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取消特长生招生的思考:孩子真的不再为父母“学琴”了么

2018-0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天是不少学校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就在这两天,教育部发布了一则通知:要求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不可否认,在教育评价机制单一的时代,特长生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但到了今天,为特长生开"绿灯"毫无疑问已是弊大于利."特长生"如何偏离最初的招生用意特长生,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某种技能或特长的学生.然而在现实中,凡是被认为是"特长生"的,绝大多数都只是艺术特长生或者体育特

今天是不少学校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就在这两天,教育部发布了一则通知:要求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不可否认,在教育评价机制单一的时代,特长生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但到了今天,为特长生开“绿灯”毫无疑问已是弊大于利。

“特长生”如何偏离最初的招生用意

特长生,顾名思义,指的是具有某种技能或特长的学生。然而在现实中,凡是被认为是“特长生”的,绝大多数都只是艺术特长生或者体育特长生。

那么为何会这样呢?这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从那时开始,一些学校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艺术、体育特长生,以培养复合型的学生,带动校园的文体活动。不得不说,在那个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唯分数论的时代,对有艺术、体育等特长的学生提供适度灵活、宽松的升学选择与录取优惠,有利于一些学生的特长培养与个性发展,充分体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

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如今的特长生已经偏离了最初的招生用意,变为“择校”的途径,不但异化为“特长教育”——通过特长生招生考试,对学生进行培训;还存在“特长生招生潜规则”——不是特长生,以特长生名义录取。

换句话说,特长生招生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要有证书,就得送培训班,就得考级;录取时又凭着证书,优胜劣汰。完全拿应试教育的方式,催育特长生;完全像对待应试教育的结果一样,对待特长考证。

就拿乐器特长来说,一些优质学校会有自己的交响乐团或者民乐团,家长就会四处托关系打听,这些学校缺少哪一门乐器的乐手,然后让自己的孩子针对性的去学习应试。至于孩子又没有兴趣,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进入这个学校。

而且以应试为目的的特长培训,最终并不是发展某些特长,甚至绝大多数也不会发展和保持这一特长。因为孩子学习特长的主要目的,就是考级拿证,并不是真的对它有兴趣。更何况,还有很多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学特长的。最常见的,是被父母逼着学琴,甚至可以说,孩子是为了父母学琴。许多孩子对一些项目的兴趣就是在逼迫下中扼杀的。

特长生制度为何遭人诟病

这次教育部宣布将于2020年前取消特长生招生之所以博得很多叫好之声,主要原因在于特长生的存在实质上损害了教育公平。

直到现在,很多人都没搞清楚特长生和艺术类考生的区别。在这里解释一下,艺术类是高等艺术院校或者普通高校为培养艺术专业人才、通过高考招收的艺术考生,报考的是艺术院校或者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这些专业主要包括音乐表演、绘画、雕塑、艺术设计、舞蹈表演、表演、导演等,属艺术学学科门类。而特长生则是凭借某种“特长”,在同样的考试中降分或者依靠其它的政策录取。

如今很多中小学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这几个阶段,都会拿出专门的名额招收艺术、体育、科技等类别的特长生,那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是在为这些专业领域储备或者培养人才呢?从现实的结果看,并非如此。很多人在进入“名校”之后,就会放弃自己的“特长”,和其他学生一样,参加普通高考。也就是说所谓的“特长”成了一块“敲门砖”。

这就让很多“非特长”的学生和家长心生怨念,特长生们名曰特长,很多时候却不把自己特长的专业坚持走到底,反过来又跟普通学生竞争本就不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何况,有些特长生还是带着加分的优势与普通学生竞争,在一分之差就能甩掉成千上万人的考试竞争中,确实很不公平。

但更大的不公平还是来自于城乡间的差异以及家庭经济实力的差异。

特长生中不管是艺术特长还是体育特长,其中肯定有天赋的因素,但在现实中,决定你有没有特长的更多的是家庭的经济实力。2015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说,中国“课外特长培训走向‘高精尖’”,文章中提到,在这个既看重综合素质又强调一技之长的时代,孩子们要学习的特长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高精尖”。例如,在一家琴行里,普通老师一节课的课时费是200元左右;有“央院”背景的老师,每节课的课时费是300~500元;而那些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老师,课时费能上千元。

那么为啥非得找顶尖的专业老师?文章中采访的一位母亲说,她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学后第一节音乐课,老师问班里有谁在学乐器,结果全班30多个孩子有一半儿举了手,“以后孩子的简历上,只写会弹钢琴和写钢琴九级或者全国、全市比赛第一名,能一样吗?”这位母亲对采访她的记者说。

2017年5月,就有媒体报道说,在小升初特长生测试的前几天,一些培训机构9天短训班收费竟然达到1.5万元,由“一对一”辅导老师针对学生要报考的学校,有针对性地侧重练习。

换句话说,所谓的“特长生”招生,已经沦为了家庭资源的比拼,不用说农村家庭,就算城市经济略微紧张的家庭,也玩不起这样的游戏。

更不用说特长生制度已经是弄虚作假的重要通道了。2014年,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高考生1000多名,获得体优生加分者高达87人,受到众多考生和学生家长的质疑。东北育才学校一名于姓家长说:“他们连游泳池都没有,竟然有25名游泳二级运动员。”此后几年,辽宁省也取消了高考中的体育特长加分。

取消特长生之后,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及特长

也有不少人担心,在取消特长生招生之后,可能导致家长和学校都不重视学生的特长培养。这种担心看似有些道理,但现在的特长生制度如前所述,并没有真正的发展孩子的特长,只是在进行相应的应试培训。所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取消,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学生特长的培养,而是要斩断特长与利益之间的扭曲勾连,抹去教育的功利色彩,让其回归本质。

而且,在取消特长生招生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办学改革,让艺术、体育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真正有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相应的专业训练,这也是很多国家的教育经验。

例如,文体艺术教育应该在教育大纲中增加比例,在中小学校提高体育、音乐、美术等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加大对相关师资、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落实和扩大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让每所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有更大的自主办学空间,在办学质量均衡的基础上办出学校的特色,在办学中,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