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大学生究竟该不该住进学校宿舍
九月份马上就到来了,不知不觉又到了大学开学季,在这个新生纷纷踏入校园的日子里,东北师范大学成为了全国的焦点,一位叫王宠的新生的入学之路引起了争议。因为他是一个盲人,学校以安全为由拒绝其入住宿舍。正当网友准备谴责学校的时候,东北师范大学作出回应:学校尚无针对盲人学生的特殊生活环境,但已为王宠租房一套,方便母亲陪读,租房费由学校全额承担。顿时舆情反转,很多网友纷纷谴责媒体片面报道,他们认为学校已经“仁至义尽”,盲人学生本就不该住在宿舍里。
网友眼中的“仁至义尽”,实际上只能算及格
1999年出生的王宠,患有严重的视力障碍,双眼视力只有0.05,几乎全盲,但他没有放弃学业,终于以高出本一线88分的成绩被东北师范大学录取。一个原本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在王宠入学时的时候,却变成了一个“维权”事件。
不过,与很多维权事件的走向不同,在东北大学作出回应后,舆情迅速反转。网友纷纷选择“站学校”。他们的理由有三:
1、学校没有针对盲人学生的特殊生活环境,非要住进宿舍,只会给其他学生造成不便;
2、学校提供了住处(两室一厅),家长还希望学校为王宠配备导盲犬、助残车、专门工作人员等,这是典型的“你弱你有理”,“蹬鼻子上脸”;
3、家长这么“作”,以后还有哪所学校敢录取残疾人。
可惜,东北师范大学为王宠提供的帮助,根本谈不上“仁至义尽”。
首先,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有关于残疾人受教育应当受到帮扶等规定。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的便利和条件是履行法律义务,王宠没必要“感恩戴德”。
两室一厅也许普通学生非常喜欢,但王宠更愿意住宿舍——“我觉得集体生活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我的身体有一些问题,但是至少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拥有完整的同学关系。”
再说学校为王宠配备导盲犬、助残车等便利设施。这是家长的期望,不是硬性要求;今年7月28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通知(《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 2020年)》),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应积极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进行必要的无障碍环境改造。目前东北师大依然没有必要的无障碍设施,家长就是提出这样的要求,也不算过分。
最后,《残疾人保障法》第63条有如下规定:
租一套公寓就能解决问题,既响应了国家号召,又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不让残疾学生上学,却要承担违法的风险。学生满足录取条件,还敢故意刁难的学校领导,恐怕不会像一些网友想象的那么多。倒是一些网民化身高校的财务主管和校长,颇有些“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味道。
实际上,仅与国内大学横向比,东北师大做的也不算好。2015年,浙江籍盲人考生郑荣权被温州大学录取,校方将其寝室安排在一楼,并靠近学区辅导员和宿管人员住处,学校还将其床铺改成下铺,课桌就摆在旁边。在中国盲文出版社的帮助下,温州大学还为他专门制作了一套盲文教材。
即使不能提供盲人教材,东北师大真的找不到几个愿意和王宠住在一起的志愿者吗?
