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野性的呼唤 拯救我们长江下的小生命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是一则公益的广告的宣传语,这不仅是一个广告,而是野性的呐喊,那些濒危动物的声音。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
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划分的标准,它是根据物种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资源数量、濒危程度以及是否为中国所特有等多项因素综合评价、论证而制定的。
I级:指中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绝灭的野生动物。
II级:指数量稀少,分布地区狭窄,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
“一个物种如果50年在野外见不着,就视为野外灭绝,现在已经30多年没看见华南虎了,如果再有10几年还是看不见的话,就要宣布它野外灭绝了。”23日,中国动物园协会物种种群管理委员会主任王进军教授在南京表示,动物园需要承担起华南虎等濒危物种保存延续的任务,加强物种种群管理。
当天,中国动物园协会2014科技委员会暨物种种群管理委员会年会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王进军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当年的“正龙拍虎”事件出现时,已经25年没有在野外发现华南虎了,所以学术界都很兴奋。
但是到现在,已有30多年没有在野外看见华南虎了,它很可能将野外灭绝。不过,王进军说:“我们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帮助华南虎繁殖,已经从原来的40来只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只了,所以动物园就承担起了华南虎物种保存的任务。”
他表示,如果将来繁殖条件成熟了,能够保证血缘的纯度是正宗的华南虎,数量也足够多,那么就可以输出到野外。因此,用技术手段保障物种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很重要的,这也就要求动物园需加强物种种群管理。
现在华南虎在动物园人工繁殖的帮助下在艰难存活,如果华南虎的悲剧只是偶然,那接下的“活化石”危机就肯定人类的贪染罪行。
旗舰物种被誉为生态系统的风向标。而目前,以白鲟、白鳍豚、中华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旗舰物种有的已经功能性灭绝,有的已经“极度濒危”、进入最后的“保种”阶段。
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硬骨鱼纲,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亚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现资源量逐年明显下降,面临濒危,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
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的一种。中华鲟为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体型最大,生长最快,为我国特有种,因具有许多原始性状成了介于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的中间类型,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
江豚,一种小型鲸类,是鼠海豚科江豚属仅有的1种。江豚主要特点是没有背鳍,背部自体前五分之二至尾鳍之间有不明显的隆起,隆起上有鳞状皮肤,全身均为淡蓝灰色,这些均与鼠海豚属不同。
江豚不同地区的江豚性格也会有点不同(例如在香港生活的就比较害怕人类),有些地方的江豚会主动跟着船只一起游泳,但是大部分的江豚害怕船只,而不会靠近。它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现已是功能性灭绝的物种。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正在中国长江开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地球上已繁衍生息1.4亿年,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有 “活化石”之称。可科考人员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都未发现中华鲟产卵的证据。
长江江豚是一种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历史,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之相连的鄱阳湖、洞庭湖两个大型通江湖泊。据2012年科考结果,长江流域仅存1040头江豚,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