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辰超便利 庄辰超加持 便利店爆发?这个大坑你得慢点跳

2017-1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7年春节后,创投圈回暖,除了曝光率过度的人工智能,一个传统和古老的线下业态--便利店,突然被追捧和炒作.2月中旬,便利蜂突然出来刷屏,

2017年春节后,创投圈回暖,除了曝光率过度的人工智能,一个传统和古老的线下业态——便利店,突然被追捧和炒作。

2月中旬,便利蜂突然出来刷屏,这个新便利品牌的创办团队来自7-11和邻家,一下就在中关村开了5家店,并已获得了3亿美元融资,背后的投资人是斑马资本创始合伙人、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

据说,庄辰超已经准备好30个亿,要打造便利店新物种,目标是让便利蜂开1万家店。这确实有点激动人心,奋斗了多年的7-11在北京也就200多家店,全时也就300多家店。

自此,便利店开始作为一个新风口被讨论,引起创投圈的躁动。

人家已经抢先入场并All In,你要不要跟?

德叔今天在这里告诉你,千万别听媒体瞎吵吵,便利店这个“风口”其实也是个大坑,千万不要着急跳!

争夺线下流量

事出反常必有妖。

便利店做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中国出现一个巨头,反而是大量创业者成了炮灰,只有满地的夫妻老婆店依然繁茂如初。现在却突然成了风口,到底为什么?

背后的逻辑涉及到零售和电商行业正在发生的一个巨大变化,那就是纯线上流量的获取成本已经大大超过了线下。

来自业内的说法是,现在阿里巴巴在线上的获客成本都达到700块,花同样的钱打广告买流量,天猫淘宝的SKU全品类,加上更多的消费频次,可以覆盖流量成本。

但对很多小电商来说,这种线上的高成本是无法承受的,要么死,要么半死。线上流量基本都被阿里、京东等几个大平台垄断,生态也越来越不健康。

所以,这几年电商领域的创业者像潮水一般,不断挖掘新的流量红利,从网红到内容型电商,然后到社交电商和微商,背后的本质其实越来越往线下关系走,通过社交让货与用户发生关系。微商或类微商的多级分销是一条险途,网红的成本越来越高,头部内容也越来越稀缺。

这个时候,相比更高成本的线上流量,线下场景的流量反而有了价值,如果能够对线下业态进行优化,再结合线上,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

马云为什么提新零售?对于未来而言,只有线上的阿里巴巴走不了更远,缺乏想象力。他在摧毁了很多线下店之后,突然发现必须要跟它们联手,为此甚至不惜成本。

原来提O2O,都是线上向线下导流。现在可以说,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很可能是线下往线上导流,电商通过线下场景获客。

在这一点上,百联集团、各种商超和Shopping Mall是有价值的。最近,你可能还发现了一个新现象,放置于线下的各种无人值守服务终端正在遍地开花。

最典型的是咪哒miniK这家迷你KTV设备商,包括它在内很多类似公司都被投资机构追着投,约都约不上。三四线城市的打工仔们则想象着,把一台或多台miniK设备放置于商场就坐等收钱的迷人场景。

相比于传统KTV等业态,通过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线下场景终端,改变原来的成本机构、店面结构和产品结构,保证体验的情况下,就能低成本获取线下流量并产生交易。

前段时间,德叔了解到一个零售项目,是通过在商场密集人流处放置一个无人值守鞋柜进行鞋类产品的销售,通过有竞争力的价格吸引顾客,自主试穿后自主扫码结算。虽然这个项目也一大堆问题,核心还是刚才说的,投资机构正在抢购能够低成本获取线下流量的项目。

甚至可以说,火的一塌糊涂的摩拜单车和ofo也是同一类项目,线下场景获客、线下消费,然后把数据、资金、用户导入线上。平均下来算一算,他们的获客成本其实很低。

说的你是不是都心动了?作为去哪儿的创始人,当庄辰超发现了线下的新机会后,一定也有种按捺不住的冲动,如果能够对传统便利店的成本结构进行优化,创新性地将线上与线下模式进行融合,是不是有机会创造一个巨大的线下流量入口?

他决定去赌,而且是豪赌。

但是德叔马上就告诉你,这事儿没那么好玩,开便利店这个大坑你最好不要直接跳!

