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名家于学模:感悟太极
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名家于学模,原济南市财政贸易委员会副主任。1943年出生,他自幼酷爱武术,先后习练过摔跤、八极拳、螳螂拳。2000年,他幸遇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名家丁宗正老师,蒙丁老师厚爱,授以流传极少的杨式小架人盘太极拳,成为丁老师在泉城济南弟子中的领军人物。
为弘扬和传播这一濒临失传的珍贵拳种,做为丁师在泉城济南弟子中的掌门弟子、领军人物,于学模先生深惑责任重大,自身刻苦练习,潜心揣摩,就自身习拳多年的体验和从众多先辈和大家的教诲中对太极的内涵的感悟,谈点体会。
一、要从传统文化的层次上去认知、感悟太极拳。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太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其道家哲理的博大精深,让世人崇尚 。它遵循自然之法则,顺应自然之规律,无论强身健体技击应用都贯穿着唯物辩证的哲理,都彰显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习练太极拳能从这一高度去理解去认知,就能开阔眼界与胸怀。就能摈弃狭隘的门户之见,就能真正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尽心尽责!就能率先垂范、尊师重道、团结同仁!就能从传统文化大家庭中与各门各派保持良好的关系,就能相互取长补短,加强交流,形成正能量,共同推进太极利国利民事业的发展!现如今在浩瀚的武林界,相互诋毁、唯我独尊、闭关自守等非主流现象随处可见。
究其原因我认为就是文化层次的问题,这种文化不仅仅指学历高低,而最主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无数前辈常常说的:文武相通、医武相通、内外归宗,就是跳出了狭隘武术的小圈子,从殊路同归、大道归一的传统文化的境界去感悟内涵。
著名太极前辈李雅轩、郑曼青都曾反复强调太极拳是文化拳,没有文化是学不好太极拳的。只有在这一文化的高度上去认识太极拳,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世界之林,实现文化振兴之梦!
鉴于此,我一直推崇拳无好坏,终为一家的大家庭理念,多年来与形意、八卦,陈、武、吴、孙等各家拳友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六十多个武术群体、逾万群友保持良好的沟通。
二、使命感、责任感成为传播太极文化的强大推动力。
作为政府部门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很多都利用原职位的余力在本行业各类协会
挂个头衔,既享受着一定权力的余威,又经济实惠。本人退下来后,谢绝了多家企业和协会行业的盛情,一门心思地习练太极拳,免费教授太极拳。当我真正踏下身子深入其中时,对很多传统文化的流失有了深刻感触,有多少宝贵的东西消亡了?!有多少珍贵的东西变得面目全非?!尽管我深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推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必然的,然而流失的许多东西,很让国人痛心!
特别是当我对一代宗师杨少侯所传承的古朴典雅的杨式小架太极拳学习了解后,深深被一生致力于体育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播的丁宗正恩师所感染,将祖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尽管自己只是业余的传播者,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挽救濒临淹没的传统套路,是我们后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了责任心和紧迫感,就有了强大的推动力,就能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而尽义务! 就能够心安理得不计报酬地从事太极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并能在这其中享受着无限乐趣!
三、提纲挈领潜心领悟太极拳之内涵。
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并非玄学,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拳论》、《拳经》、《十三势行功心解》等是无数先辈来源于生活的科学结晶,是后辈领悟其理的总纲。多年来经过反反复复的学习与思考,结合教学实践。使我对太极太极之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
一是对阴阳(虚实)这一太极要点的把握。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是以阴阳之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转换这一哲理为支撑 ,按照自然法则,将阴阳、虚实、上下、左右、内外、前后,开合、进退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神意的统领。使之发生无穷的变化,并为自身所用。无论行拳走架、推手技击,阴阳(虚实)的把握与转换都是至关重要的!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在行拳走架里。百会上领,气沉丹田,即虚灵顶劲,松静沉着,就是有上必有下,有外必有内。每一式里开与合也是共存的,这都是在神意的引导下蓄之于内而不表露于外的东西!推手与技击时,对方一动既是实点,其他即为虚点-------避实就虚即可!这也就是舍己从人也!懂得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练拳时就有了神韵,体松而气畅,长此可养生!推手就懂得借劲,就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发人于不知不觉之中!
二是对神意的理解与把握。神意为令气为旗意气君来骨肉臣,都是讲的内三合。神意是敛之于内的意念活动,在传统文化里常常用心意的加以表述。习练太极拳,如果说开始主要强调外三合的东西,求得拳架的开展大方,身架的中正安舒。
那么有了一定基础后,必须强调意气力的贯穿,也就是内三合的东西!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拳架与推手,神意散乱是大忌!错误的理解更可怕!很多教习太极拳的对学生都在强调:眼睛要跟着手走!
、要有假设敌,甚至强调技击推手中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都是与拳论格格不入的!心为令,就是讲的它是统领者!意气君来骨肉臣,讲的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眼睛跟着手走,就颠倒了两者关系。拳论讲得很清楚了,先在心,后在身,意在先,就能后发先至!就能随心所欲,这些本是拳论已经阐明的问题却被误解。
三是对松揉的正确把握。太极拳很重要的是要松,强调的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不丢不顶,随曲就伸等,但在习拳过程中,对松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一种是反对松的提法,特别是在推手中,他们认为松了,对方之力就会长驱直入危及自身。一种是外松内里不松,也就是肢体看上去很松,一遇来力就变得僵硬了。当然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松。
我的感悟是。首先要把松与懈区别开了,它们之间区别的关键在于顶头悬。也就是说,当你百会上领(虚灵顶劲), 腰胯松开,就远离了懈!就像晾衣架,上面那个衣钩起到了统领作用,衣架自然支撑八面,衣服完全松垂,其神其意都有了!其次在松揉中的神意贯穿:在行拳走架时和推手中,切切注意神聚( 精神能提得起)、意领(意气须换得灵)心静(静若山岳),体松(处处不着力)。
四是对掤的正确把握。太极八法中,掤是第一要义。在实践中,对掤的理解有很多偏差。往往是犯了顶的通病。掤与顶区别的关键是心意,也就是说正确的掤,主要讲的是意掤。不是简单的力掤。正确的掤是动态的,如同水上漂浮的木板,是漂浮状态下的掤,当你用力时它随你沉浮但不失其张力,而错误地力掤就像河上架起的桥。这里关键是神意领起,意达对方,意到气到力到!
以上是自己多年习拳过程中,反复学习《拳论》、《拳经》等太极理论之大纲,结合实践对太极拳部分粗浅感悟。***曾曰: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正是如此。所以练太极拳一定要在拳理上下苦功夫,特别是教授太极拳者,要逼迫自己明其理、懂其理、用其理。否侧,自己迷茫一生事小,误人子弟背离传统文化事则大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