一些人“站学校”的心理:还是觉得残疾人是“多余的人”
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厌恶深植于人类历史。很多文化传统中都有“残疾是上辈子干了坏事”的观念;残疾人无法成为可战之兵、可耕之民,也被国家视为无用之人。在古希腊时代,在欧洲和地中海的一些地区,有残疾的婴儿一生下来就会被杀死。
到了现代,残疾人的人权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歧视残疾人也成为“政治不正确”,但对残疾人的厌恶和漠视,在一些人心中依然隐隐存在。
在此次事件中,就有人就觉得,“国家有针对盲人的单独招考,去学那些专业多好”,言下之意是盲人学生参加统招,不仅麻烦别人,也没什么用处。我国确有针对盲人的单独招考,但问题是单招的专业少得可怜,只有针灸按摩、音乐等少数几个专业,有盲人如此自嘲,“在小学一年级时你就被告知,今后只能去做盲人按摩”。
残疾人就业困难不假,但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就业困难,就限制残疾人选择专业,否则岂不成了“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实际上,随着科技进步,盲人学习知识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困难,如果配套措施完善,他们做律师、心理咨询师这类工作也完全可以,如现在有很多软件,可以将书面文字转换成语音,通过语音控制功能,盲人也可以完成很多过去无法完成的工作。
上文提到的浙江籍盲人考生郑荣权曾解释过自己如何学习和考试,“……最现实的是用电子试卷,老师以word格式存入电脑,我用读屏软件打开,里面的文字内容就会转换成声音,每道题都可以用键盘输入答案。不过,答卷中的同音错别字难以避免,希望老师在评卷时谅解。
保障残疾人的权利,不仅符合道义,也是一项不错的“投资”
2006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公约的宗旨是保障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反歧视是公约最主要的内容。
不过在当下,如果只从道义和权利角度谈该做什么,常常会被一些人嘲笑是“圣母婊”——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和就业权当然对,但政府修建无障碍设施,是用大多数人的钱补贴少数人,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实际上,发达国家注重无障碍设施建设,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和就业权,也有经济上的考虑。原因很简单,如果不给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设施和工作便利,大多数残障人士只能呆在家里,无法养活自己。最后只能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救济他们,且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残障权利倡导者望星指出,国外的不少研究表明,救济残障人士的花费要比建设无障碍设施,支持残障者独立生活的花费大。如果残障者能在无障碍设施完备的社会中独立生活,不仅不需要政府扶持,还能产生与非残障人相当,甚至更多的经济效益。
这已在一些国家的实践中得到验证。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和就业权,美国于1990年通过了《美国残疾人法案》。在法案实施早期,很多企业和社团也有疑虑,担心雇佣残疾人会增加成本,影响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结果,很多担心被证明是多余的,雇佣残疾人对企业的好处却被低估了。
首先,雇佣残疾人,有利于企业扩大市场。美国有近6000万残疾人,残疾人市场是美国的第三大市场。雇佣残疾人不仅有利于企业了解残疾人需求,也会让消费者觉得企业有社会责任感。一项调查显示,87%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雇佣残疾人士的企业生产的产品。
其次,残疾员工需要的便利设施成本被高估。2012年,美国就业便利设施网络 (Job Accommodation Network)的一项研究显示,57%的便利设施不需任何成本,其余的也只需花费500美元(政府还为提供便利设施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就业便利设施网络的研究结果还显示,提供合理便利设施还有助于企业留住熟练工人,提高企业的整体士气和生产力。如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休闲食品公司在提供便利设施并雇用残疾人后,员工稳定性增加,缺勤率减少,生产效率猛增70%~95%。
美国实施《美国残疾人法案》20多年,帮助数百万美国人走出家门,像正常人一样工作。而这也是一些人觉得美国人残疾人很多的原因。
一个好社会,应尽力不遗弃任何人
也许有人会说,我国对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支出不高,因此保障残疾人权利的收益,可能不像发达国家那么大。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确实比较缺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残疾人的补贴力度也会增加,需要未雨绸缪。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约涉及全国1/5的家庭。相较于健全人,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往往更低,失业率和贫困率更高,家庭生活更困难。有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高出12.3个百分点;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为72.7%(全国适龄儿童净入学率99.9%),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比例更低。如果不能保障残障人士的受教育权和就业权,要想让这些人脱贫,依然需要国家的扶助。
从更广的角度看,很多残疾并非来自显性遗传,而是因为基因突变。如每100个正常人中就有6个携带耳聋突变基因,若夫妻双方携带同一耳聋致病基因,则有25%机率会生育聋儿。
一个人是健全的,不能保证自己的后代永远健全;一个人是健全的,一场意外之后,也可能变成残障人士。因此,现在即使出于“自私”的考虑,普通人也应该支持保障残障人士的权利。
回到新闻事件本身,学校的做法没有什么可夸耀之处,它仅仅做到了不违法,而法律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