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圣诞热”思考外来节日为何会如此兴盛

2017-1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25日是圣诞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基本上所有的中国商家都会借机促销,不少商店或者餐馆的服务人员穿上红色的圣诞老人装,使得中国各地的商业街飘出或浓或淡的"圣诞味".这种情形应当说已是中国每年年底城市商业街风貌的常态.今年网上更是传出了个别城市或者大学里抵制圣诞节的消息,一些外媒凑过来说,中国"抵制""禁止"过圣诞节,对网上的原始信息做出夸大和引申,制造中国"出于政治考虑"大规模抵制外来文化的印象.其实身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

12月25日是圣诞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基本上所有的中国商家都会借机促销,不少商店或者餐馆的服务人员穿上红色的圣诞老人装,使得中国各地的商业街飘出或浓或淡的“圣诞味”。这种情形应当说已是中国每年年底城市商业街风貌的常态。

今年网上更是传出了个别城市或者大学里抵制圣诞节的消息,一些外媒凑过来说,中国“抵制”“禁止”过圣诞节,对网上的原始信息做出夸大和引申,制造中国“出于政治考虑”大规模抵制外来文化的印象。

其实身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党员干部今年没有收到任何专门针对圣诞节的禁令,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了。仔细看网上流传的个别地方和机构有关圣诞节的通知要求,以及了解它们出台的背景,发现其中有些是出于维护城市治安秩序和交通安全的目的,实际情形与“抵制圣诞节”不是一回事。

需要指出的是,圣诞节在中国只对部分基督教信众来说是宗教节日,对绝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跟宗教八竿子打不着,他们一开始接触它,就把它当成了一个购物狂欢节。关于中国人该不该过圣诞节的争论由来已久,尤其是新世纪市场化媒体繁荣以后,几乎每年这个话题都要热几天,反对过圣诞的声音可谓此起彼伏。

然而这些讨论并没有抑制圣诞节购物狂欢这一商业附加含义的继续发酵。其实如果仔细观察,近年来中国传统及正统的节日氛围也变浓了,首先春节过得更热闹了,十一因为延长了假期,还成了全社会最重要的黄金周。清明、端午、中秋也因为“小长假”的设立,备受重视。

圣诞节作为外来节日,它之所以如此兴盛,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了,人们有了更高的节日休闲需求,也希望有更多节日充实到生活中来,给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增加公共的间歇符号,在集体氛围的熏陶中实现个体的放松。

其它外来节日流行开来的原因也是类似的,第一个原因是那些节日对年轻人来说很轻松,就是一个“玩”字。不管它们原来有没有那个含义,都多少被中国年轻人附加了一些“购物狂欢”的特征。大部分人都有释放情绪的需求,外来节日的原有传统中国年轻人搞不太懂,也没义务遵从,所以就通通改造成了“吃喝玩乐节”“购物节”“恋人节”。

第二个原因是除了中国全民性的传统节日外,其他传统节日过去开发得不够。民间对中国过去一些不突出的传统节日现在兴趣越来越大,比如七夕节,青年男女重视它的越来越多。再比如冬至,记得它并在意要吃点饺子等传统食物的人同样在快速增多。

在全球化时代,“洋节”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流入中国是不可避免的,相信今后中国的春节等也必将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就当前来说,西方文化在中国长驱直入一个多世纪,中国重新崛起时间较短,传统文化复兴刚刚打牢营盘,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多倡导一些弘扬传统节日,官方对“洋节”保持距离,党员干部一般不参加圣诞节等宗教节日的活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社会上,圣诞节按照一个节日通常的规律存在并演变着。总的来看,圣诞节在中国中心城市的商业化扩张大体走到了头,其他节日的商业化包装正在紧追上来。

一些西方媒体对围绕圣诞节争议的敏感程度很像是最高的,它们对待这个争论的态度也完全是政治化的。中国主流社会没必要跟它们较劲,使我们原本客观、均衡的态度被它们逼向相反的意识形态化。西方舆论来中国设置议题和引导争议方向的权力该被剥夺了。