而是通过不正常的性行为来发泄畸形的感情。

不少恋童癖是会对儿童下手,但并不是所有对孩子下手的人都是恋童癖。真正的恋童癖,是对儿童产生依恋和性欲,对成人没有感觉。而有些人侵犯儿童的人,是由于渴望性行为,但无法从正常途径满足对成年人的性欲。比如有社交障碍等,便转而对懵懂的孩子下手,这和本质上的恋童癖不一样。

很多人吧恋童癖和同性恋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恋童癖不一定是同性恋。恋童癖和同性恋不同,恋童不是一种取向,而是一种癖好。真正的恋童癖,只在乎欲望对象的年龄,而不是性别。只要是孩子,不管男孩女孩,他们都会产生性欲。

我们经常听说天主教会的神父虐童丑闻,数量上简直骇人听闻。从1930年代到1990年代,爱尔兰250多个天主教会机构中,共有3.5万名儿童遭受过暴力和性侵犯;2002年,美国天主教会的神职人员不断卷入性虐待指控,在总数为1.1万起的案件中,八成受害者都是年轻男性或儿童。一些专家相信,过去40年内,美国有大约1500名神父涉嫌猥亵、性侵害儿童。

但这说明天主教神父里集中了一大群性变态吗?微在君猜测,也许是因为天主教要求神职人员禁欲,欲望不能光明正大地从异性身上满足,于是只好在儿童身上发泄,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变态,只是在儿童身上施暴,比较容易控制和隐藏罢了。

其实,古今中外,都不乏恋童的历史。因为在过去,人类是没法正确理解到儿童的心智和身体发育规律的。100年前,人类平均寿命也不过区区几十岁,全人类的生育年龄都普遍在16岁甚至更早,十来岁的少女已经要承担生育职责了。当时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恋童癖这个观念,这是常态。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古希腊,少年爱是一种时尚,这种关系被认为是自由公民相处中的一种文化模式。

在当时的雅典律法里,性行为并不需要“年龄”和“自愿”这些乱七八糟的束缚。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与幼童发生关系,是正常且易于接受的。在日本江户时代,少年爱被称为“御幼儿”,很多着名的武将在有妻室的同时,都与少年恋爱并发生性行为,这在庶民社会中是一种雅癖。中国古代社会也盛行娈童狎昵之风,在某些朝代的达官显贵阶层,女性一度只是解决性欲和生育的存在,美少男才是用来爱恋和玩弄的。

影视剧里常出现的伴读书童,其实本质上就是陪伴主人、用来取乐的玩物。社会不断发展,文明相伴相随,我们的社会才开始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才规定了法定结婚年龄。经常有人疑惑,“为什么我们日益文明的社会能够宽容同性恋,却从未宽容恋童癖?”因为同性恋不是病态和异常,同性恋没有错,不需要“宽容”,而恋童癖终于不被宽容,才是社会的进步。

别以为恋童癖离你很远,世界上对儿童的性犯罪比你想象的多得多。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0年的报告,刚果有46%的女学生受到过老师或学校其他职员的性侵犯,某地区竟有16%的女学生被老师强暴;在莫桑比克,高达70%的女学生表示,有老师要求与学生发生性关系才能让其进入高年级。2007年,印度政府发布的报告称,有超过53%的孩童受到过性侵犯,其中52.94%为男性,47.06%为女性。

2010年,英国研究表明,有5%的男童和18%的女童受到过性侵犯。2009年到2010年,每天有64起娈童案发生。同年,美国政府的统计数据则表明,全美有63527名儿童受到性侵犯。芬兰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份研究指出,有2%的女童与其生父发生过性行为,有3.7%的女童与其继父发生过性行为。2017年,“女童保护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性侵的形势越来越险峻:2016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件433起,受害人778人,平均每天曝光1.21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