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部摇滚剧情佳作推荐 Rock魔力引爆全场

2018-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部优秀的电影或许就是欣赏摇滚乐的美丽和了解摇滚乐历史的最好方式了,欧美摇滚乐剧情片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下面这部大门(the doors).第一次觉的 morrison的词有写的那么美,或许只是因为我从来不听歌词么?不过如果要探究那几段是morrison写的还是stone从别处拿来的,实在是麻烦,如果我再回去翻出所有the doors的专集一个一个对照或是弄出一本他的诗集,最后弄一个jim morrison考出来,大概他从坟墓里爬出来也要对我说声"i quit"吧.自带的olive

一部优秀的电影或许就是欣赏摇滚乐的美丽和了解摇滚乐历史的最好方式了,欧美摇滚乐剧情片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下面这部大门(the doors)。

第一次觉的 morrison的词有写的那么美,或许只是因为我从来不听歌词么?不过如果要探究那几段是morrison写的还是stone从别处拿来的,实在是麻烦,如果我再回去翻出所有the doors的专集一个一个对照或是弄出一本他的诗集,最后弄一个jim morrison考出来,大概他从坟墓里爬出来也要对我说声"i quit"吧。

自带的olive stone极居左派后现代意识的偏见,在开头的morrison小电影里就变的异样了,不管是把尼采的话穿在nazism上,或是之后又是拖着"dancing bears" 又masturbation的.都被耐心的姑且当作了campy的态度。

在电影学校,莫里森结识了喜欢弹钢琴的键盘手雷?曼札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组建一支令世界震惊的摇滚乐队:The Doors。很快,莫里森在这里找到了其他两位乐队成员:鼓手约翰?丹斯莫和吉他手罗比?克雷格。不久,大门乐队因《Light My Fire》一跃成名,万千乐迷为之疯狂。在拥有金钱名利诸多光环后的莫里森,却始终无法被任何人真正了解,有人认为他是诗人、艺术家,也有人把他当做疯子、瘾君子。27岁的莫里森最终选择了死亡来结束这段无以伦比的个人传奇。

用朋克诠释战争 死亡 暴力。残酷的世界 冷酷的教育充斥着童年对母亲的依恋,对父亲的渴望。叛逆的成长经历,盲目无爱的婚姻,仅仅是对母爱依恋的延伸 安全感的需求。而妻子的背叛导致对性的恐惧,对女人的憎恨。腐烂的生活,毫无意义的生存。

本片根据风靡一时的摇滚乐歌集《墙》改编,是部音乐片。影片几乎没有对白,故事情节全靠音乐和歌曲来表达,视觉形象化地表达了歌曲和主题。主人公平克是位著名的摇滚歌手,从小失去父爱,对学校呆板机械的教育灌输方式极为不满。平克成名后,引来歌迷的追求,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人。他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暴动,最后他的脑子里充满着极右的纳粹思想。

这是一段七十年代青春的故事,短暂而灿烂。接触的人很难不会被迷住,因为一群有才华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成就了那个时代的音乐,意义是后人去评说的,梦幻却是自己的。

Brian在看到美国歌手Curt Wild性感的——与其说性感,不如说淫荡——演出后,他的一生被改变了。无需模仿,Brian的骨子里的双性气质自然流露出来,引起了他的经理人的注意,后者着意包装他,青少年为他倾倒。走红后的Brian与Curt组成了乐队,他们的演出狂放大胆,风头一时无两。Brian在台上预言自己的被杀,果然很快就发生他被谋杀的新闻,但当人们发现这只是一场愚弄观众的闹剧,Brian的星途也逐渐黯淡下来。十年之后,Brian的歌迷,英国记者Arthur采访了许多人,包括Curt本人和Blade的妻子,从他们的谈话中,钩沉起关于Brian,关于那一代的往事……

在摇滚界,有几部电影是值得永久收藏的,这便是其中一部。

片中垃圾场的亲吻,和片尾那感人的拥抱,都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

sid 摇滚史上的传奇贝司手被加里演的入木三分。

英国流行乐队演奏员锡德,在朋友家遇到南希后,两人相爱了。锡德从南希那里染上吸毒的毛病,毒瘾太大,不得不终止音乐生涯。锡德和南希总是吵架,两个人精神上也发生极大的变化。—次吵架,锡德冲动将南希杀死。事后,锡德逃脱了法律制裁,却终因吸毒过量而死亡。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讲述了鲍勃?迪伦早期作为民谣歌手艰苦奋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国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识分子,具有争议的摇滚转型、摩托车意外事故还有后来从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的隐退,近年来工作重心不放在录制唱片而是举行巡回演唱会上,如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国作家霍华德?苏尼斯撰写的鲍勃?迪伦非官方自传中,大部分是关于迪伦的童年时代和家庭生活。书中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与他的妻子苏拉(夏洛特?甘斯布饰)。除此之外,霍华德?苏尼斯还爆料了这位老牌摇滚歌手的一件秘密绯闻,他与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从1986年开始有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活泼善变的性格特征中的一个方面,影片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拍摄每个故事,分别用不同的主题与之相匹配:Woody (马库斯?卡尔?富兰克林饰)一个11岁的黑皮肤男孩,总是在奔跑中;Robbie(本?威士肖饰)一个风流倜傥的创作歌手,总是在路上;Jude (凯特?布兰切特饰)年轻的雌雄同体的摇滚巨星;John/Jack (克里斯汀?贝尔饰)一位重新找到自己、传递福音的民谣偶像;Billy (理查?基尔饰)大名鼎鼎的不法之徒,一个活着的奇迹但正在渐渐老去。

