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为何“双11”购物狂欢节无法成为真正的世界性节日
再四天就是今年的“双11”狂欢节了,这个从光棍节衍生出的节日已经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焦点。
在今年,品牌出海将成为新零售之外另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天猫今年的目标是想“一店卖全球”,今年“双11”天猫将助力100家中国品牌出海。
进入“双11”的第9个年头,今年的“双11”将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对于中国品牌而言意味着无限商机,今年100家品牌借力“双11”出海,对于企业转型升级及我国经济增长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从表面上来看,“双11”是一种价格等营销手段的竞争,但背后却是互联网数据、物流等基础性硬支撑。同样,“双11”全球化表面上是中国品牌借助互联网出海,但背后的硬支撑却是移动支付、物流的全球化,这才是“双11”全球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其实“双11”的发展史正好折射了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2009年仅有20余家商家参与,淘宝全年总交易额为2083亿;2016年,仅仅天猫“双11”当天,阿里巴巴平台总交易额就高达1207亿元,占2016年全国网上零售额的2.9%。与之相对应的是,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3700美元,2016年中国人居GDP超过了8100美元。
在这9年里,中国品牌也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提升而不断成长,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有强烈地拓展欧美等国际市场的驱动力。电商平台的便捷性特点,无疑成为中国品牌出海的理想方式之一。
“一店卖全球”,对于中国品牌而言无疑是一个历史性机遇,也是顺应世界经济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性选择。然而,“一店卖全球”并非动动键盘、鼠标这么简单,消费者和企业便捷购物的实现需要移动支付、物流等“硬件设施”来支撑。电商交易不同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模式,汇款、转账等方式都无法满足“瞬间”交易的需要,必须有跨境移动支付网络才能实现。同样,“双11”将产生大量物流包裹,海外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十分关键,解决海外配送周期长、速度慢等痛点,才能赢得海外消费者。换言之,没有支付、物流的全球化,就没有“双11”的真正全球化。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品牌出海成为今年“双11”重要主题之一的契机,与电商平台公司近年来深耕国际移动支付、布局国际物流相关。近年来“双11”来自海外的消费者不断增多,也与移动支付在海外渗透率提高的结果有关。例如,支付宝接入俄罗斯的Webmoney、Qiwi这些本土支付渠道后,仅2016年“双11”这一天,俄罗斯就产生了2000万单。
不过,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跨境移动支付、国际物流建设近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贸易大流通、中国品牌借力出海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移动支付、物流仍是“双11”全球化的重要掣肘因素,任重而道远。
因此,“双11”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性“节日”,国家与企业须形成合力,弥补短板,加快移动支付、国际物流的建设,“一店卖全球”才能成为一种常态,科技、数据驱动下的全球大协同才能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