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平和王迎军 王迎军:校长必须是“懂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
王迎军从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转任华工建校史上的首位女校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位女性校长会给一所老牌理工科名校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
随着王迎军从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走马上任华工建校史上首位女校长,她创造了中国高校领导任命多个“唯一”:王迎军是目前全国39所985高校中唯一的女校长,也是目前广东公办本科院校唯一的女校长,更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重点本科院校的首位女校长。
在华工学习、工作、出国留学,从一名工科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女科学家,继而担任华工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王迎军校长说:“我恰恰没想过自己是女的。做研究也好、做管理也好,男女都平等,不可能因为你是女的就会有特殊待遇。”
“好的大学应该是校长、教授与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更没有‘心墙’,这正是走向现代大学的重要一步。”王迎军说。
985高校唯一女掌门
“真的不值得一说,在职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被特殊对待”
记者:首先祝贺您走马上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您担任校长一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目前全国39所“985高校”中唯一的女校长,您怎么看这个“唯一”?
王迎军:这个“唯一”真的不值得一提。就因为我是女的,才变成了“唯一”,如果是男的就不稀奇了。我恰恰没想过自己是女的。做研究和管理,男女都平等,不可能因为你是女的就会被特殊对待。
其实在华工的办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唯一”比我这个女校长更有亮点。例如,我们生命科学创新班的学生携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不到三年时间,就有21名本科生,先后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14篇高水平论文,这恐怕在全世界是“唯一”;前段时间,华工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获得办学捐款过亿元,这在广东省高校属“唯一”;另外,瞿金平院士是2011年广东省唯一一位跻身中国工程院的新晋院士。
华工现在已经有4位工程院院士,3位科学院院士。我更希望社会和媒体来关注学校的这些“唯一”。
记者:您认为女性在职场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王迎军:同样要做一件事,女性比男性要面对和克服的困难更多。1981年我研究生毕业,是我国实施学位制度后的第一批硕士学位获得者,华工也就40多位。当时有很多机会出国继续深造,但由于当时的政策限制,夫妻两人不可能同时出去。
而我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做一个贤妻良母,想保证丈夫先有这个深造的机会。在他出国学习的那段时间,我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上班的时候骑单车,下班时已经没力气再骑回去了,只能坐公交车慢慢摇回去。当贤妻良母是女性的本份,但又想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工作,的确很辛苦。但我这个人有一个选择性忘记的毛病,吃过的苦很快就忘记了,心里记着的都是好事情。
广东少见“校长之家”
“我和先生有个约定,尽量不把工作上的烦心事带回家”
记者:您先生对您的工作是否支持?
王迎军:全力支持!他是一个很大度、很gentleman、胸怀很宽阔的人,他永远都在为你着想,包括我的两次出国访问研究都是被他“逼”出去的。我很感谢他。
记者:您家是校长之家,您先生汪建平是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还是著名的胃肠外科专家。那么,在家里谁说了算?
王迎军:我们尽量不把工作上的事带回家。家里的事,他在家就他说了算,不过他很少在家。他不在时就我说了算,所以还是我说了算的时候多。
“学术不一定最优秀,但有办法把最优秀的人引进来”
记者:在您心目中,怎样的校长才算是一名好校长?
王迎军:当校长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做一个好校长”。怎样做?我认为在我们现在的大学体制下,校长必须是“懂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否则大学办不好。作为一名校长,学术上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要想办法把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吸引过来。
第二,要能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让学生在学校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全面地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这是对校长最起码的要求。另外,校长要为优秀的人才提供做事情的条件和平台,这样学术才能上水平,学校才有知名度。
记得美国的教育家克拉克·科尔说过,大学校长应当是这样的人:既坚定但又不失礼貌,对别人敏锐,对自己迟钝;既看到过去又展望未来,而且牢牢地扎根于现在;既富于幻想又明智稳重;既和蔼可亲又深思熟虑;既深知金钱的价值,又承认思想无法用钱买到;既勇于幻想又谨慎从事;既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又能大胆作为;既有广阔的视野又能有意识地寻根究底……
一名好校长,也许未必能符合所有的期望值,但最起码的一点,应当是教职员工的知心人,是学生的关爱者,是学校发展的推进者。
记者:在就职演讲上您提到:“我们的体制机制应该是更有利于激发教师队伍创新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而不是束缚他们。我们的管理水平应该是让我们的老师更加心情愉快地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地做事,而不是让他们感到障碍重重。”请问,您准备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王迎军:学校的管理和发展,靠的不是书记和校长,靠的是制度。只有制度有活力,教师才有活力、学术才有活力。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大力度推进教学、管理、科研等各方面的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后,我们将把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
简单来说,一是建设以学校章程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它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学术发展、提升学术水平的学术管理体制。二是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的资源配置制度。三是建设提高师生满意度、促进和谐幸福的综合管理体系。
评价老搭档李元元
“书记校长搭档不能有私心,有什么不能放在桌面上谈呢?”
