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临终见张幼仪 一代女神?|?林徽因临终前最大的遗憾
弥留之际,林徽因对护士说,想见梁先生,有几句话要对他说。护士看已是深夜,婉拒了她的要求。
1955年4月1日清晨,51岁的林徽因走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分钟。
没有人知道,她想嘱托的最后几句话是什么……
临终
1955年3月31日,北平,同仁医院。
夜未央。三月的夜清冷、宁静,结着几分令人窒息的凄楚。医院的走廊是宁静的,白炽灯的光亮静静的铺在地上,成了一条白色的地毯。
死神停下了,在她的窗前。
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意识到了死亡将临,她想到“弥留”这个字眼。
林徽因唤来了护士,她对护士说,她想见梁先生,有几句话要对梁先生说。护士看了看她,又看了看时间,已是深夜了。于是,护士婉转的拒绝了她的要求。
1955年4月1日清晨,51岁的林徽因走完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分钟。她死了,在这个平凡的日子里,亦如她出生的日子,这日子平凡如水,淡而无味。
没有人知道她想对梁思成最后说的那几句话是什么,有人猜,她要告诉他,这一生她始终爱着他。也有人说,她想告诉他,她心里藏着的那个人始终都是徐志摩。
她随着死神离去,这句未说出口的话成了谜。也罢,残缺是一种凄凉的美。这美令人动容,这美是最后的遗憾。
一世繁华,落幕于初春的晨。
林徽因 梁思成
梁思成带回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残木
一直悬挂在她的床头
那一天,痛失爱人的梁思成回到了家里,走进卧室他第一眼就看到了悬挂在床头的木头。梁思成背过脸去,他不愿再睬那块木头,他知道那木头属于谁。一个死了的人,那人死了许久,却阴魂不散的纠缠在林徽因的世界里,久久不肯离去。
时光倒退,退到二十年前。
1931年11月19日,济南,已入冬。这一天,梁思成出现在徐志摩飞机失事的现场,忍受着寒风与血的腥气。
就算是情敌,他亦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血、烂肉和粉碎的飞机残骸混在一起,几个小时前鲜活的生命,却以最残忍的状态呈现在他面前。
几天后,梁思成回到林徽因身边。他为她带来的并非是情敌的骸骨,而是一片烧焦的飞机木头残骸。
那天,林徽因冷静地看着那木头,冷静看着。一整天,她像是木偶一样。她不讲话。不讲话是最令人心碎的,你能轻易从她身上读到有关于她对他的思念。她因肺炎而泛红的脸颊,她纤细的划过扉页的手指,就连她长而浓密的睫毛上悬着的泪珠都似在呼喊他的名:志摩,徐志摩……
可她却硬生生地封锁了这个名字和与他有关的一切,她成了哑巴。一个哑巴,对着一块木头。她在对木头讲话,木头成了他,她用哑巴独有的语言说话,木头听得见,另一个世界的徐志摩也听得见。
许多许多年过去了,她不去看他的照片,他就活在她的记忆里。
偶遇徐志摩
只道情深,奈何缘浅
1920年,伦敦。
是深秋了,深夜的雨顶是恼人。
16岁的林徽因坐在窗前。父亲又去开会了,去了瑞士。林长民总是忙碌的,林徽因常常想,她的父亲比蒙古高原上的苍鹰还要忙碌。每每父亲忙碌起来时,她就会像是今天这样,躲在大屋子里任凭着寂寞吞噬。
她哭着,一面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哭。
许多年后,她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还提到了这个难熬的夜晚。她毫不避讳地在信里说,那一天,她十分期盼有点浪漫的事情发生。想有个人能够叩门进来同她讲话;亦或者陪她坐在路边,讲她没有听说过的故事。当然,在这少女幻想的爱情故事里,他是爱她的,深爱、至死不渝。
孤影对孤灯,异乡的雨夜里惆怅无尽。
无怪她哭,她从小便是这样子的,在无人的时候回顾所有的委屈,在人前笑得艳若桃李。
“蹬蹬蹬……”楼梯间里传来了上楼的声音,她愣了。
林长民的会议需要几天,一定不会这么早回来。
是谁?
正想着,有人轻轻的叩门了。
她立即跳下椅子擦干泪去开门。她并不能知道,门外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故事凄艳如夏之花,凋落的花瓣落在她的裙上,久成痕,一世一生相伴。
门开,昏黄的灯光下,她看到了他。他就是徐志摩。
偶然
文/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他的诗,是给她的。
他幻想中的女子如眼前的她一般,有白皙的皮肤,有灵动的明眸,那双眼睛似会说话,眼波微微转动他便想给予她全世界的浪漫。她一定与自己的妻不同,她是诗意的、结着淡淡的哀愁,于雨夜里悄然来到他的世界。
刹那芳华,缘起。
爱上一个人需要多久?只需一秒。忘记一个人需要多久?却需一生的岁月。
许久以后的一天,病重的林徽因坐在院子里。那时候,梁思成正在帮她熬药。难闻的苦味四溢。她又想起了多年前的这个雨夜,如果那一天他们阴差阳错的错过了,今天又是怎样不同的结局?
推荐:林徽因文集《愿世界待你静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