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够血腥!十大网友力荐的连环杀手电影
《M》在世界电影史上拥有煊赫的地位,以至于“第一部连环杀手电影”这个标签在它的诸多殊荣中都不甚起眼。这位电影中最早的连环杀手,由于难以控制自己心中的邪念,一次次将魔爪伸向天真无辜的孩童。杀手不时哼唱的口哨《山大王的宫殿》如鬼魅般飘荡在银幕上,讽刺的是,这首著名的曲子原本是由格里格创作的《皮尔金组曲》的一部分,是在给孩子们将故事时用来引导他们进入情境的欢快歌谣。比这首歌谣更令人错愕的,是让警方翻遍整个柏林都遍寻不得的罪犯竟然长着一张娃娃脸,彼得·洛那张苍白又惊惧的脸,成为了整部影片的缩影。
弗里茨·朗在《M》中并不止于表现一个令人恐惧的残忍凶犯,而是借此批判了魏玛德国时期社会的阴暗,在他看来,滋生贫困和堕落的社会土壤,才是造就这样一个恶魔的根源所在。而影片中柏林警方的无能以及通过犯罪组织捉拿杀手的描写,又进一步探讨了私刑这一敏感的问题。这部电影的另一件伟大成就是,它所采用的明暗对比鲜明的表现主义手法,成为了十多年后在大洋彼岸的好莱坞风靡一时的黑色电影的美学源头。
作为连环杀手电影的宗师,《M》早早地定下了连环杀手患有心理疾病(调查表明他们90%以上患有精神错乱,几乎百分百是虐待狂)的基调,只不过上世纪30年代完成的《M》,表现凶手的恋童癖和虐待狂心理时还较为含蓄内敛,到了更为激进叛逆的60年代,则更为肆意大胆。
作为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精神病患者》曾让银幕前的观众长时间的战栗,希区柯克自己就曾亲口对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亲口承认:“我就像在拨弄一件乐器般拨弄他们(观众)。”影院里此起彼伏的尖叫和嘶喊,配合着伯纳德·赫尔曼为影片做出的刺锐弦乐(有人形容这段尖锐刺耳、不断重复的小提琴尖刻的声响几乎能将人的皮肉切开),共同谱写了这支惊悚的乐章。
希区柯克让这个诺曼·贝茨连环杀手患上了恋母症、恋尸癖和扮演妄想症,在影片的结尾还意味深长地安排了一场心理学家与杀手的谈话,试图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去探究罪犯内心的深渊。虽然希区柯克未必有意在此阐释弗洛伊德的理论,但他确实在那个时代做出了一次超前的尝试。当年,他的这一举动不被理解,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超前。
从高度相似的片名便不难看出,玛丽·哈伦是希区柯克的忠实拥趸,将故事背景设定于80年代纽约的《美国精神病人》算是在《精神病患者》的基础上,将人格分裂这一连环杀手的特质加倍放大。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贝特曼,是人们眼中的人生赢家——哈佛毕业的高材生,不但在华尔街事业蒸蒸日上,平日里的言谈举止也尽显风度与优雅。然而,每当夜幕降临,他就成了截然相反的另一副模样,一个四处搜寻猎物的嗜血野兽。他将这些猎物或诱骗或绑架至自己的豪华公寓,然后用斧头等利刃一点点地折磨他们,看着他们渐渐流血身亡。而平日里的完美形象成了绝佳的武装,让毫无头绪的警方长时间根本不把他放在嫌疑人的名单上。
《美国精神病人》虽然在精神分裂这一主题上走得足够远,却并未流于荒诞和猎奇的B级恐怖片范畴。贝特曼的杀人欲望,一方面来自他难以自抑的心魔,同时也来自他对日常生活的怨恨与嫉妒(例如在高档餐厅订不到位子,或是同僚的名片印得比自己精致等此类细微小事),当代大都市的迅疾生活,让更多的人不得不戴上层层面具和伪装,内心积压更多不满与怨怼,致使每个看似正常的普通人,背后可能都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或许正是《美国精神病人》独有的当代寓意。
