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亚当的黑幕 失乐园里复乐之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代表作《失乐园》与荷马的《荷马史诗》、阿利盖利·但丁的《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1674年11月8日,这位伟大的英国诗人终于与世长辞,在身边陪伴他的只有几位最知心的朋友。他最伟大的作品《失乐园》采用宗教讽喻的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基本思想让人一目了然:即揭露当时的反革命力量,表达对自由的强烈呼吁。
我一直对宗教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基督教的故事,甚至是希腊神话。也曾去旁听过一次基督教史的课程,可惜由于从未看过《圣经》,因而几乎听不懂。
不过,这并不影响《失乐园》的阅读。《失乐园》是描写人类堕落的长篇史诗,讲述了人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原奉纯真无邪,因魔鬼撒旦的诱惑而反抗上帝的旨意,以致干堕落致罪的过程。诗中的主角是撒旦(也以恶魔之名出现)是第一个背叛上帝,发动天国叛乱的堕落天使,他的同伴也是破逐出天国的天使。为了唆使亚当与夏娃反抗上帝,撒旦经历了各种危险和考验。
让亚当与夏娃犯下“原罪的原罪”,无疑就是这种对美好的好奇与追求以及,爱情。这两点是上帝造人之后,人身上所固有的特点。从亚当和夏娃,到他们的后代,直到我们,都不曾也未能摆脱。
这两点,无疑是人性上光辉的两点,但同时也可以说是原罪,或是原罪的来源。
时至今日,我们做的绝大多数事仍是由于对于美好的好奇与追求,或是由于爱情。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原罪,也是真正的人性吧。
在研读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一书后,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弥尔顿阐述的关于出版自由的思想:
弥尔顿认为,出版自由是一种人权自由,它是一切自由中最伟大的自由。弥尔顿控诉了出版许可制的种种弊端。针对有人认为“某些书籍可能使毒素流传”而禁止出版自由的借口,弥尔顿强调关于恶的认识与观察对于人们辨别错误肯定真理十分必要。弥尔顿认为,禁止出版自由的主要危害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
解放后,弥尔顿被译介到国内。但是,在我国的特定历史时代下,弥尔顿更多的是被定上了“革命者”的基调。新时期后,学术界强调对弥尔顿进行“自由主义”的阐释,程式化的解读使人们忽视了其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复杂的精神领域。无论是在我国新闻实践领域,还是在社会思潮、普通民众的观念之中,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乃至新闻自由思想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时至今日,国人对新闻自由的解读与践行也多体现在较高的学术层次或特定群体。就我国新闻媒体近二十年的新闻自由度而言,应该说是在不断扩大而且在逐步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社会整体上还缺乏对新闻自由尊重的传统习惯,法制化程度也相对较低。这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中国特定的现实国情有关。
其做出的最主要的贡献和地位是:(1)揭露批判了检查制度的罪恶和无用。(2)论证了言论自由的合理性。(3)论证了保护少数人意见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是自由主义报业理论上里程碑式的文献,在新闻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理论上阐述了报业自由主义的必然性,在当时的特殊时期之下,通过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让广大的人民了解到自己发表言论的权利,使百姓觉悟,对自由的话语权产生期盼,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部分人民的支持,在人民话语权的发展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但是在弥尔顿所处的特殊时期里,英国的报业发展还属于不成熟的阶段,是初创的发展阶段,新闻出版的划分范围、界限不确定,新闻出版包括的具体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弥尔顿的理论在当时的英国影响虽然起到了为将来报业发展奠基的作用但是在当时的特定时期,作用和影响还是有限。但是到了接下来的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对法国争取新闻自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开始重新印刷此书,并开始广为流传,影响力也逐渐的增长,又一次使人民觉悟,意识到自由言论的重要性,让民众自由的认识,自由的发言,自由的讨论,脱离政府的束缚的重要性,由此,弥尔顿和他的《论出版自由》开始成为了资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反对封建统治、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锐利武器。
