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觉家族 中科院院士、半导体电子学家王守觉病逝

2018-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6月3日深夜,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发布讣告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

6月3日深夜,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发布讣告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半导体电子学家王守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6月3日凌晨零点五分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

据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资料显示,王守觉,原籍江苏苏州,1925年6月27日生于上海的一个富有科学传统的家庭。

王守觉的父亲王季同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科学家;其大哥王守竞是我国机械工业的创始人;二哥王守融是我国著名的精密机械仪器专家;大姐王淑贞是上海妇产医院创始人,与林巧稚有“南王北林”之称;二姐王明贞是清华第一位女教授;最小的哥哥王守武,和他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守觉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49年至1950年,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员;1953年至1956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分局任主任设计师;1956年至196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60年以来,一直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1955年获上海市劳模;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据统计,王守觉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与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二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三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杰出科研奖等奖励。

王守觉从事半导体与信息科学研究工作60多年,是我国电子学科的泰斗,是半导体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奠基人:

1958年研制成功中国首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使频率由2MHz提高到200MHz,解决了高速晶体管化计算机的需求。1963年在中国首先研制成功硅平面工艺和平面器件,保证了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109丙机的研制成功。研制成功国内最早的4种固体组件,为专用微机的实现创造了基本条件。

1978年,在国际上最先发表了一种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多元逻辑电路(DYL),并研究了它在精确信号线路与系统中的应用,依此研究的高速数模转换电路使中国集成8位D/A转换器转换时间由80ns缩短至4ns以下。

1990年起,致力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机器形象思维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研究,在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承担了神经网络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攻关工作,研制成中国唯一一个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相继两次被评为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

近十多年来,他还提出了“仿生模式识别”新理论新方法,首创了信息处理新理论——“高维形象几何仿生信息学”,为解决维数高、自变量数多、计算复杂度大的计算问题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