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灵感启示 51坚持现代主义的大师贝聿铭给我的启示
坚持现代主义的大师贝聿铭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自人们向现代主义发起挑战以来,除了后现代主义还有一条道路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有些设计家依然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依然按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设计。美籍华人贝聿铭就是始终坚持现代主义道路的大师之一,他并不因为现代主义的式微和后现代主义的喧闹而去迎合什么,而是坚定自己的原则,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贝聿铭
1贝聿铭所处的历史时代及设计背景
二战前现代主义的发起到战后现代主义的兴盛再到国际主义风格的“一统天下”。而他经历了国际主义风格带给人们的冷漠和千篇一律的设计,见证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它的脆弱。最后又身体力行得去对新现代主义进行不断地探索。
1.1后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的历史原因
在70年代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复杂化而产生的新的需求,原来变化多端的各国设计风格被国际主义单一而又缺乏人情味的设计而取代,造成设计者的心理动能需求被漠视,就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状况使得青年设计师认为现代主义已经穷途末路了,认为国际主义风格充满了与时代不适应的成份,从而引发了强调以风格为借鉴,采用折中手法达到表面强烈的装饰效果。
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要的后现代主义。
而当后现代主义还在若火如荼的时候,已经有一些设计家依然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开辟了对现代主义修正的第二条道路,就是完全依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进行设计。他们根据新的需要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但总的来说,他们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继续发展,所以称之为新现代主义。
1.2后现代主义的脆弱性:
1体现在思想最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设计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的挑战都是处于形式上的,没有涉及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
2他把现代主义当做一个艺术运动来看待,没有看到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大众化、民主性、工业化的特征。它只是对现代主义的形式内容的批判,不是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挑战。他关注的中心是形式内容,不是复杂的社会、技术、文化发展这些深层次问题。因此缺乏明确的意识形态宗旨。
3拿不出坚实的思想依据,不可能以反对某种风格为唯一宗旨,反对是一个破坏的过程,建立才是设计的根据,为什么要建立一种新的装饰性的折中主义风格没有思想依据。
所以以上的原因注定了后现代主义不可能像现代主义那样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能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慢慢衰弱。
1.3贝聿铭所坚持的新现代主义
新现代主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西撒·佩里、“纽约五人”、保尔·鲁道夫、贝聿铭等的作品都是新现代主义的经典代表。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没有繁琐的装饰,具有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个人表现、象征性风格。
不管是从结构还是细节上都遵循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基本原则,这种依然以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减少主义方式进行设计的建筑家,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却很大。给当时混乱的建筑界带去强烈的清新味道,以至于到目前新现代主义还在方兴未艾。
其中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始终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由他设计的法国罗浮宫前的”水晶金子塔”结构本身就不仅仅是功能的需要,而具有历史性的、文明象征性的含义。
金字塔形体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作这座博物馆新的主入口,提供主要通道以通往以前分散在卢浮宫三个侧翼的画廊。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却获得了广泛的赞许。
而贝聿铭所代表的是新现代主义,是对企图重新诠释现代主义。青年时期师从现代主义格罗培斯,走出学校后所做的工作和建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使他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
2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1建筑的环境因素原则。强调建筑具有社会性,而不仅仅是建筑家个人的表现。他提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并将“建筑艺术的表现必须是以社
会需求为前提的”。这一点贯穿于一生的的建筑实践中。他在设计时注意建筑与周围的关系,尽量达到完美的协调,这使他的设计既是现代的,又是于整个环境协调的。重视城市的天际线,重视历史文脉。这为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典范。
贝聿铭先生的作品本身就是他建筑思想及手法的最佳说明。通过对贝聿铭先生在东方两个著名的建筑新作美秀美术馆(日本1997年)和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2006年)中可以看出两个方案从选址开始就极其注重建筑与自然和周边环境的关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尽量使新的建筑融于原有的自然环境当中,使新的建筑与周边的传统遗产相协调,处理和自然、历史的关系成了设计灵感的源泉。