与大多数连环杀手电影将犯罪动因归于精神或心理疾病不同,法国先锋导演乔治·弗朗叙的《无脸之眼》提供了一个更为现实的作案动机——亲情。为了让在一场车祸中被毁容的女儿重新拥有一张美丽的脸,爱女心切的生物学教授,就此走上疯狂绑架年轻女孩的不归路。他将这些女孩带到自己的地下实验室,麻醉之后取下她们的面皮,试图移植在女儿的脸上。无奈手术一次次的失败,女儿依旧不敢面对自己的容颜,无辜的女孩却一个个惨遭杀害。
与大多数同类影片将杀手锻造得神秘恐怖亦有所不同的是,《无眼之脸》的黑白摄影让它的阴森可怖呈现出几分诗意与唯美,人物的装扮与房屋的布置更是具备诡异的哥特气质。同时,它所引入的“变脸”主题,成为了后来无数电影安生立命的资本。在它诞生后几年,日本新浪潮导演勅使河原宏的《他人之颜》借助这一题材,深刻探讨了脸作为一个人最典型的身份辨识符号所具备的伦理意义,而90年代吴宇森执导的《变脸》则成为好莱坞以此为噱头打造的娱乐片范本。
无论《无眼之脸》的犯罪动机多么现实,在电影中表现一个曾真实存在的连环杀手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作为美国最著名的连环杀手之一,“德州电锯杀人狂”艾德·盖恩的事迹已经被改编成至少4个电影版本,其中最早也最著名的版本是1974年由擅长恐怖片的托比·霍珀执导。
艾德·盖恩的生平,与《精神病患者》的主角诺曼·贝茨颇有几分相似:都是自幼与母亲在一所偏僻的住所相依为命,生活中除了占有欲极强的母亲,几乎接触不到外界环境。当母亲死去之后,他先是把母亲的尸体保留在家中,此后为了满足对女性的欲望而去掘墓起尸,最初还只是观看或触摸她们,但后来变本加厉,把尸体剥皮并缝制成人偶。影片的恐怖感,正来自于此类恶心的“人类手工制品”,包括用人皮制作的灯罩,由人头骨所造的汤碗,嘴唇做成的项链,阴道和乳房做成的背心,乳头做成的皮带,以及他自己长期佩戴的由死者面皮做成的木乃伊面具。
《德州电锯杀人狂》的影响力持久不衰,不但拍摄了多部续集和前传,以本片为蓝本跟风炮制的同类B级片后来层出不穷。一群青年男女,行至某僻静地域,遭遇杀人狂魔,与其殊死搏斗一番后险中逃生的故事梗概已经成为恶俗的恐怖片样本,《13号星期五》、《猛鬼街》、《猛鬼屋》等片都是在此基础上稍作改头换面的典型。
同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十二宫》走的是与《德州电锯杀人狂》迥异的路线。改编自《旧金山纪事报》记者罗伯特·格雷史密斯的纪实小说的本片,围绕的是作为案件调查当事人的罗伯特本人之所见所闻而展开。除了高度逼真地还原十二宫案件的复杂难解与一波三折,芬奇更多着墨的,其实是包括罗伯特在内的三位调查者(另外两人是罗伯特的记者同事保罗和警探大卫)的心理状态——接近真凶时的紧张与兴奋,以及案件重归扑朔迷离后的失落与迷茫。众所周知,由于关键证据不足以将嫌犯定罪,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之久的十二宫案件彻底成为了无头悬念,徒劳无功的无奈结局也成为了罗伯特一生的心魔,此后他曾不断尝试调查取证,想要将嫌犯定罪归案,可是依然无疾而终。
以悬疑惊悚片见长的导演大卫·芬奇,拿起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连环杀人悬案这一素材,却抛弃了以往绝大多数同类影片惯用的技法与桥段,既不执迷于表现杀人狂的凶残可怖,也不着力于渲染案件的诡异离奇。在《十二宫》里,芬奇无时不在故意将情节去戏剧化,他以平凡的写实,抹去了这个臭名昭著的杀手身披的神秘光环。就这一点而言,《十二宫》是在观众的心理层面上为此案作结。
由于与《十二宫》的剧情颇有几分相似,《杀人回忆》总是被与前者相提并论。同样是改编自一起悬而未决的连环命案,同样是追逐一个连续作案的变态凶手(只不过相比十二宫杀手,这个凶手的作案目标更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样是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将嫌犯目标锁定在一个人身上,也同样在最后一步调查取证的过程中落空……
