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瑞之子 牢记父亲教诲 传承长征精神 ——访陈先瑞将军之女陈曦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他曾任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中队长,1934年12月5日,红二十五军在卢氏突围时他身受重伤,将自己的鲜血洒在了卢氏的大地上;他曾四次转战陕南,迁徙

他曾任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中队长,1934年12月5日,红二十五军在卢氏突围时他身受重伤,将自己的鲜血洒在了卢氏的大地上;他曾四次转战陕南,迁徙24个县,先后打破敌人3次重兵围攻;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他就是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陕南王”的陈先瑞将军。

日前,在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卢氏突围采访座谈会上,记者见到了陈先瑞将军的女儿陈曦。

一头黑色齐耳短发,穿着红色马甲,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年过七旬的陈曦精神很好。谈起此次座谈会,陈曦表示,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坐在一起,共同追忆父辈的往事,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 回忆起父亲陈先瑞,陈曦饱含深情。

她说,父亲15岁参军,在祖国危难之际,他和战友们勇于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战斗,以极差的装备赢得了革命的胜利,父亲是她心中的大英雄。 陈先瑞,1914年8月生于河南省商城县大阎家湾村(今属安徽金寨县)。

1929年,年仅15岁的他投身红军。1934年11月,跟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关乎红二十五军存亡的独树镇战斗中,他参与指挥二二三团勇猛冲杀;12月,他带领手枪团在卢氏与国民党军队殊死战斗,为全军胜利突围、进入陕南作出贡献。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陕继续长征北上后,他任红七十四师师长,率领300余名红二十五军战士和各路游击师组建的部队,坚持游击战争,独立作战,影响深远。1993年6月12日,陈先瑞将军在北京回忆起这段峥嵘岁月时曾写道:“红二十五军走后,红七十四师在豫西游击区有五里川、里曼坪、朱阳关、西坪、三川、兰草、官坡、双槐树、磨沟口、荆彰、朱阳镇、卢灵关等。

中心地区在兰草、官坡、五里川、磨沟口、徐家湾,有的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

” 1947年7月,陈先瑞任中原军区第三十八军副军长,率五十七师、五十五师编入陈赓兵团,挺进豫西,指挥部队在茅津渡以东渡河,奔袭张茅镇的观音堂车站,切断灵宝、陕县之间国民党军的联系,连克陕县、灵宝等城,解放了豫西广大地区。

1955年,陈先瑞被授予中将军衔,后历任北京军区、成都军区政治委员等职。1996年1月,陈先瑞因病逝世。 英雄的历史波澜壮阔,精神的力量激励后人。

“‘几乎每一场战争都有人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再大的牺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父亲经常这样对我们说。”陈曦回忆道,父亲出生在一个贫穷的雇农家庭,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撑腰的,跟着红军走就有饭吃,跟着红军走就不受地主欺负剥削,正是这种朴实的感情,让他最终参加了红军,并在革命队伍中逐渐成长。

父亲的经历影响了陈曦,她对长征路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一有机会,她就会和家人一起重走长征路。每一次重走,都让她印象深刻。“我们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的地方山高林深,道路崎岖,没有任何负重都感觉特别吃力,一步一步走得很艰难,有的地方只能攀爬上去。

想想红军战士,吃不饱穿不好,还扛着枪,他们当年长征时是何等的艰难?” 当年红军长征时条件特别艰苦,无论是装备还是人数都极其弱小。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红军最终走向了胜利。“我觉得长征最后能够取得胜利,不仅依靠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正确的路线方针,依靠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还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

所以,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陈曦说。 从海军总医院退休后,陈曦多次到革命老区参观学习并宣传红色文化。

到革命老区瑞金参观的经历,使陈曦记忆犹新。当地百姓告诉他们:红军来时,老百姓把自己最后一块钱、最后一块门板和自己的儿子都送给了红军队伍,竭尽全力支援红军、支援革命。“没有老区人民,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群众,任何事情都要得到人民的支持。”陈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近20年来,为了传播父辈的革命精神,陈曦及其家人在陕南革命老区修建了“红二十五军桥”“红七十四师桥”“陈先瑞桥”“商洛红军广场”;在父亲老家修建了“先瑞红军小学”,资助家乡学生上学。

他们还积极参加北京开国元勋文化促进会的活动,和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一起唱响中国,致力于帮助老区人民,弘扬长征精神。

陈曦说,他们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理想和信念,南征北战,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战胜了敌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因此,要谨记父辈的谆谆教诲,将长征的精神好好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