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重庆 何建明新作《国色重庆》获得各方好评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就<国色重庆>出版,访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在<国色重庆>研讨会上,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没有做专题发言,只是不断插话,给专

——就《国色重庆》出版,访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

在《国色重庆》研讨会上,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没有做专题发言,只是不断插话,给专家们介绍一些成书的过程,补充一些作者与编辑之间互动的感人细节,从中我也听出了一些精彩的观点,因此在会后记者专门采访了他。

记者:你在会上谈到的“经营作者”这个观念。我很感兴趣,能不能详细谈谈?

罗小卫:这个观念关系到出版社能不能出好书、出精品的问题。再好的书都是人在写。“经营作者”指的是出版社转变观念。过去在我们与作者的关系中,投什么稿是作者的事,编辑等米下锅,看起了你的作品才和你协商出版的事,出多少,也与作者关系不大。

而编辑也只管编,也不考虑市场效果,出多少是发行部门的事。所以作者、编辑、发行、市场是被分割的。而“经营作者”就反过来了,编辑主动服务,主动策划图书选题。说实话,策划好办,实施很难。你策划的东西再好,最后落不到实处都等于零,关键在于寻找适合完成它的作者。

记者:《国色重庆》的闪亮登场应该算是“经营作者”的精彩案例吧,选择何建明来执笔,出自哪些考虑?

罗小卫:我跟踪何建明有四年之久,从我到出版社上任那天就开始了。当时策划了一个气势宏大的东西,想全而反映重庆直辖十年改革发展过程的文学作品,它既是重庆社会发展阶段性的总结,又要广大市民喜欢看。所以选定长篇报告文学。

按理说,找本地作家方便得多,本地作家熟悉重庆,但局限也难克服,比如很难跳出各种复杂矛盾的羁绊。可是开始何建明不愿接单合作。我们下了很大工夫,从认识、交朋友到他愿意来重庆考察,最后表示愿意接受创作。

这个过程很长,我们见缝插针地接触他。因为我们觉得他最适合这个选题。但是他的任务太多,他写《国色重庆》时间非常紧,今天要向直辖十周年献这份厚礼,半年前才开始进入角色,还不能失败,压力相当大。他为这本书搁置了许多任务,比如奥组委和北京市邀请他写的反映奥运场馆工程建设的《鸟巢》,比如中石化邀请他写的《百年油田》,比如反映三峡工程建设题材的作品……当然在他来写的过程中,“经营作者”也不是随他怎么写,而是主动提出希望和要求,不停地沟通,陪着他采访,写的东西及时反馈到被写单位和个人核实修改,当事人看了满意,如此充分的互动,编辑策划参与了创作的全过程,保证了作品的质量。

记者:这个案例的确很精彩,应该说不仅经营了作者,也经营了重庆。自然成功地经营了重庆出版社。

罗小卫:要做到选题策划可持续发展,要让选题有延伸空间。选好作者,经营作者是关键一步,成败在此。那么加强与作者联系,发现作者,寻找作者,引导作者,了解作者,与他们充分沟通,为他们提供宽松舒适的创作环境,出了书包装好他们。

好的东西往往会在这种紧密的互动之中萌生、形成。一个好的出版社周围一定凝聚着一大批优秀作者,某种意义上说,出版社的水平就是好作者的水平,因为能不能吸引优秀作者完全取决于出版社的经营能力,能不能获得作者的信任。因为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作者的竞争。

记者:你上任四年来,重庆出版社还经营过哪些作者?成功运作了哪些有影响的图书选题?

罗小卫:这个要从2005年重庆出版社改制为出版集团并高调亮相当年的全国书市说起。首先从建立相应的出版机制开始作出调整,将原12个编辑室整合为六大出版中心。以集团的二级非法人实体模拟副牌社进行管理运作。集团赋予其与副牌社相称的人事、财务和行政管理权限和一般选题论证、列选权,使之成为独立核算、相对自主的图书出版运行实体。

其次,为了摆脱地缘劣势,设计了“走出去”战略。苏童的《碧奴》市场正在热销,2007年,叶兆言的《后弈》、李锐的《人间》(重述“白蛇传”的故事)。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上下两部加印了再加印,市场上总是缺货。阿来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正在陆续出版。

记者:那么,又该怎样经营本地作者呢?

