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赐死冯胜和傅友德 冯胜有后吗

2017-10-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冯胜的功绩不消说,其人骁勇善战,为明朝的建立和稳固立下汗马功劳,却仍然逃不过被朱元璋赐死的命运.而这位开国名将究竟有没有留下后人?还是最后落了个后继无人的悲惨下场呢?冯胜(?—1395),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定远(今属安徽)人,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崇祯十七年(164

冯胜的功绩不消说,其人骁勇善战,为明朝的建立和稳固立下汗马功劳,却仍然逃不过被朱元璋赐死的命运。而这位开国名将究竟有没有留下后人?还是最后落了个后继无人的悲惨下场呢?

冯胜(?—1395),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定远(今属安徽)人,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冯胜有一亲生女儿和一义女,没有儿子,仅有一个侄子。义女冯秀梅,冯胜赐死时,在家宴中被毒死。亲生女儿冯文敏,冯胜赐死时,在家宴中被毒死。

冯胜的侄子冯诚(?-?),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将领。冯国用之子。国用在绍兴病死,因其年幼未袭职,由叔父冯胜袭亲军指挥职。后随傅友德平云南立有大战功,累官右军左都督。

洪武二年,他与徐达会师太原。继后,又与常遇春分头渡过黄河,进军陕西、宁夏、甘肃。洪武三年与五年,冯胜曾二次奉命北进大漠,与元政权残部,大战蒙古高原。他把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一路驱赶至遥远的漠北(贝加尔湖以北,巴尔喀什湖以西地区)。旋即他又转战西行,收复了新疆地区。并协助友军,逼迫吐番和平归顺,收复了西藏,包括藏南地区。冯胜在班师途中,途经嘉峪关地区时,见这里地势险要,位处战略要冲,故在此设建了重要关卡,即现见嘉峪关。

洪武二十年,明以冯胜为大将,与猛将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远征辽东,一举收复东北全境,以及高丽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之广大区域,并彻底肃清了,盘居在那里的所有清、元势力。至此,明政权基本上收复了自汉唐以后,零落了几个世纪的,原汉政权之所有疆域。

洪武二十一年,冯胜奉诏调遣东昌番兵征讨曲靖。番兵中途反叛,冯胜镇守永宁,进行安抚。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命冯胜在太原、平阳招民为兵,立卫屯田。皇太孙册立后,冯胜被加封太子太师,偕同颍国公傅友德前往山西、河南练兵,诸公、侯均听其节制。

当时所诏列的德隆望重的勋臣有八人,冯胜居第三位。明太祖年事已高,对人猜忌甚多。冯胜功劳最多,可惜为人贪财,多次因小事违背了明太祖的心意。蓝玉被杀当月,冯胜应召回京。两年之后,被赐死,诸子都不许继嗣。

冯胜、傅友德是明朝初年战功显赫的大将,被朱元璋册封为宋国公、颖国公,论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两人事功相似,结局也一样,都被皇帝“赐死”。也许由于这样的缘故,《明史》把二人的列传放在了同一卷,张岱的《石匮书》也是如此。

冯胜、傅友德不同于汤和、徐达、李文忠等将领,并非朱元璋的嫡系。冯胜出身绿林,傅友德的情况更加复杂,元末他跟随“大盗”李喜喜入蜀,李喜喜兵败后,他投奔明玉珍,不受重用,便改投陈友谅。朱元璋攻打江州,他率领部下投向朱元璋。

晚年朱元璋对于功臣宿将日益猜忌,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特务机构锦衣卫头目诬陷蓝玉“谋反”,当即被处死,同时株连大批将领。冯胜、傅友德的功劳和声望都在蓝玉之上,王世贞《高帝功臣公侯伯表序》说:“然至蓝氏之诛累,而几若扫矣。夫以冯宋公、傅颖公之雄,而卒不免死嫌。”也就是说,“蓝玉党案”预示着君权与将权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蓝玉死后,他们在劫难逃。

《明史》:冯胜、傅友德,百战骁将也。考当日功臣位次,与明太祖褒美之词,岂在汤和、邓愈下哉。论功,冯胜不输于汤和、邓愈,他骁勇善战,不愧名将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