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学家蒲松龄是什么人 他的妻子和儿子是谁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提起蒲松龄这个名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聊斋志异》,蒲松龄也凭借这《聊斋志异》一书,名流千古。在仕途上,蒲松龄是失败的,但是在文学上,蒲松龄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蒲松龄的祖辈是中小地主阶级,后来以较为丰厚的家底用来经商,但是蒲松龄的祖辈经商能力不行,家族也渐渐败落。而蒲松龄则担负起了振兴家族的责任。蒲松龄刻苦读书,十九岁的时候去参加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
但是蒲松龄的运道好像就到此为止了,在之后的科举中,蒲松龄屡屡落榜,但是蒲松龄也没有放弃,直到蒲松龄七十一岁的时候终于考成贡生。而在在此期间,蒲松龄也没有虚度光阴,写出了很多诗词,还有那部流芳千古的《聊斋志异》。
提起蒲松龄,就不能不提《聊斋志异》,就像说起罗贯中不能不提《三国演义》一样。蒲松龄在仕途上的不顺,并没有使蒲松龄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加刻苦学习,蒲松龄在学习之余,还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编写了《聊斋志异》,而这本书也成为了蒲松龄的成名之作。
据说,聊斋中的故事都是蒲松龄自己探访、游历收集而来的故事,然后加以艺术的润色,最终形成了《聊斋志异》。蒲松龄主要采用了与唐传奇小说非常类似的文体,他所写的奇闻异事并非是为了追求极尽的恐怖和怪异,蒲松龄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一些鬼魂的故事和传说,用来影射当时的社会和政治。
蒲松龄之妻是刘氏,刘氏是离蒲家庄二十多里的道口村的一位乡村秀才的女儿。刘氏从年轻的时候就很勤快,善于做家事,是一位贤内助,刘氏的防线织布,搓麻绳的活络比其他的家庭妇女都要拿手,由于操劳过度,还落下了胳膊疼的病根。
蒲松龄能娶到刘氏,不得不说是他的福气。刘氏不但对蒲松龄言听计从,还将蒲松龄照顾得井井有条。跟了蒲松龄几十年都没有抱怨过清苦,反而省吃俭用,将好的都留给了蒲松龄。这让蒲松龄十分感动,直到刘氏死后,蒲松龄都对其念念不忘。
蒲松龄既属于清朝也属于明朝,因为他经历了那段动荡的时光。蒲松龄横跨了明清时期,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属于明末清初时期的诗人。而这段时期是科举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极为严格,层层筛选,即使蒲松龄应试第一都没有考中贡生。
清朝的时候,满人对汉人本有些排斥,所以蒲松龄一直没有高中也有这样的一部分原因。不过也许也正是因为蒲松龄没有高中的关系,所以才有了流传后世的《聊斋志异》的诞生,蒲松龄也得以流芳百世。是福是祸,也未可知。
相比于蒲松龄的成就,他的儿子的表现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据记载,蒲松龄一生中有一共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按照年龄的大小排序,分别叫做蒲箬、蒲篪、蒲笏、蒲筠。受到父亲蒲松龄的影响,他的儿子也都为科举奋斗过,但是都没有超越父亲的成就。
大儿子蒲箬最高做到过贡生,二儿子没有任何功名,三儿子和四儿子分别是廪生和庠生。蒲松龄早年因为科举失败,所以到处奔波,对自己的儿子没有时间教育,等蒲松龄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进行了改正,给了儿子很多的关心和关怀,在蒲松龄所创作的《聊斋诗集》,其中有多达20篇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诗歌的主题也始终没有离开劝诫自己的儿子考取功名这个主旨。
蒲松龄在考取秀才的时候,按照当时的规定,是应该写八股文的,这种文体对与考生来说很难发挥出水平来。当时蒲松龄的考官是一个诗人,所以出题有些特别,于是蒲松龄决定不用八股文,而用一种文学的手法来写一篇抨击社会现象的文章,结果这篇文章得到了考官的赏识,蒲松龄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了秀才。
后来蒲松龄考取功名落榜,回到了家乡谋求生计。在一个有钱人家当教书先生之余,蒲松龄喜欢写故事,于是就在村口摆了一个茶摊,过往的行人不论是抽烟还是喝茶都不收一文钱,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故事的客人能够讲出一些给自己听。正是因为这样的收集,蒲松龄才最终写出了《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