罗小卫:重庆没能出多少重量级作品,和我们缺乏经营本地作者有关,过去对本地作者缺乏打造和包装意识,所以很多好的选题,市场影响没有放大,发行潜力没有挖掘出来,比如已经出版的李萱华陈家祥合著的《梅花上将张自忠》。最近我们也开始重视,目前出的书有谭竹的《盐骚》、吴景娅的《美人铺天盖地》、阿蛮的《逆神》和罗学蓬的《中国远征军》,效果都不错。

吴昊

一本书里的重庆形象

著名作家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国色重庆》由重庆出版社隆重推出,重庆晚报副刊独家连载,为重庆直辖10年献上一份厚礼。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晚报于近日联袂举办了作品研讨会,特邀本市有关专家、评论家对作品进行了解读和评点。

难忘岁月珍贵史料

周勇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

《国色重庆》出版了,可喜可贺。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先睹为快。第一章《金色时光》就吸引了我。

记得十年前的1996年7月初,四川省委领导同志传达了中央关于准备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随后就成立了筹备班子。开始了研究工作。我有幸担任重庆直辖市发展战略专家组副组长。负责直辖市发展目标方面的研究。也因此接触了大量关于这一重大决策的资料。

这对于我这个以研究重庆城市发展史为己任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一时期,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派,我也或单独或陪同市领导会见过包括基辛格在内的国外政要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主编等国外人士,也向来访的一批又一批的兄弟省市的同志们介绍过重庆的情况。

他们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央为什么要设立重庆直辖市。希望了解这个决策的过程。尽管我们了解的也很有限,但鉴于纪律,在当时是不能披露的。

1992年,重庆直辖五周年时,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和重庆政协、文史委决定编写《设立重庆直辖市纪实》一书,我又参加其中。在原市委副书记、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孟广涵同志的主持下。经过批准公布了一批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资料,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

这以后,我仍然一直关注着直辖决策的资料披露。2003年,李鹏同志的《三峡日记》公开出版,我如获至宝。特别是他披露了一个重要的材料,就是1985年1月19日李鹏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准备成立三峡行政区来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做好淹没区的移民和经济开发工作。

对此,邓小平提出了“把四川省一分为二的设想”,就是“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城市;另一个以成都为中心城市”(《李鹏三峡日记》第63、65页)。

这是一次极其重要的披露,它证实了邓小平在设立重庆直辖市决策中的重大作用。在《国色重庆》中,作者又有新的披露——时隔十年后,1995年11月9日,李鹏同志在第7次考察三峡工程时向湖北、四川的领导同志第一次公布了邓小平关于把四川一分为二的决策,据我所知,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给中央的报告是在这一年12月上报的。

这一材料作者采访于时任四川省副省长兼秘书长的甘宇平同志。甘字平说“1985年到1995年,整整过了10年。

这是我们第一次从中央领导口中听到要把重庆建成直辖市的正式意见,更是第一次知道邓小平同志早在10年前就有了这样的宏伟决策。所以说,重庆人应当永远记住1985年1月19日这个重要的日子。”

《国色重庆》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是作者是以严肃的态度来采访和创作的。我以为,就重庆直辖的决策过程来说。这部书又是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的。

鸿篇巨制亮丽厚礼

蓝锡麟著名评论家

《国色重庆》这本书是重庆出版集团献给重庆直辖十周年的一份亮丽厚礼!真的是很巧,在重庆直辖十周年来临之际,中央给了重庆一个大礼——“新特区”,尽管在筹划写这本书时还没有宣布这个大好消息,而这种契合,却让《国色重庆》这本书的价值得到拓宽。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多方位、全面地反映了重庆直辖十年以来承担中央分配的大事完成的过程,反映面之广,信息之多,角度之新,是首本大视角正面反映当代重庆发展的作品,是过去写重庆的作品所不能企及的。这本《国色重庆》保持了何建明报告文学一贯的长处:气势比较宏大,视野比较开阔,而且感觉敏锐,表述生动,有感染力。

特别是在结构上下了工夫,称得上是鸿篇巨制。如第一章《金色时光》,写历代领导人对重庆对三峡的关注,一开篇就很有气势,一看就是大制作的态势。

第二章《蓝色交响》和第三章《黑色悲壮》,我认为是全书中最好的篇章,生动地、深情地畅写了直辖十年来重庆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农村发展之突飞猛进!第五章《美色遍地》也有它的特色,是最惹眼的章节,可读性很强,但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

史志镜子

黄铁军原重庆晚报副总编、高级记者

《国色重庆》这本书,我是把它当作新闻作品来看的。因为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是由新闻中的长篇通讯演化发展而来的。何建明的创作成功有两点,这就是:真实、新鲜。这本书里的所有人和事都没有虚构,都是真实的,写重钢的唐民伟,写诗仙太白的朱治平,写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长安老总尹家绪,写让“西南铝”燃烧起来的孙华山、肖亚庆、赵世庆,写鸽牌电线电缆的段彩均,写重庆渝富的何智亚。