然而,看似同样是悬而不破的故事,《杀人回忆》与《十二宫》的着力点却大相径庭。《杀人回忆》通过案件牵带出来的,是整个80年代韩国社会的生动图景,那个始终隐匿在幕后的凶手,更像是一种黑暗力量的代表和化身。与大多数同类影片带领观众一步步逼近并揭示真相迥异,《杀人回忆》更像是牵引着观众一点点远离真相,直至最后发现真相彻底消弭。
将影片至于上世纪80年代动荡的社会大背景下,便不难理解其中的深意,彼时的韩国,确曾发生无数起这样令人压抑迷茫的事件(虽然未必都像电影这样离奇飘忽),《杀人回忆》由此也成为韩国国民的一次集体回忆。正因为此,它总是被选入“韩国最好的十部电影”之列,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它就是韩国电影的NO.1。
无论凶案最终是否告破,古往今来的绝大部分连环杀手电影都会把杀手刻画成一个令人厌恶、痛恨的变态者。但也有少数影片,不按这一常理出牌,它们刻画的杀手依然不减变态的气息,却具有了某种邪性的魅力,不再像一个典型的反派,而更像一个无法被定义的异类,甚至英雄。
在这类影片中,开宗立派的当属摘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沉默的羔羊》,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绎的汉尼拔博士几乎毫无疑问地可以当选有史以来最高贵优雅也最大胆张扬的连环杀手。他甚至都不像绝大多数凶手那样隐匿在黑暗中,而是至始至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众人面前,所有人都清楚他的可怕,却依然需要他的帮助来侦破一起连环凶案。汉尼拔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食人魔(虽然他曾多次表示人的肝脏就酒是无上的美味),更像是一个凌驾于世俗道德之上的超然存在。他以自己的是非观审判人类,因此他杀死的,往往是他眼中的狂妄无礼之徒。同时,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他又能深入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成为警探克拉丽斯的良师益友。
在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50大电影反派中,汉尼拔博士毫无疑问地摘得头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榜单上屈居第二的是诺曼·贝茨,足见美国人对连环杀手的偏爱。《沉默的羔羊》后来拍摄的两部续集都变成完全以汉尼拔为中心,都口碑不俗。2013年的同名美剧更是在全球掀起一阵新的热潮。
让-巴普蒂斯特?格雷诺耶没有汉尼拔博士的超群智慧,也不及他万分之一优雅,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出身在臭鱼摊里的最底层屌丝。然而,在最污秽处诞生的他却具有天赋异禀的嗅觉,注定成为一名卓绝的香水制造师。为制作世上最芳香的香水,格雷诺耶苦心孤诣地收集世间万物的味道,而其中最珍贵的,是少女的体香。为此,他诱骗并杀害一个个美丽的少女,收集自己不朽的素材。
格雷诺耶的变态,不再像过去的连环杀手一般带着残酷和龌龊的目的,更像是一个追逐艺术至高境界的疯狂和痴迷。他用香水来拯救自己污秽的身躯,也相信最终他制作的香水能够升华所有人的灵魂(从影片瑰丽盛大的结尾看,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就某种角度而言,格雷诺耶和汉尼拔一样,像是一名超然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