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市李氏是李善长第八子之裔?
湖北省天门市李氏是李善长第八子之裔?
下载 (24.93 KB)
4月5日,清明节。马湾镇鄢巷村团湖岭,李海公陵园举行落成典礼。全国各地的这支李氏后人来到他们的先祖“李海公纪念亭”前举行寻根敬祖纪念活动。纪念亭内的一块“李海墓碑”,距今546年,被确定为市级保护文物,经原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刘安国老先生鉴定,确认具有人文历史研究价值。
东挪西移的墓碑,原来是文物!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要求:“防止墓地及墓碑遭到破坏,切实保证文物安全。”
李海墓碑被李氏后人镶入新建的纪念亭中,外露部分高1.5米,宽0.7米。碑文仍依稀可辨,碑的正中刻“明大宾李考海君之墓”九个楷书大字,右侧刻有“文林郎景陵县知事吉水严奎应题”十四个楷书小字。在李海墓碑的左边还有一块被确认是李海的长子李彦清的墓碑,高约1米,宽0.5米,碑已残缺不全,字迹模糊。
2006年5月11日,年逾古稀的刘安国老先生实地察看墓地及墓碑,并查阅李氏家族资料及历史资料,确认,碑中的“李海”是明朝开国元勋左丞相李善长的儿子;李海墓碑刻的“文林郎景陵县知事吉水严奎应题”楷书小字,经与清道光元年王希琮主修的《天门县志》核对,当时天门称为“景陵”,时任知县是江西吉水县人严奎应,于明景泰三年到任;李海的儿子李彦清墓碑上的题字人“鲁彭”,为鲁铎(祭酒)的儿子,鲁彭,字寿卿,祖籍干驿。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历史年代均与史实相符!
今年3月28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专文发出《关于加强“李海公墓地、墓碑”保护的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按《文物法》规定,防止基地及墓碑遭到破坏,切实保证文物安全”。
据最初发现这两块墓碑的李必汉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村里平整土地,将基地改为农田,这两块墓碑被从墓地移到相距200多米的小河边,墓地被改为稻田。村民们为方便在小河畔行走,便将竖立在河边的“石头(墓碑)”搬到河上作为方便过河的跳板。
一次,从学校毕业回家的李必汉在“石头”上玩耍,从碑文上发现这是李氏祖宗的墓碑。尽管对碑文的理解不是很透彻,但读书识字的李必汉坚信这两块碑一定有价值,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给年长的人,村民们就不再用墓碑当跳板。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开始后,村民们为不让李氏祖碑遭损坏,就挖洞掩埋保护。近几年,村民们开展寻根祭祖活动,又将两块墓碑竖立于村后小河边。直到文物专家作出鉴定,才撩开这两块墓碑神秘的面纱,李海的一段惊世传奇浮出历史水面。
父为明朝开国元勋,遭遇杀身之祸,李海因贵为公主的嫂嫂庇护幸免于死。随江西移民定居景陵。
据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的《中国宰相传》中的《开国丞相被杀功臣——李善长传》记载,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南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
祖籍安徽的李海为何葬身于天门?由李海墓碑引发研究李海身世兴趣的刘安国、李鹏两位古稀研究者说,这要从李海的父亲李善长说起。据《李善长传》介绍,李善长有弟兄辈7人,善长为长子,协助其父李盘掌管家事,家中有财有势。当朱元璋起义时,李善长支援起义军,“以万弩给饷不绝”,朱元璋非常高兴。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李善长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任参议,他提出的“行仁义、禁杀掠、结民心”等建议深受朱元璋赏识。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李善长参与了各项政治制度和法规的制定,帮助朱元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他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汗马功劳,但是为我效劳很长时间了,在军队粮饷的供给方面,功劳很大,应该给他进封大国。”于是,他授李善长开国辅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每年给俸禄四千石,子子孙孙世袭。赐给铁券,可免去他两次死罪,免除他的儿子一次死罪。当时封为公的人,有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和李善长六个人,而李善长位居第一,朱元璋把他比做汉代名相萧何,赞扬称颂达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