弥尔顿在《论教育》一文中严厉批评了当时英国学校的教育.指出学校“违反常规地强迫头脑中空无所有的孩子去写作文、写诗、写演说词”,还用很长的时间学习日常少用的希腊语和拉丁语等,浪费了青少年的宝贵青春.到了大学,经院主义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又成为学生的主课,无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学生极易成为愚昧无知、唯利是图或野心勃勃的小人.因此,这样的教育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这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
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教徒的家庭,于剑桥大学毕业,曾见到过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他不断的抨击教会,主张按民主原则改革国教的政论文章,引起了公众注意。弥尔顿一生的婚姻生活磕磕绊绊,总是不太顺利,于是自己不断的写一些讨论有关婚姻、离婚的小册子,也恰恰因为这些小册子,弥尔顿被国会招去问话,深感风怒与不解之下,将满腹的怨愤化为文字,表达出自己的不满,终于于1644年写出了《论出版自由》。
这首诗是采用民谣体创作的经典之作,浪漫主义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的主题是诗人对露西和对祖国英格兰深深爱恋,意境凄美,感情真挚自然。 从韵律上看,这首诗的前三个诗节压的是行尾交叉韵(单数诗句四音部抑扬格,双数诗句三音部抑扬格交替转换),最后一诗节韵式为成对韵。
在韵律上,此诗采用谣曲形式(四音步抑扬格与三音步抑扬格相间押交韵),这些语言形式的特点也与诗中乡村姑娘的形象贴合得当,和谐统一。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诗似无技巧,其实是浑然天成,不露痕迹。如果我们细细阅读,就可看出此诗处处暗含对比。第二小节则连用两个比喻来进行对比。
弥尔顿的这首悼亡诗则受宗教的影响较大。这首诗的最动人之处也在于其深刻的宗教特征。他呼唤他那圣徒般的妻子,她不仅在肉体上是纯洁的,而且精神上也是圣洁的,她正是爱情、甜蜜和善良的 人格化身。她被比作阿尔塞斯蒂斯这一自我牺牲的象征,甚至可以说是耶稣基督的非 基督教对应物,尽管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是如此。这一女性观念也许同中世纪日耳曼的崇敬妇女(Frauendiest)之观念有着一些关系,当然这里面骑士的谦卑是没有的,但却保持了宗教崇拜的成分。
对于这一态度埃拉斯谟(Erasmos)在《战斗的基督教徒手册》(Enehiridion Militia Christiani,I.7) 2 .清晰的表述,他在书中说道,“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因为她是你的配偶。这里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品德可言。甚至异教徒也能做到这点,这种爱情只是建立在肉体快感上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爱她是因为你在她身上看到了基督的形象,在她身上感觉出了基督的虔敬、谦恭和纯洁,那么你爱她并非是爱她的人,而是爱她身上所体现的基督。你爱她身上的基督 。达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上的爱。”
悼妻之诗应属于爱情诗中的一种。西方的爱情以刚为美,热情奔放,耿直率真;中国的爱情诗以柔为美,委婉含蓄,隐而不露。例如,同是梦见亡妻,苏轼首先是写了一段内心的感受才引娓娓道来,而弥尔顿则开门见山的说出:“我仿佛看到了去世不久的圣徒般的妻 回到了我身边”,所写的感情也没有苏轼的婉转,让人体会到一种悲壮美。
总起来说,弥尔顿这首诗直露率直、寓意深刻,苏轼这首词则委婉曲折、蕴含微妙。虽然上面比较的是两首悼亡诗,但西方的豪迈洒脱,中国诗词简洁隽永这种风格还是能体现出来。不同的情趣是由其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渊源造成的,其审美的价值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认真借鉴。
《失乐园》运用《圣经》题材,塑造了叛逆者撒旦的形象。《复乐园》借基督受难的故事,反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作者对革命的坚定态度,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不及《失乐园》。《力士参孙》是诗体悲剧,描写为敌人包围的参孙,虽然被挖去双眼,但仍坚毅不屈,最后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王政复辟的愤怒。
《失乐园》是诗人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标志着诗人创作的高峰。它高度地凝聚着诗人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亲身感受。面对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黑暗现实,弥尔顿愤嫉邪恶,向往光明,形象地体现了自己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和坚持反抗的斗争精神。当时,纵使革命处于低潮的年代,人们依然可以从他的《失乐园》中,感受到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光辉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