一支碌碌无为的奇葩乐队,在经纪人的牵线搭桥下,决定一起奔赴吃香滴美国找出路,经过一路挨饿受冻挨批受苦的折腾奔波,最后总算在墨西哥喜笑颜开。看完后毫不犹豫将这部片子列入我的大爱名单,可以说是今年看过最让我爱不释手的一部,其中有太多看似随意实际小聪明的闪光点,这次Aki玩得非常的肆无忌惮。

“列宁格勒牛仔”是来自芬兰的一个十人乐团。该乐团由其经纪人带往纽约发展,无奈在美国找不到知音,被迫拉至墨西哥为婚礼做演奏陪唱。不料在沿途的酒吧献艺表演时,因为改变一向颇为民族化的曲风,转而倾向摇滚乐而大受欢迎。乐队成员又逐渐摆脱了经纪人的束缚控制,经济收入开始不断增长。他们到达墨西哥在婚礼上演奏的拉丁歌曲,成功赢得观众赞赏,于是决定留在当地发展并取得不俗成绩。

摇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黑人音乐,种族歧视成为他们心头甩不开的结,即使是在越来越民主的今天,依然越多越少地存在,就象你无法将蚊子彻底赶出夏天。摇滚中有愤怒、狂野、粗俗、刚硬,他们肆无忌惮地叫嚷出内心的不服,声嘶力竭地迸发出个人自由的奋争。

摇滚乐主唱和吉他手杜威?费恩年过三十仍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杜威听说本地要举办“乐队大战”比赛,刚好又凑巧听见附近私立学校一个吉他神童的精彩演奏,他决定组建乐队参加比赛。杜威想方设法成为那所学校的代课老师。这里的孩子异常早熟,成天考虑的是个人未来的职业和前途。杜威在地理和数学课上大讲特讲重金属乐队齐柏林飞船和吉他圣人杰米?亨得里克斯。孩子们渐渐被这位举止怪异的老师吸引了,变得热情有朝气起来。杜威着手开始摇滚乐训练,根据孩子们各自的特长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可以参加“乐队大战”比赛。

一直等待着的一个机会出现时,你会有什么的感觉?激动?忐忑不安?彷徨失措?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决定很理智的待在原地,或许我只是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没有无边的无处发泄的愤怒,没有看不到光明的困惑或是迷茫。如果我是那样,我或许会在1973年爱上摇滚,疯狂的追逐,忘我的投入,追着音乐跨过所有的界限与束缚,哪怕前面无数的陷阱和坎坷。摇滚,一个可以将生命旅途引向两种完全不同方向的双刃剑,一面是成功的炙热之火,一面是落寞的刺骨海水,升天与入地这样两重天的无稽疯狂原来仅仅靠嗑药就能轻而易举实现。

70年代,当性、毒品,和摇滚乐一同解放之际,一名来自保守家庭的15岁少年威廉,不顾保守母亲的反对,担任摇滚乐圣经《滚石杂志》的记者,随著一个新崛起的当红摇滚乐团“Stillwater”在美国巡回演出。在巡回的过程中,威廉一方面要和乐团的成员发展友谊,一方面又得维持报导的中立性。通过和资深摇滚乐迷潘妮?连恩以及乐团灵魂吉他手罗素之间的相处,他目睹了摇滚乐手对音乐的执著,对成名的渴求,对自我的陷溺,对性和毒品的疯狂,也目睹了整个年轻世代的挣扎和迷失,希望从音乐中得到救赎。这个旅程成了他的心灵之旅,他看清了世界,也找到了自己。

这是一部托尼?威尔森的传记片。此君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凭借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身份成为曼彻斯特的小名人。不过主持人仅仅是他生活的一面,确切的说只是他的工作。他真正的兴趣是音乐。在一次Sex Pistols的音乐会上威尔森敏锐地觉察到了一种新的、具有爆炸力的音乐形式将诞生,他劝说自己所在的电视台播放一次Sex Pistols的演出录像,轰动一时。于是他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Factory Records ,(说到工厂,可以聊满整整一个版面)在英国推广朋克音乐。威尔森的经营原则是如此独特:公司旗下的所有乐队都无需签订合约,可来去自由。他对音乐的热情和公司开放式的策略吸引了大批新兴乐队投奔门下。

1976到1992年,曼彻斯特,一个关于摇滚乐、性和药物的故事。汤尼威尔森和朋友创立著名唱片品牌:Factory,旗下有多个知名乐团,例如Joy Division、Happy Monday,以及在Joy Dividion主唱Ian Curtis自杀后,其余成员组成的New Order。全片以DV拍摄,经由托尼?威尔森的故事探索Factory兴衰历程,重现曼彻斯特当年光辉的音乐风潮。同时也从威尔森的观点,来看Ian Curtis自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