德叔询问了多个投资机构和投资人,这些聪明人非常冷静,对于这个特别重的业态多数敬而远之。

搞大难,但搞死自己很容易

下面,我们就回到正题,说说为什么到今天为止,投资便利店依然是个大坑?

大家知道,便利店是零售业态,逻辑跟互联网完全不一样,便利店的各个核心要素中,首要的一点就是位置。

即便是同一个十字路口,根据人流量和人流方向,金角和银角的差异很大,银角和铜角的差异又很大,选错了位置就可能赔的很惨。

另一个挑战在于,即便位置可以,便利店的单店营收和坪效其实非常有限。如果是直营店,扣除房租、人工、损耗等各种成本,利润非常稀薄,甚至亏损。

在北京,业内有个共识,便利店单日营收低于7000是没办法赚钱的。即便7-11现在也没有办法保证每个店都赚钱,一般是开一批关一批不断优化。

“便利店根本不是在跟同行竞争,是在跟异业、全行业竞争,凡是开铺的都是竞争对手,便利店的盈利能力没办法租下好位置,跟房产中介、早教,甚至美容美发行业的房租支付能力没法比。”一位投资人告诉德叔,好位置在一线城市已经很难找了。

单个便利店的利润稀薄到什么程度?可以说赚的就是人工工资。

举个例子,假设北京一个线下店一天的营收三四千,一年就是一百三四十万,毛利大概22%就是三十万,一年的房租怎么也得10万,再去掉水电、损耗等各种成本,净利润也就十几万。

这种情况下,只适合夫妻来经营,如果要做连锁直营,雇佣两三个员工就赔死了。夫妻二人能接受每年赚十几万,并且可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尽心尽力不浪费,还不用交社保,不用扣税。

而要做成连锁的直营便利店,即便日营收翻倍到了七千甚至一万,扣除员工工资和加班费、税收社保、各种损耗,净利润也就几十万。

要开出一两百家店,不是两三年的事情,还需要建一套配送体系,对供应链要求很高,投入非常大。很可能的结果是,花了好几年开了一两百家店,“但亏得一塌糊涂”。

“便利店用直营做的话肯定做不大,不可能开出那么多店,全家在上海赔了十年,最后怎么赚钱的?开了加盟就赚钱了。”上述人士对德叔说,日本便利店就是以加盟为主。

你会说,好啊,那就搞加盟,赚加盟费啊。一是,加盟费你能赚多少,没有想象力;二是搞加盟之前,必须要通过直营走通模式,这需要足够的时间;三是,搞加盟你又会面对另一个大坑,就是供应链。

中国便利店行业搞了几十年,为什么还这么松散,连锁便利店占比都不到5%?

“这是因为,供应链都是本地化的,扩张到一个城市又要重新搞一套,从头开始搞,拓店、服务、配送。”

结果到最后,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吃惊地发现一个事实:便利店行业容易搞不大,但把自己搞死是很容易的。

换个角度看,创立于2011年的全时便利店,用了5年时间开了106家店,投入资金无数,投资机构两年前仅仅给了15亿的估值。

一位便利店业内人士对德叔说,全时在北京干了好多年,也很专业,来自日本7-11北京的团队,但也就这样了,跟许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估值完全没法比。

便利店的投入和产出对于风险投资并不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目前,7-11在北京是盈利的,但其200来家店是进京13年一点一点开的,它前7年只开了100家店,最近两年才加快速度,并放开加盟。

德叔了解到,7-11每家店的投入约为200万,投入10个亿也就开500家店,这个业态是一个典型的重投资行业。庄辰超投资的便利蜂即便能大幅降低单店投入,如果按照直营模式的话,30个亿投下去,也就开一两千家店,而且需要花很多年。

你可能会问,便利蜂有没有可能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大幅提高单店营收?答案是,门店永远可以优化,便利蜂也的确通过推介APP和周边配送在做一些尝试,让客单价高一点、频次高一点、外卖高一点,但至今并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无论是搞加盟还是做整合都不是短期能做的事。

所以结论很简单:第一,便利店有没有机会,当然有,但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很重的投资,即便如此风险也很大;第二,如果你是普通创业者,就不要盲目跟风了,这事儿不是咱们能玩的。

最后,德叔告诉你,便利店作为2万亿的行业,肯定有机会,但机会到底在哪个点上?很可能不是直接开便利店,而是如何通过创新帮便利店线上线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