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模式到底能够走多远 这些问题仍待解决
近期,沈阳街头出现了1500辆“共享汽车”。据报道,这些“共享汽车”全部是崭新的BMW 1系轿车,这种“共享宝马”不需要客人自己加油,全部由平台负责。资费标准是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顶。车内还配备了诸如车载WiFi、人脸识别、智能语音等科技。
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又横空出世,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崭新的宝马汽车,且每天最高只需支付200元,停车、加油,以及车辆日常维护,租车人不用关心,皆由平台全包。如果外出旅游租上几天,真的是很划算。难怪有网友直呼“我那两辆车(摩拜、OFO)该换了。”
实际上,沈阳的“共享汽车”模式作为一个单向以分钟计费的汽车分享模式,就是对出租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一个补充,如果在大中城市推广,会有部分市民先去“尝尝鲜”。那么,“共享汽车”这种模式是否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呢?笔者认为,共享单车要在全国推广还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安全隐患难除,并涉嫌违法。有沈阳网友体验“共享汽车”时发现,车内并没有任何操作指南、交通事故处理单、保单,甚至连行驶本、车辆登记证书等也没看见。
当事人旋即致电客服,对方回复称“车辆行驶本、登记证书等资料由公司统一保管,并不随车放置,如果被交警拦下盘问并要求出示证件,请拨打客服。”然而此举已涉嫌违反道路安全交通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车辆出行相关证照须齐全。
再者,“共享汽车”对市民的综合素质和停车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之前,曾在某地试点的摩拜汽车在运行了几个月后,发现乱停放的问题依旧没有减少,被贴罚单、锁车的依旧不在少数,这对当地居民的素质也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再次,共享汽车目前毕竟还没有形成共享单车那般“疯狂扩张”的规模,相比而言,共享豪车目前则更是小众消费的选择,面临着车辆少、分布相对集中的现实。而共享汽车的规模一旦突然增加,会不会对公共停车位,公共交通造成压力?
最后,对于共享豪车本身发展而言,巨大的硬件资金投入,庞大的运维体系,1.5元每分钟的资费,加上还对停车费买单,要想真正赢利可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后期的盈利模式可能还将进一步探索。
同时,参照共享单车近年来的种种遭遇,各种“奇葩”的人为破坏等被动损耗问题,共享汽车可能同样需要面对,如果减少人为对“共享汽车”的破坏?一旦发生恶意破坏,“共享汽车”企业又该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