2强调现代建筑受现代技术的、环境的、建筑家个人的、社区需求的等因素的制约。他的这个思想突破了,第一代现代大师以技术条件和功能为唯一考虑的的局限。她从阿尔托、莱特的建筑找到现代技术、现代形式与多元因素综合的可能性,从而根据自己的理解发展出自己的设计风格。
3第三个原则强调空间与形式的关系,传统建筑讲究形式,忽视空间;而现代建筑忽视形式,重视空间。他通过设计的反复推敲,创造出了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和达拉斯音乐厅这样优秀的设计。人造的空间与自然的空间、新建的空间与历史传统的空间互相流动,浑然一体。
4始终如一的坚持现代主义立场的原则,他认为“建筑是严肃的事业,不是时兴的玩意,不可能每隔20年来一次建筑革命”。她从不盲目追随国际主义,风格潮流,也从不走典雅主义,有机功能主义,粗野主义,他认为现代主义具有非常合理的因素。
1968年规划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增建的东馆时,正值后现代主义渐渐流行之际,贝聿铭先生却笃信现代主义建筑仍然是主流,仍将继续保有主导的地位。他坚决地表示建筑不是讲究流行的艺术,建筑物应该以环境为思考起点,与毗邻地建筑物相关,与街道相结合,而街道应该与开放空间相关。此环保理念在东馆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美,是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至上追求。(1)
3结语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建筑作品的解读,可以感受到建筑不仅仅是指各种传统的或是现代的建筑造型或语素,如穹顶、飞檐斗拱、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等等,在更深的层次上,在于建筑所体现的人们所特有的空间观念。而这种空间观念又是基于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背景之下的,与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因此与其他一些建筑师把建筑实体看作建筑形成主要因素的建筑观相比,贝先生的建筑则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和语言,形成其特有的空间感受。在他的建筑中把空间中的一切事物都看成一种同等的具有积极活力的因素,它们都有可能在一定时间段内成为环境中的主角,其中也包括建筑实体和人。
空间中的每一个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可能成为他考虑的重点和中心,通过一系列的空间设计手法和语言形成一种虚实结合的空间秩序,强调“融为一体”,最终达到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统一。
3.1他取得成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
由于他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西方建筑的精髓和问题更加敏感,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这在当代建筑师是难能可贵的,当后现代主义在70-80年代汹涌澎湃的时候,他不为所动,埋头设计他的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
3.2给我们的启示:
1作为青年的一代设计师的我们是不是该思考自己设计职业生涯的定位。我们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身的优势是什么,将来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所认定的好的设计是什么?在这些问题有了答案以后,我们就应该坚定地去实现它。
2我们要有自己的设计价值观,而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被那些眼前利益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所认定的东西。如果贝先生没有坚持自己所认定的原则而是和其他一些设计师一样“毫不保留”得抛弃了现代主义,那我们也就无法看到现在他所创造的那些新现代主义的杰作。比如说“水晶金字塔”。
3当我们在做设计时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抱有不负责任的心态。对设计应有精致的要求,并在做设计时带着一种不得努力不罢休的态度,非要把一个设计做到位,尤其是设计中的一些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在贝氏的设计里细节能同整个作品一样精彩,他的设计采用了非常严谨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
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对于去看过贝先生作品的人们可以说都能感受到那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4要有自我的创新和突破。首先在对一件事作细了,研究透了,做精了,才能有创新的土壤。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特有的对生活,对设计的理解运用到创作中来,这才是创新的灵魂。贝先生在文化缝隙中活得很自在,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
而是将两种文化消融为自己所特有的内涵,去创造出独特设计。”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首先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维的习惯,其次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去开发活跃的思维,然后是不断的激发自己的潜能或是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式。
5要培养自己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设计,审视自己,在审视之中才能取得进步,在否定之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追逐潮流的时代,贝聿铭体现出一种自信、坚定、明确的设计立场。同时又不对任何大师盲目的崇拜,这些可贵之处正是我们青年一代设计师所要学习和思考的。
既然有了贝聿铭先生为我们所树的榜样,作为每一个渴望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我们就有了进步和奋斗的方向。贝先生的成功经验更是启发了我们去思考------怎样走好自己未来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王晖,现代主义设计------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与贝聿
铭,设计内外,2008/09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