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脉脉创始人林凡:最怕陌生人的CEO
7月底,一场跨界内容营销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就是职场社交软件脉脉同摩拜单车、嘀一巴士和新潮传媒的联合。脉脉作为职场社交平台,各行各业的人在脉脉上的吐槽和交流中,会产出很多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内容,脉脉团队从1万条热门八卦点评中,选出100条内容,作为对外沟通点进行传播。
这是这家低调的互联网公司为数不多的营销活动,其低调一如创始人林凡一样,他从搜狗出来创业,继承了搜狗创始人王小川和清华理工男们的一贯风格。
6月28日,脉脉CEO林凡受邀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这是林凡创办脉脉之后,首次参加国际性活动。会后,林凡面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接受很多采访。
采访前,林凡急匆匆从达沃斯会场跑到500米远的咖啡厅,入座、深呼吸、调整坐姿、抬头用眼神扫过面前每个人,开始微笑着接受采访。
采访结束后,他打车到海边,在街边便利店买了3个包子1杯粥当晚饭,边走边吃边感慨:“创业真是锻炼人,我以前都不会见这么多记者讲这么多话。”
对社交有些不适应的林凡,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曾跟随王小川一起创业,在搜狗任职7年,2011年离任搜狗CTO后开始创业,2013年,国内首款立足职场社交的App脉脉上线。
“计算机学霸、清华理工男、搜狗前CTO”,林凡身上这些标签的背面,是“不善言谈、严谨钻研、技术至上”的外界印象。
林凡自称是“社交恐惧型”,希望用产品改变人们早已习惯的,基于熟人介绍、朋友推荐的职场社交模式。在“脉脉”这款APP上,不用面对面沟通,也可以通过五同(同校、同乡、同行、同事、共同好友)和二度人脉,拓宽求职视野,打通办事渠道。
但是在一个“熟人”就是信任、“朋友”就会加分的现实世界,脉脉所倡导的二度人脉模式,究竟是蓝海,还是已经被 “熟人社交”模式固定的红海?林凡与他的团队该如何对基于熟人延伸的陌生人社交进行市场教育,这是脉脉今后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除了熟人,你还有脉脉
“IDG想和你聊聊。”2014年中,IDG资本的赵航通过脉脉,发给林凡一条信息。
“我们不见投资人,我们先专注做产品。”林凡如此回复。
当时脉脉刚从融资困境中解脱出来,资金依旧紧张。
赵航继续说:“给你提一些建议行不行。”随后,她写了满满几页纸,这点让林凡很感动,但依旧没有感动到要见面的地步。
赵航继续找同事牛奎光商量,希望可以接触到林凡。牛奎光也是清华学霸,是林凡的师兄,他曾去美国考察过已经十分成熟的职场沟通产品领英。但当时国内的情况是,直接照搬领英的产品都“死光了”,但是中国绝对有类似机会的, 国内会逐渐从熟人社会转向生人社会,林凡之前是搜狗的二把手,具有巨大的优势,所以当时IDG十分看好脉脉。
“既然是师兄,那就见见吧。”林凡说。
当时也有其他4家投资人在接触脉脉,最终选择IDG资本,林凡总结了3个原因:首先投资人其实要比较懂产品,其次是尽量寻找比较长线的投资人,最后就是熟人加分。“IDG的牛总是熟人会加分,天使投资人也是我的师兄,几个投资人中选了师兄也是因为大家比较熟,以前就认识。”
但是林凡在介绍“脉脉”时会讲,他希望这款产品的出现,可以让你不再只依赖熟人介绍工作。比如A想找工作,没有脉脉的时候,他会去找朋友推荐,有了脉脉,就可以打开视野,直接知道自己哪些朋友的朋友有好的工作,这样碰到有兴趣的,再通过熟人了解是否靠谱,减少了不必要的骚扰。
尽管如此,林凡在面对诸多投资人时,“熟人”“清华标签”依旧让他感到亲切,依旧加分。这种熟人社会浇筑到每个人细胞内的思维习惯,对一个意欲脱离“熟人介绍”的职场社交软件来讲,是红海还是蓝海?