记者:有网友评价说,这几年李元元校长和您的双人“无缝组合”为华工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绩。那么,在您心目中,已走马上任吉林大学的李元元校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王迎军:李元元校长在华南理工大学当了八年校长,他是一位富有开拓性和创新精神的校长。世界上最难办的事就是改革创新,没有旧的车辙可以沿着走,没有老规矩可依,不知道前面会是什么,非常不容易。但学校要发展,不改革不创新是没有出路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有高度的共识,没有私心,不争彼此,什么事都放到桌面上来谈,所以可以做到“无缝衔接”。这对学校的发展很重要。
记者:您准备如何再创华工新辉煌?
王迎军:一个好的大学的发展,要有一个薪火相传的历史沉淀过程。不管是谁当校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华工风格永远不会变。华工没有和任何高校合并,在现有的考评制度下比较吃亏。但华工有很强的办学实力和很好的办学基础,尤其是经过几期“985”、“211”的建设发展,华工的办学特色愈加凸显,已经具备了进军一流大学的条件。
所以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不会改变,但体制机制创新和具体办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从书记转任校长罕见
“组织和师生们信任我,在其位,谋其政,更要谋好政”
记者:您从学校党委书记转任校长,是您的愿望还是组织的安排?
王迎军:组织安排。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更想当一名老师,每天面对学生,就像面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还可以做很多想做的研究工作。但我是一名党员干部,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记者:您对组织的承诺是什么?
王迎军:组织并没有对我提出更多的要求,只是说“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当个好校长,你要注意身体。”当时我很感动。教育部宣布任命后,很多老师和学生给我发短信鼓励我,我也很感动。
有句古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但是在其位,谋其政,更要谋好政。我唯有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
记者:从书记到校长,外界解读这是大学向专业、向学术的回归,您对此怎么看?
王迎军:这更多是一种偶然。对于大学来说,书记和校长都很重要。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大学校长不是完全职业化的。现在的书记、校长大部分都是从优秀的科学家和教师中选拔出来的,完全不懂教育和学术不行,外行领导内行会有点困难。所以很多书记也是从教育系统甚至教学、科研一线产生的。
在我看来,书记更多是着眼于整个办学方向和发展大局,党管教育是必须要坚持的。而校长更多地倾斜于具体、直接的工作,对学校的教学和学术发展管得比较多。两个人既要有分工,更要有合作。
记者:中国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今后在华工您和书记如何分工?
王迎军:办大学跟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都不一样,在中国只能走自己的发展之路。这几年华工发展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到位。
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是集体领导、集体决策,书记和校长能否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太重要了。班子的团结也太重要了,关键是不能有私心,有问题都摆到桌面上来谈。
未来华工如何发力
“华工不能磨平自己的棱角,不能丢掉自己的特色”
记者:今年是华工建校60周年。您对华工新的甲子有何期望?
王迎军:对新的甲子,我很乐观。华工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校自身发展;还有一个就是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有高水平的论文发表,还有社会急需的专利技术转让,为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瓶颈问题,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力。这些都是我们的办学特色,不能人云亦云,要强化特色上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记者:您希望未来华工在哪些特色方面发力?
王迎军:华工的工科特色和优势是其他大学模仿不了的。这十几年的产学研合作,华工与华南地区的企业无缝对接,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在办学思路、办学资源及互助共赢等各个方面都已形成了历史沉淀。我们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上,都具有华工特色。
实际上,人文社科发展了会反过来推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我们的通识教育就是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代大学生要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华工十几年来坚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和感情。我们就是要让大学生到社会上去“读圣贤书”、到群众中去“问国家事”。作家陈丹燕来华工做演讲时,一个机械学院本科生的提问让她很惊讶,“文科生都提不出来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