写打造“桥都”的城投公司的华渝生,写小天鹅的何永智……这些人物真实地生活在现实的重大事件当中,我们知道一些,但作者的采访很深人,很细致,旧闻也有了新鲜感。真实而且新鲜,关注度高,有了可信度就吸引入,读来振奋人心。所以它既是报告,也是文学。

其次。我是把这本书当作地方史志来读的,因为它记录了十年来重庆发生的很多重要的事情,记录了重庆艰难探索发展的心路历程,回过头来品味自己踩下的那些深浅不一的脚印,觉得自己也是这么和这座城市一起经历风雨走过来的,就感到很亲切。

此外。我是把这本书当作一面镜子来读的,那些书中所写的事情,今天是新闻,明天就是历史。外请的作家更能跳出框框和忌讳,敢于面对严峻的真实。的确,为了重庆的发展,多少人付出啊,多少人在艰辛努力中作出了巨大牺牲!

这本书的好处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这就是:重大事件揭秘,很有可读性,同时非常具有史料价值。最后,《国色重庆》的成功出版,是献给直辖1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的一份厚重的礼品,也为本地报媒与书媒联合打造探索了一种成功的图书出版发行模式。

国色美色

吴景娅 《新女报》副总编、作家

如果把《国色重庆》比喻为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那么,占全书六分之一的《美色遍地》便是其中最温柔浪漫的行板,是画龙(,,)点睛之笔!没有美色遍地,何来“国色重庆”?如果重庆直辖十年,只拥有一大堆桥梁、公路、高楼可以歌颂,又何来国色?国色是什么?是人!尤其是女人。

何建明用“国色”来形容重庆,不但准确,而且生动,并且具有颠覆性。许多人认为重庆过去这个老工业城市是刚性的,多少有点胡子拉碴的粗糙男人形象。但在何建明这里却用形容女生的大美——“国色”来赋予重庆。这说明什么?说明直辖十年,重庆已变得妩媚动人了。

直辖十年,重庆变化最大的是人和人的意识。根据新女报最近的调查,这十年女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幅度远大于男人,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女人在悄悄改变我们城市的气质,特别是有许多美女成为我们城市的管理者,这就让重庆变得时尚精致和新锐,这恰恰是现代化国际都市需要的。目前的进步会带来整个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重庆会越来越美好。

直辖前,重庆美女在外也有些名气,但只局限于对外貌的赞扬,甚至还与暧昧扯在一起。现在,重庆美女作为一张城市名片打向全国,是经过了直辖十年的风雨历练。直辖给了重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给了重庆美女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些女性内外兼修,开拓创新,在娇美的容颜下安装了一颗自信独立的勇敢之心。

为此,才有了《美色遍地》里的女人们。很有意思的是,何建明采访的几乎是中年女性,这说明作者脱离了一般中国人对美女的框定:年轻才貌美。

《美色遍地》中张扬的是重庆更深厚力量的女性成熟之美。这个城市的女人已懂得人生不能只靠青春、脸蛋去打拼,人生得靠吃苦、智慧与自信。书中的美女都不是孤立的,而与这个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作出了骄人的贡献。

现代都市大同小异,地域概念模糊,什么是一个城市的地标呢?重庆美女就是重庆显著的地标!也是天赋给重庆的美丽经济!

聚人心 鼓士气 促发展

刘健春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今天的座谈会开得好,人家评得到位,说得坦率。我认为,《国色重庆》这部书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为重庆直辖十年建立了档案。这部书总结提炼了十年的发展历程,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书的切入点,是从城市的元素着手,山水江城,重庆风格,并充分发挥一个优秀作家的能力,跳出了某些文学作品的条条框框。

第二,成为宣传重庆的最好范本。这部书深入弥补了我们对外宣传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向国人向世界宣传重庆的形象。

第三,是教育重庆人最好的教科书。让大家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懂得发扬重庆人的吃苦耐劳精神,懂得要迎来更灿烂的明天就更要奋进。

第四,很有学术价值。这部书为以后继续总结、研究重庆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第五,是本励志的好书。这部书的出版,正值重庆直辖十年之际。也正值中央批准重庆成为“新特区”之际,有助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

重庆出版集团为重庆人民做了件好事,功在当代,泽及后人,在重庆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晚报等媒体。也为宣传《国色重庆》做了大量工作,收到很好反响。