投资人牛奎光认为,国内大城市,生人社会已经逐渐开始生根。在这样的生人社会之下,自己的职业经历放在网上,使得商务之间的交往可以变得更直接,林凡一开始很坚持用手机号注册脉脉,正好也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林凡坚定地认为这是蓝海,他恰恰希望利用国内的生熟交加的社会环境,用脉脉改变社交习惯。
“社交恐惧型”更懂社交敏感点
基于研究和思考,林凡对中国人的社交思维有很深的理解。他曾在脉脉发过一条状态,说“80%的中国人,都是内敛思维,不那么外放”。他偏爱的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法,更是教他“先动心意,再出拳,要内收”。
初次见面,林凡总会紧张,小眼睛白皮肤的他,保持标准微笑,心里却在紧锣密鼓地思考对方的每句话该怎么接住。同时,时刻观察对方的动作和语言习惯,寻找双方共同点找到谈资:如果你晚餐只喝水,那我们就聊减肥,如果你一直看表,那我们就早点结束谈话。
“线上加好友前,必须线下见过面。”林凡在线上曾“声情并茂”地向大家哭诉:“好多人申请加我好友,但是我又是对陌生人社交恐惧型,线下见面以后加好友没障碍,线上除非聊得很熟又或者有熟人背书,否则不敢加啊……”
他把这些归结为技术宅的社交恐惧,他曾通过书籍寻找理论依据,结论是,他属于人一多就分泌不开心激素的人。
“社交恐惧”让他懂社交中的每个痛。脉脉这款产品的设计中,处处透露着“这种痛”。
产品中置入“共同好友”“校友”“同乡”等设计,为初次见面提供了谈资。
林凡认为初相识的人,“群聊”有助于降低心理压力,所以在脉脉中引入“群聊”功能。领英只有点对点交流,这是林凡认为脉脉比领英更接近国内情况的一处细节设计。
他自称在办公室走一圈,就能感受到谁要辞职。对细节的敏感与对产品的表达欲,使他设计出很多“熟人社会特色”的程序比如“匿名交流”,并暗自窃喜:“我不会告诉大家,因为我比较八卦,所以建立了匿名交流社区。”
刚认识就给手机号?是挑战林凡心理舒适区的举动,所以,在使用脉脉时,如果要查看手机号,需要额外申请。林凡认为:“加了好友再交换手机号自然些。”
但是林凡对交往细节的理解,也会产生冲突,毕竟“自来熟”的人群比例也不小。
在脉脉上,好友是分等级的,用户可以根据与别人的交流状态,决定是否开放更多权限,从“初识好友”继而变成“相识好友”再到“熟识好友”。
对于“初识好友”的权限设置,林凡一直比较关注。他发现一些用户,对加好友来者不拒,结果自己的好友被保险、传销等打扰,随即关闭了初识好友级别中的人脉拓展功能。林凡专程就此建议用户“脉脉认识的好友设为初识好友(LV1),线下见面以后调整成相识好友(LV2),对他足够了解,能够向自己的朋友背书点评对方了才设为熟识好友(LV3)。因为你跟一个人的关系也会影响你的朋友们,人脉慢一点更有价值,切记切记。”
这引起部分用户的质疑,尤其是“加好友就是来者不拒”的用户,他们认为,这种更改会让产品显得闭塞。一位互联网产品市场观察者称,这种冲突,其实是有社交恐惧与性格外向之间的冲突,熟人社会中的社交,是社会与情感的双重碰撞,夹杂着变幻莫测的因素,林凡要改变丁是丁卯是卯的技术至上思维。
林凡你要“social”一点
长期以来,林凡一直排斥人文社科领域的各种理论,直到陈玥的加入。
陈玥是脉脉的产品联合创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知识背景与林凡也截然不同,是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刚认识林凡时,陈玥感受到“北大的自由感性气质,是这个推崇行胜于言的清华理工男格外排斥的”。
林凡具有清华情结。
作为搜狗的初始团队成员,林凡与王小川并肩作战7年,他一出校门就加入搜狗团队,这里是清一色的“清华计算机集训队”成员。
林凡在加入搜狗之后,不断引进的也是清华大学的同门师兄弟。如今的搜狗管理层,依旧被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垄断。这种团队之间的沟通,成本很低,互相都在一个平面上争吵、 修整、完善产品。
“小川是个目标明确的领导者,他提出有锐度的理论,我们自然知道如何从技术、市场上去完善。”林凡用王小川当时提出的“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引擎”的三级火箭理论举例,他说:“当时小川一说,我们就get到重点,但这种默契,在不同的团队基因中很难达到。”
潜意识里,他已经觉得,“像小川那样逻辑清晰、目标准确的校友,才是靠谱的合伙人”。找不到第二个王小川,一度成为他创业的心理障碍。
开始创业后,林凡经历了漫长的寻找合伙人之路。
在脉脉这款产品出生之初,林凡自己跳进去做产品、运营,这种时刻试炼产品、保持用户互动密度的习惯,也是从搜狗保留下来的。此外,林凡每天在脉脉上写文章,这些文章以“脉脉创业故事”为主,根据这些创业故事得知,林凡初期的合伙人中,有一半都与清华有关。
“找牛人聊天的过程特别痛苦,还不如自己先做。”林凡说,“最重要的,是产品不定性,所以招人要谨慎。”
与大多数创业不同的是,在“脉脉”2013年10月成立上线半年后,第一个产品负责人才到位,2014年中技术负责人到位,2014年底商业负责人到位,2015年中运营负责人到位,2017年初市场负责人到位。
各种人才组合之后,这里不再是清一色清华基因,而是有外企基因、互联网基因、人文社科基因、感情内容创作基因、纯技术基因。
陈玥加入脉脉后,开始对产品的外形设计、产品细节提出很多质疑。陈玥希望在脉脉的开屏页面上加一句关切的用语,显示一种温情,林凡会反问:“这么做的技术逻辑在哪?”
“林凡你要social一些。”投资人不断提醒林凡,“social”代表着用情绪去带动传播。所以,投资人逼着林凡换头像,让他把原来的一朵向日葵,换成如今开怀大笑的笑脸。
陈玥说,林凡听劝,对方有理就听,所以,现在脉脉的开屏页面中,多了句“工作再累,也要记得喝水!
“林凡以前认为人文社科是无效的。”陈玥的脉脉页面,发表过一篇《记忆设计:怎样设计可被牢记的友好体验》的文章,林凡评论道:“我以前对文科的研究都非常不屑,因为普遍存在研究样本太小和衡量方式过于感性,在用户之间不具备可比性。最近在面壁思过中。”
陈玥说,思路转变之后的林凡,现在也开始与他一直不愿接触的北京大学展开合作,“我们现在正在和北大传播学、经济学做深度合作,一起在探索关系的流动是怎样的。”
如今的脉脉,已成为拥有千万级用户规模的职场社交 App,林凡认为,脉脉接下来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蓝海中,做好市场教育。林凡想,这是他2017年下半年要面对的挑战,也是他需要继续改变自己才能完成的挑战。
但是,除此之外,如何继续做好这款跳出熟人社会交往模式的软件,也是同样身处熟人社会漩涡、时刻摆脱不了这种思维习惯的林凡要继续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