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伊节奏读谱 柯达伊节奏读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经过一年对的柯达伊节奏教学的研究,让我与学生们在音乐的学习中多了许多的乐趣。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参与热情提高,自己在教学当中获得了更大的启发。
根据日常的教学及社团活动中,发现学生无论是歌曲演唱还是口琴吹奏,对于旋律部分的掌握要好于节奏。这与我国本是“旋律大国”的特点不可分割,与其相对的就是节奏感的缺失。在体验过上海音乐学院开设的柯达伊教学法之后,对于其中的节奏教学饶有兴趣,因此确立了“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柯达伊节奏读法的实践研究”这一微课题。
进入微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既是对教材的研读,不同的歌曲既有不同的节奏特点,归纳七、八两个年级所学的歌曲中,总结出以切分、符点、十六分音符、休止符为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中,总结了整套柯达伊节奏读法,即:
四分音符,读作“ta”;
八分音符,读作:“ti”;
二分音符,读作:“ta-a”;
十六分音符,读作:“ri”或者“ti ri ti ri”
切分节奏,读作:“ti ta ti”或“syn-co-pa”;
附点节奏,采用增加一个字母发音、占据附点时值的读法,读作:“ta-m-ti”、“ti-m-ri”;
四分休止符,读作:嘘,标记为“Z”;
八分休止符,读作:嘶
将这套节奏读法与每节课的内容相结合,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这种新式的节奏练习感到新奇。对于节奏的练习不再如从前的教学模式,老师一遍遍的示范,学生一遍遍的模仿,对于节奏的完成是在一遍遍照葫芦画瓢的模仿中形成。
柯达伊的节奏读法朗朗上口,不同的节奏型对应不同的读音,较比以往的用“da”来代替所有节奏音符,柯达伊的节奏读法教学更生动形象、便于学生记忆。在课堂教学的不断推进中,学生对于频繁出现的节奏练习基本能够掌握读音,课堂的参与度较高。
其中,关于休止符的演唱,个人认为在歌曲的演唱、表达方面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式。遇到休止符用拍手、跺脚来代替,虽然是中学生,但是他们还是处于一个爱动的年级,在音乐中加入肢体的活动,学生们还是愿意参与,并且演唱的热情度也随之升高。当遇到短时值,如八分休止符时,则最好用“嘶”来代替,避免了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拍手、跺脚上,而忽视了音乐的进行,易出现拖拍的情况。
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不同的节奏型,但是在歌曲的整体演唱中,依然存在节奏不稳定的现象,随着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在演唱时越长越快。对于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根据我校“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配合的方式练习,即一部分学生打恒拍,一部分学生打要求的节奏。
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强调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小组内可以分工完成,或两个小组分别完成恒拍与节奏的pk,在这个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任务,责任感更强(在齐奏中有时会有“随大流”的现象);如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参与意识。
在学生基本掌握节奏读法后,采用小组根据已掌握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符点节奏、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这些音符编创节奏。从两小节开始初次练习,在课堂中的不断练习、摸索中,期末阶段可以达到完成八小节的编创,这是在以往教学中不可想象的教学成果。学生们在柯达伊节奏训练中,对于这些基本的音符能够做到从节奏的初次认识、掌握,到最后的应用。
但是对于每个不同班级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同,缺少个案的准备。柯达伊同时关注多声部的教学,个别班级对于这套读法掌握较好的班级,应该尝试进行节奏的多声部训练。
对于柯达伊的教学法还缺乏系统的学习了解,只是针对其中的节奏训练总结了前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在今后的科研、教学中,还应更加深入了解。对于节奏的视奏应注重材料的积累,最好形成自己的视奏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