自由心态自信文笔

余德庄 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的确在国内应该算得上是写报告文学的高手,他的《国色重庆》从今年春节才动笔,到现在三四个月,写出40万字的东西来,很不容易,据说光是资料就重达50多公斤,写作前包括写作过程中还数次来重庆采访,占用不少时间,创作任务相当艰巨。

我开始也为他担忧,一个外地作家,要全方位地用长篇报告文学来反映十年来重庆的发展里程,需要做大量的深入采访工作,一个外地作家能了解多少?多深?尤其是作家的文学表现,必须是有感情的,甚至是富有激情的。但当我读到重庆出版社加班加点隆重推出的《国色重庆》时,我被强烈地吸引了,行文中有真感情,而且感染了我这个本土同行,我的疑虑打消了,觉得何建明写什么是有选择的,而且是执著地坚守自己的选择的,加上他本身的写作功底、笔力、独特的见地,以及外地作家的税角,对重庆没有审美疲劳,保持着新鲜感,再加上重庆为他提供了空前宽松的采访条件和创作环境,奠定了他这本书成功的基础。

看得出来,他的行文非常放松,也透出了非常的自信,如果本地作家来写,可能会缩手缩脚,可能很难摆脱各种各样的羁绊。而他却没有太多的牵绊和顾忌,写出了当年许多当事人心里想说的话。这也说明他的采访是细致的,到位的。

那么广阔的内容,他半年就捏拢了,拿出来了,而且拿出来的不仅是一部对外地人认识重庆,更是一部对重庆人全面深入地认识重庆的难能可贵的优秀文本。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到,作家创作的自由心态太重要了。尽管书中许多人物、许多事情我也知道个大概,但作家何建明没有炒冷饭,除了广度,还有深度。

当然,作为文学,它和历史不同,历史当然抒写那些风云人物,而文学,如果把多一些的篇幅留给市民百姓生活的变化,那就更完美一些。

慧眼策划宏大构思

李敬敏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国包重庆》这部书的出版,我认为是一次非常有眼光的策划,具体地说,一是选择用长篇报告文学这种形式非常恰当,除此以外用任何一种其他的文学形式都难以达到今天的效果。试想如果是小说必然存在虚构,那就没有真实事件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而现在采用报告文学,而且是长篇报告文学形式,其特点就是用真人真事,全面反映重庆直辖十年的辉煌成就。二是约请一个外地的实力作家,其视点往往独特,思维不受限制;“旁观者清”,就可能更加客观地去看重庆。克服本地作家的某些局限。何建明作为国内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其作品内容厚重,题材重大,有相当思想深度。作者熟悉重庆,采访过重庆,也写过重庆。由他完成这一大任非常恰当。

《国色重庆》构思非常宏火,作者以开阔的视野把直辖10年的巨大成就,放在了近百年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沧桑巨变上去表现,有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有毛泽东的诗意构想,更有邓小平对重庆发展的总体没计

……很有历史纵深感。另外,杂人物描写上,既写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人,也写了企业家和许多基层人物。特别把大量笔墨放在了移民干部身上。描写有粗有细,始终贯穿情和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又很好地把握和处理好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让人感觉重庆直辖真不是从天而降,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广阔时空诗意诠释

彭斯远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长篇报告文学的《国色重庆》,创作目的自然是在于表现重庆直辖10年的辉煌伟业。但是作者的笔端却并不仅限于此。首先的构思就不是仅限在一个时段,而是把自己的视野放在了更加广阔的时空中。10年巨变固然是重要的表达内容,而作者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这历史一瞬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放在了中国近现代沧桑巨变的大背景中去充分阐述。这就形成了鸿篇巨制的架构。

更为可贵的是,在这样一部宏大的文本中。却采用了诗意的诠释手法,书中的人物塑造非常出彩而富有诗意。如对四个伟人的描写,非常大气:既写了今年3月总书记胡锦涛为重庆勾绘关于建立西部增长极的宏伟蓝图,也描写90年前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写下了要在长江黄金水道“下起武汉,上达重庆”的三峡水面上修筑大坝。

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时,极目西望,浮想联翩,创作了《水调歌头》。该词结尾五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正是对包括神女峰在内的重庆自然风光及其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诗意描述。继毛泽东之后,还大笔抒写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85年1月即提出建立重庆直辖市的构想……

《国色重庆》是一部全方位检阅重庆直辖1O年建设成就的大书。作者将生动的事实包融在历史、文化、哲学和民俗等多重元素在内的精彩议论之中。如此将叙事、状物、抒情和政论予以有机结合,不仅对读者视觉产生强大冲击力,而且显得气势磅礴,颇具夺人心魄的史诗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