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巴金资料引关注其妻子照片曝光 死了吗?
巴金,原名李尧棠。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中 文 名: 李尧棠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 生 地: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904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 2005年10月17日
职 业: 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毕业院校: 南京东南大学附中
代表作品: 《家》、《寒夜》、《随想录》
巴金自开始写作以来,就以率真的、自白式的强烈的风格感动了他的同代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传统的秩序的愤懑和仇恨,也充满了知识分子的浪漫情怀和对于新的生活的渴望。
他的成名作《灭亡》现在并不广为人知,却就具有一种不安和愤怒的基调。主人公杜大心的悲愤和痛苦都显示了巴金对于人性探究的深度。这部作品中的杜大心对于“人”的仇恨其实与他对于人类的爱相互交织。杜大心式的绝望是强烈热情和幻象的一种特殊的表现。
巴金的妻子叫萧珊原名陈蕴珍她与巴金28年的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在"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
1972年7月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1972年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
李小棠,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室编辑。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小镇上的罗曼史》、《继续操练》、《天桥》、《最后的晚餐》、《四十而立》等。
李小林,女,四川成都人,文学大师巴金的女儿。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浙江省文化局《浙江文艺》编辑部编辑,《收获》文学杂志社编辑、副主编、编审,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2年10月5日,巴老再一次来到创作之家时,恰巧世纪老人夏衍在国庆节前夕也到了杭州。阔别家乡多年的夏公得知巴老到杭州后,心里尤感高兴。第二天,在女儿沈宁的陪伴下坐车从汪庄驰往创作之家。
巴老得知夏公要来看他,午睡早起后就坐在藤椅上等候了。两位老人见面了,紧紧握着手,都显得有些激动。当听到有人在议论文坛三老的年龄时,他马上转过脸说:“我同冰心大姐都是1900年出生的,我比冰心大姐小26天,昨天冰心在家里刚过完92岁生日。”巴老听了,马上接口说:“是啊!”
巴金对鲁迅怀有真挚深厚的崇敬感情。他常说:“我绝非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我有满腹的感情要倾吐。”从笔者阅读范围而言,巴金怀念鲁迅的文章达六篇之多。他用这么多的篇章赞颂鲁迅,写出自己的崇敬和怀念,这在现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巴金的怀人之作,是他散文创作中的精品,《秋夜》是这类作品的名篇之一。这篇作品和其它五篇怀念鲁迅的作品不同,不是用如实记叙的方法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是写梦境,写幻觉,在梦幻中艺术地再现鲁迅形神毕肖的鲜明形象,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
巴金死于病逝。中国当代文学巨匠巴金于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2岁。导致巴金去世的病因为恶性间皮细胞瘤。巴金是文坛上比较高寿的作家之一。
2005年4月,巴金病情出现异常,发现腹部腹水。经过反复会诊、检查,诊断为腹腔间皮细胞瘤。10月3日,胃部出血。10月13日腹腔大量出血,确诊为恶性间皮细胞瘤。10月17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永远离开了我们。
2014年11月25日,是巴金诞辰110周年纪念日。2014年11月24日,坐落于四川成都龙泉驿区巴金文学院内的巴金纪念馆开馆。馆内举办的大型展览“天地家春秋——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展”向社会开放。
“有你在,灯亮着。”纪念馆展示厅,观众重读巴金致冰心的书信。巴金纪念馆展馆为二层楼,面积400多平方米。展品包括图片550幅、手稿书信以及巴金在华东医院使用的轮椅、巴金最后一次回四川与亲朋聚会使用过的餐椅等,再现了当年亲友相聚的场景。其中200多幅图片为最新收集。
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1955年9月,巴金迁居武康路寓所。这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
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许多巴金研究者、巴金的热心读者都关注着这幢“独立式花园洋房”,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好好保存,让人们永远记住,一位文坛巨匠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