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高行健资料 前妻是谁?
高行健祖籍江苏泰州,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36种文字。
中 文 名: 高行健
国 籍: 法国
民 族: 汉族
出 生 地: 江西
出生日期: 1940年1月4日
职 业: 作家、画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主要成就: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灵山》《一个人的圣经》
人们对高行健的作品评价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高行健的书从阅读观感来说,他的小说可读性很强。很有深度,描写非表面叙事性伤痛,而是内心的痛楚。甚至可以让你颠覆对小说的认识。
而也有人认为高行健对于小说创作的态度是相对散漫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梗概。这一方面使得高行健的小说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另一方面也使得高行健小说里的诸多细节禁不起拷问。
高行健,当时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1983年《车站》被禁演,1986年《彼岸》被禁演,1990年《逃亡》被禁演,并因作品触犯当局,被开除公职。1997年退出中国国籍加入法国国籍。
高行健说,他获奖后对中国领导人的强烈反应毫不奇怪,"我可以理解他们的愤怒"。对于中国的形势很悲观,他说尽管经济发展,国内没有任何变化。在目前的政治气氛下,他认为根本没有机会回到中国,他也不期望他的作品在国内上演。
关于高行健先生被封杀的原因,大致是他在《一个人的圣经》里说了很多对中国政治评论的话,戏剧《逃亡》又是以八十年代末年某次事件为创作背景的。大部分作品都被认为涉及政治。
他在那次事件以后流亡海外,被开除党籍,所以被封杀了。虽然高行健言说自己对政治并不参与,但是他的作品被认为涉及政治敏感的话题,所以遭到封禁。国内出版物少之又少。
那时的王学筠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利用文化革命大串连的机会到北京与高行健会面。王学筠说,当时大学生是不准结婚的,但是,在高行健执意坚持下,还是把婚结了。不久,王学筠的父亲被打成“特嫌”、关进牛棚。
从高行健正式提出离婚起,夫妻之间便形同陌路,而王学筠坚持不离,一直拖到1984年法院判决。高行健负担儿子每月十六元抚养费。1987年,高行健出国后,他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中断了。离婚对王学筠的打击很大,提起来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像变了个人似的。
《灵山》是一部能够颠覆你文学价值观的小说,它没有塑造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戏剧性冲突等等传统小说中常见的元素。转而利用了人称之间的转换为读者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普通读者一开始读《灵山》,会觉得其平淡无趣,当你读到小说第52章,作者的一切意图才会豁然开朗。
《一个人的圣经》不仅把中国当代史上最大的灾难写得极为真实,而且也把人的脆弱写得极其真切,令人惊心动魂。《一个人的圣经》不仅成为一部扎扎实实的历史见证,而且成为展示一个大的历史时代中人的普遍命运的大悲剧,悲怆的诗意就含蓄地对这种普遍的人性悲剧的叩问与大怜悯之中。
大家听到“高行健”3个字,“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此一头衔立即映入脑海。然而大家或许不知高行健的绘画才华也不容小覷。睽违3年,由亚洲艺术中心再度举办《梦境边缘-高行健个展》。
高行健醉心传统但又不愿局限于传统框架,于是加入新意重新诠释水墨,他认为“作品应赋予观者想像空间,并值得他们细细咀嚼,想要一看再看。”因此,高行健坚持创作应以画面的意境为依归,而非追随当代艺术拆解图像元素、解构观念。
我看见屋瓦总有种惆怅,披鳞含接的屋瓦总唤起我的童年记忆,我想到了雨天,雨天屋角的蜘蛛网上沾着透亮的水珠,在风中哆嚷,就又联想到我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世界上,屋瓦有一种魔力,能削弱人,让人无法振作。
这幽冥的峡谷里却只有黑森森的林莽和峥嵘的怪石,全无一丁点人世间的气息,望着都令人脊背生凉。太阳跟着出来了,一下子照亮了对面的山脉,空气竟然那般明净,云层之下的针叶林带刹那间苍翠得令人心喜欲狂,像发自肺腑底蕴的歌声,而且随着光影的游动,瞬息变化着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